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1月27日 星期三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生態自然恢復並不是不作為

  • 發佈時間:2016-04-05 05:38:14  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被破壞的生態以自然恢復為主,輔以人工修復,是我國在生態建設與修復過程中堅守的一項基本原則。但強調生態自然恢復並不是不作為,而是要順應自然、科學作為,讓那些不可逆轉退化的生態顯著改善的,其實正是人類的主動作為。為此,要堅持自然修復與人工治理相結合,生物措施與工程措施相結合,注重相關措施的配套使用

  被破壞的生態以自然恢復為主,輔以人工修復,是我國在生態建設與修復過程中堅守的一項基本原則。然而,在實踐中,有些人對這一精神的理解存在偏差,認為自然恢復就是人力不干預、面對生態修復人類可不作為。這種理解看上去是對自然的尊重,實則卻是放棄了人該有的努力。

  生態系統破壞起來容易,修復起來往往投入大、耗時長、效果不明顯。在條件好的片區,只要人類不再破壞、干擾,假以時日,已經被破壞的生態可望自然恢復。在條件原本就惡劣的片區,或者由於破壞時間長、生態不可逆轉退化的片區,即便完全封禁保護,人類不再破壞、干擾,自然恢復也幾無可能。比如,我國西南石漠化災害最嚴重的石山區,表層泥土流失殆盡,岩石大片裸露,草木難生,如果完全依賴自然修復,先要等岩石自然風化形成表土,才可讓植物存活。經研究表明,岩石風化形成一釐米土層,大約需三萬年;但由於水土流失嚴重,西南石漠化嚴重地區每三年就要剝蝕表層泥土一釐米。換句話説,大自然三萬年修復的成果,只需三年就付諸東流。

  即便在條件適宜的片區,單純依賴封禁保護,自然恢復效果也是未知數。眾所週知,生成植被離不開種子,植物先要成活才能具備生態功能。我國八大沙漠、四大沙地,除西北和內蒙古西部的史前沙漠外,華北和東北等沙化地區歷史上都曾有大面積的森林和疏林草原。但由於過度開發利用,昔日“水草豐美、群羊塞道”的大草原變成了如今“四望黃沙、不産五穀”的不毛之地。由於種源匱乏、風沙肆虐,這些地區仍未能恢復昔日場景。

  説到底,讓那些不可逆轉退化的生態顯著改善的,其實正是人類的主動作為。“十二五”時期,西南石漠化災害嚴重的91個縣,通過運來客土、在石縫中植樹種草,累計完成人工造林1100多萬畝。許多過去裸露的大片石山,如今已被森林植被覆蓋。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內蒙古多倫沙化面積高達3365平方公里,佔全縣總面積的87%。2000年,國家緊急啟動了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通過不懈努力,多倫林草植被蓋度提高到85%,京津天氣狀況也隨之顯著改善。如果沒有人類的主動作為,就不會有如此卓著的成果。

  總之,強調生態自然恢復並不是不作為,而是要順應自然、科學作為。要堅持自然修復與人工治理相結合,生物措施與工程措施相結合,注重相關措施的配套使用;對生態退化地區,宜林則林,宜草則草,宜荒則荒。“十三五”規劃綱要提出的“堅持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推進自然生態系統保護與修復,構建生態廊道和生物多樣性保護網路,全面提升各類自然生態系統穩定性和生態服務功能,築牢生態安全屏障”,説的就是這個道理。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