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5月23日 星期四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三亞珊瑚礁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加強保護管理和生態修復

  • 發佈時間:2015-10-20 08:32:00  來源:中國經濟網  作者:沈慧  責任編輯:羅伯特

  

  在海南三亞珊瑚礁國家自然保護區海域內,魚兒在珊瑚礁群落中自由遊弋。 經濟日報記者 沈 慧攝

  五彩斑斕的珊瑚,為海底世界平添了一份美麗。然而,近年來的研究表明,這一“海底熱帶雨林”正遭遇一場“生死劫”。世界自然基金會、波士頓諮詢公司等機構前不久發佈的《重振海洋經濟》報告指出,世界上50%的珊瑚已經消失,如果溫度上升和人類破壞持續,2050年將是珊瑚礁的末日。

  美麗的珊瑚何以面臨如此浩劫?近日,《經濟日報》記者跟隨國家海洋局組織的2015海疆萬里行採訪活動,走進海南三亞珊瑚礁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探尋珊瑚礁保護現狀以及面臨的難題。

  珊瑚生存告急

  “這是鹿角珊瑚,通常有如鹿角般的分支狀生長形態;這是柳珊瑚,它們的羽狀觸須順著海裏水流的方向生長,更方便捕捉海水流動時帶來的小海洋動物和植物……”在珊瑚標本展覽館中,三亞珊瑚礁國家自然保護區副主任王俊傑如數家珍般向記者介紹道。

  1990年保護區成立後就到此工作的王俊傑,與珊瑚打了一輩子交道。“珊瑚礁與紅樹林、河口、上升流生態並稱四大海洋系統。”聊起“老相識”,王俊傑的言語不經意間透露著些許敬畏。據調查,海洋孕育的20余萬種生物中,三分之一棲息于珊瑚礁海域。全球約10%的漁業産量源於珊瑚礁地區,在印度等發展中國家則高達25%。估算顯示,目前全球珊瑚礁生態系統創造的經濟産值達4000億美元,可養活全球約10億人口。

  遺憾的是,這一對溫度和光線有著獨特敏感性的海洋高産生態系統,隨著全球變暖加劇,迎來一場浩劫。根據國家海洋局2006年至2010年全國近岸海域生態監控區監測結果,在我國珊瑚礁主要分佈區海南,2010年監測到的活造礁珊瑚覆蓋率在海南島東南部平均只有11.60%,比2006年的監測數據大幅下降,降幅分別達到48%和83%。

  三亞珊瑚礁的狀況尤為堪憂。“曾經,珊瑚礁受損面積高達80%。”王俊傑説,珊瑚礁大面積衰亡,全球氣候變暖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珊瑚的生長水溫為25℃至30℃,當氣候變暖導致海水溫度升高時,珊瑚蟲所寄生的植物——蟲黃藻會産生一種有害物質,為了不被傷害,珊瑚蟲只好與蟲黃藻分離;失去了蟲黃藻,珊瑚礁會慢慢白化、退化甚至死亡。

  如果説全球變暖等氣候因素屬於人類活動對珊瑚礁産生的間接影響,那麼,直接的人類活動對珊瑚礁生存的威脅更加嚴重。“有時一張漁網就能把近海一片珊瑚全破壞了。”在三亞珊瑚礁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主任傅捷看來,沿海開發、污染、過度捕撈引起的環境惡化,對珊瑚礁的影響遠遠大於氣候變化。比如陸源性污染對珊瑚生長影響嚴重,會提高海水中氮、磷等營養物質的含量,引起藻類大面積爆發,降低海水溶解氧的含量,擠佔珊瑚生存空間;近岸工程所引起的水體渾濁,會讓大量顆粒物沉積在珊瑚表面,導致珊瑚窒息死亡。

  珊瑚礁消失的後果正在逐步顯現。珊瑚礁被稱為天然防波堤,缺少了珊瑚礁的保護,海浪對海岸線的侵蝕加劇。“海南文昌縣月亮灣的海岸線一度後退了200多米。”王俊傑説。

  探索修復珊瑚礁

  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之間,究竟該如何平衡?“珊瑚生長速度十分緩慢,平均每年增長2釐米,珊瑚礁生態系統一旦遭到人為破壞,至少要數十年才能恢復。”對珊瑚礁的認識,為三亞的選擇作出了注腳。

  驅車經過三亞濱海大道,耳邊不時傳來隆隆的機器聲,透過車窗望去,工地上拆除中的酒店和寫字樓靜靜矗立。同行的工作人員介紹,今年7月,海南首次開展大規模海岸帶專項檢查行動,對海岸線200米範圍以內的違規建築予以拆除。“從長遠看,海洋環境破壞對珊瑚礁保護工作和海洋旅遊業持續發展十分不利,珊瑚礁保護和濱海旅遊開發必須兼顧。”王俊傑説。

  事實上,呵護珊瑚礁,保護區早已付諸行動。1995年,保護區分別在鹿回頭、大東海和亞龍灣試點珊瑚人工繁殖——將從海底截肢的珊瑚採集到陸上培養,珊瑚分株固定在附著板上,培壯後把培養的珊瑚苗再放回海底,固定在死珊瑚礁上擴大種植;或者,將截肢的珊瑚直接移植在人工礁上,然後向適合珊瑚生長的海底沉入移植好的人工礁珊瑚。

  “經實驗移植的珊瑚苗成活率達到70%左右,正常情況下,珊瑚苗植入海底兩到三年後,基本可以成株。”三亞珊瑚礁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項目辦負責人柯韶文告訴記者,這種人工移植可提高珊瑚的覆蓋率,加速珊瑚礁群的恢復和魚類的回歸。目前,保護區正在設計投放多種適宜不同環境的人工礁體,進行生態修復。

  珊瑚人工繁殖只是保護區探索珊瑚礁保護的一個縮影。保護區還在西島建設珊瑚礁修復基地,積極組織相關企業參與珊瑚礁保護管理和生態修復工作,定期對遊客和企業員工進行珊瑚礁知識普及……

  如今,保護區一些海域的珊瑚礁恢復率已逐年上升,現有人造礁珊瑚110余種、浮游植物131種、浮游動物80種、魚類296種,以及玳瑁、綠海龜和中華鱟等瀕危物種。

  多方破解保護難題

  雖然珊瑚礁保護已初見成效,但傅捷坦言,目前三亞珊瑚礁保護狀況仍不容樂觀,“珊瑚作為工藝品,價值向來很高,三亞區域一直存在盜挖、盜採珊瑚礁體的現象。例如,前一陣子不少商家出售所謂從珊瑚礁裏挖出的‘螺化玉’,就滋長了盜挖行為”。

  在傅捷看來,這與違法成本太低不無關係。“人工採挖珊瑚50公斤以下罰款一到兩萬元,儘管較之前懲戒力度已經明顯加大,但震懾力度還不夠。”

  與此同時,陸源污染的威脅依然存在。目前,三亞近岸97%的海域為一類水質,個別港灣為二類水質,但三亞河口附近水質仍然較差,有時甚至是四類水質。“近年來三亞投入近6億元治理污水,封堵所有排污口;雖然城市污水排放管住了,可農村生活污水的治理依舊是道難題。”三亞市海洋漁業局局長章華忠表示。

  此外,如何更好地處理旅遊開發與生態保護的關係,也讓保護區的工作人員有些頭疼。“保護區地處市中心,是三亞生態最好的地方,也是旅遊開發價值最高的地方。”傅捷説,由於歷史遺留等因素,保護區海岸帶這塊海南“最值錢”的地方,在得到良好保護的同時,也存在部分粗放、不合理開發等現象,這些都對珊瑚礁生存造成影響。

  令人欣慰的是情況正在好轉。記者了解到,三亞市正在起草《海洋生態補償管理辦法》,未來如用海企業致海洋功能退化、海洋生態環境破壞,不僅要支付海域使用費,還須繳納生態補償金,為對海洋生態環境造成的損害買單。由於珊瑚礁滅失與海岸侵蝕等生態環境破壞息息相關,該辦法將先從保護修復珊瑚礁生態系統著手。

  “多規合一”在海南的試點也為珊瑚礁保護工作帶來了新契機。“‘多規合一’將探索整合相關規劃的控制管制分區,劃定城市開發邊界和生態保護紅線,優化出山川河流、海洋岸線保護與開發並舉的最優尺度,把各部門規劃和各區主要空間規劃統一起來,實現三亞市空間資源配置和建設發展一張藍圖。這無疑將為三亞海洋生態環境治理和珊瑚礁保護工作豎起‘防火牆’,裝上‘金鐘罩’,對於進一步推進海洋生態文明建設具有重要意義。”章華忠説。(經濟日報記者 沈 慧)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