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7月01日 星期一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非遺傳承要“補”也要“養” 形成人才迴圈的良性機制

  • 發佈時間:2016-04-05 07:23:00  來源:中國經濟網  作者:金晶  責任編輯:羅伯特

  日前,記者了解到,從今年開始,中央財政對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傳承人傳習活動補助標准將從每人每年1萬元提高到2萬元。這個在文化部2016年第一季度例行新聞發佈會上發佈的消息,對於非遺保護傳承和發展來説,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在“補”資金的基礎上,進一步改善人才培養的方法,形成人才迴圈的良性機制,或將是下一階段需要持續關注的重點。

  在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中,非遺自發性傳承面臨的困難日益增多,現有傳承人隊伍高齡化現象突出,傳承斷層現象愈發嚴重,單純口傳心授的師徒傳承或家族傳承已經不能適應現有年輕群體的學習、生活以及家庭人口結構。從2008年開始,中央財政對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開展活動予以補助,補助標準為每人每年8000元。到2011年,這一標準提高到1萬元。如今,補助金額翻番,將有效解決部分傳承人傳習活動中面臨的現實困難,對於提高傳承人積極性,引導全社會關注重視傳承人保護具有重要意義。

  文化部非物質文化遺産司巡視員馬盛德認為,非遺傳承關鍵還是在人。人才培養突出的困難,主要體現在與現實的脫節。非遺傳承的傳統模式是通過師傅口傳心授帶徒弟,但對於當下的年輕人來説,學到技藝之後卻拿不到文憑,也不利於日後的發展。權衡之下,他們往往難以全身心投入到技藝學習中。在高等院校現有學科設置上,非遺人才培養又主要集中在理論層面,對於實際操作和實踐技藝的研究還比較欠缺。這一現狀,致使許多非遺項目的傳承多年來一直處於後繼乏力的狀態。目前,全國1986名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超半數年齡都已在70歲以上。

  為了提高傳承能力、增強傳承後勁,文化部在2015年啟動了“非遺傳承人研修培訓計劃”。該計劃以傳統工藝類項目作為切入點,委託高校開展組織研修、研習和培訓,在秉承傳統的基礎上,提高中國傳統工藝的設計、製作及衍生品開發水準,促進傳統工藝走進現代生活,預計今年將培訓學員1萬人次。

  馬盛德説:“非遺傳承人群研培計劃中提出了‘傳承人群’的概念。也就是説,在傳承隊伍中,不僅有被認定的各級代表性傳承人,還有尚未被認定為代表性傳承人的傳承人,以及非遺領域的大量普通從業者。讓非遺接觸普通人,真正融入生活,將是其保護和發展路上的有益探索。”(經濟日報記者 金 晶)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