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1月24日 星期天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盤點世界各國殯葬費用:日本廉價公立陵園抽籤買

  • 發佈時間:2016-04-04 14:09:17  來源:新華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清明時節,“緬懷先人,慎終追遠”是中國人的傳統風俗。因墓地價格居高不下,各種殯葬儀式費用高得嚇人,“死不起”與“葬不起”的説法在我國日漸流行。記者採訪日本、南韓等國家的居民,詳細了解了日、韓、新加坡等國是如何應對此類情況的。

  日本受土地資源不足影響,喪葬形式日趨多元化,與沒有血緣和婚姻關係的人合葬、將遺骨安置到納骨堂、樹木葬、骨灰撒入大自然等方式被越來越多的人接受;南韓除了將骨灰埋入墓地之外,放入骨灰堂也成了最新的趨勢;而新加坡則利用高科技在海上精確定位海葬點,目前海葬已逐漸成為新風氣。

  日本

  火葬為主 放入納骨堂、樹木葬成新風

  遺體火化後將燒剩的遺骨埋入墓園是日本現代最常見的喪葬形式。受土地資源不足影響,墓地價格高企,加之日本人家族觀念逐漸淡薄,喪葬形式日趨多元化,與沒有血緣和婚姻關係的人合葬、將遺骨安置到納骨堂、樹木葬、骨灰撒入大自然等方式被越來越多的人接受。

  在日企住友公司擔任總務科科長的池田先生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日本多習慣在人去世後,進行火化,再將骨灰盒埋葬在墓地,而墓地基本上是永久使用權。目前,日本火葬率超過98%。

  池田先生説,日本一塊墓地的價格從三四萬人民幣到10萬人民幣左右不等,對於日本民眾一些傳統的消費觀念來講,他們覺得這樣的墓地價格是很昂貴的。公立陵園的墓地價格雖然也在漸增,但相對而言,售價、管理維持費用等較為低廉,只是大多地處偏僻。不過,公立陵園在銷售時多采取抽籤方式,而且一般只面向其地區的居民,類似于我國“學區房”的購買。此外,日本嚴禁在非法定公墓的區域進行下葬活動,不能埋葬在自家的土地農田等中。也有家庭不進行下葬活動,把過世親人的骨灰放在陶器中擺在家裏進行祭拜悼念。

  在這樣的情況下,適應現代人需求的納骨堂越來越有人氣。納骨堂是一種存放遺骨的室內設施,類似超市存包的櫃子。存放遺骨的罐子被裝進一個個格子裏。現代高科技的納骨堂,掃墓者進入刷卡,存放遺骨的罐子就會自動被輸送到掃墓者面前。由於納骨堂特別節省空間,也不需要刻墓碑,所以費用較低。

  與沒有血緣和婚姻關係的人合葬,是日本喪葬形式中較有特色的一種。身後願意和他人葬入同一塊墓地的人會組成一個會員制的組織,在身前就互相交流加深了解。會員亡故後就葬入共同的墓地,剩下的會員會追悼死者。多數這樣的墓地還會在盂蘭盆節等時期舉行共同的法事。

  共同墓地一般能容納100份以上的遺骨,有的甚至能容納幾萬份遺骨。

  南韓

  墓地收費名目細緻 骨灰堂經濟實惠

  南韓漢陽大學研究生助教樸進秀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南韓的文化背景和中國很像,原來是以土葬為主,現在是土葬火葬均有。土地收費是開放型市場,都是財團在經營,而國家墓地只是供奉為國捐軀的烈士們的。

  實際上,南韓的墓地不便宜。樸進秀告訴記者,南韓的一般標準墓地面積大概在10平方米左右,根據墓園距離中心城市的遠近,墓地價格差異較大,從200萬韓元到600萬韓元不等。涉及風水評價的,價格可能還會略有浮動。而如果是土葬,除了墓地購買款項之外,還要加上造墓工程款700萬韓元、墓碑款200萬韓元,以及車輛使用、人員接待、儀式主持等,全套下葬費用按中等水準計算,需要1500萬韓元(約合人民幣8.3萬元)左右。相比之下,火葬的下葬費用會略低,平均需要1200萬韓元(約合人民幣6.7萬元)左右。

  此外,樸進秀表示,他們解決土地有限的問題就是設置骨灰堂。他表示,南韓宗教種類多,根據亡者生前的宗教信仰,在逝世後可以選擇不同的宗教骨灰堂來安葬亡靈。

  記者通過樸進秀了解到,基督教骨灰堂價格:單人:5年25萬韓元(約合人民幣1389元),10年50萬韓元(約合人民幣2778元),永久150萬元韓元(約合人民幣8333元)。而家族堂的價格為:5年50萬韓元,10年100萬韓元(約合人民幣5556元),永久200萬韓元(約合人民幣11111元)。另外收取每年5萬韓元(約合人民幣278元)管理費。

  據了解,前些年南韓也有過炒墓地的行為,但那股風很快就過去了,沒有形成熱炒的氣候。其主要原因是,墓地並沒有出現供不應求的局面,因此也就喪失了炒賣的基礎。同時由於南韓土地私有,富人或大家族都有自己的山和墓地,其中不少是祖輩遺留下來的,一般是五代人葬到一處,根本不涉及購買墓地的問題。而一般人去世後會選擇公共墓地下葬。

  新加坡

  海葬逐漸流行 高科技幫助定位

  清明時節,新加坡有很多人到郊區墳場、骨灰甕安置所和廟宇掃墓祭祖。談及新加坡的殯葬習俗,隨著人們觀念轉變、更加注重環保,選擇海葬的人近年來日益增多。

  由於國土面積小、土地資源有限,新加坡政府採取移風易俗的措施,倡導改土葬為火葬。政府規定土葬墓地的使用期限為15年,期滿之後墳墓會被開挖另行安排火化,這使得傳統的土葬方式日漸式微,人們已普遍接受火化。如家中有親人逝去,很多家庭會在家附近(比如組屋樓下、附近的停車場等地方)舉辦簡潔的喪禮,並在本地媒體的訃聞版面發佈訃告,寄託哀思並通知與死者相識但一時無法逐一聯絡的人。

  新加坡的組屋樓下多是公共空間,居民可以在這裡舉行聚會、辦紅白喜事。通過簡單的流程辦理許可證,死者家屬可在組屋樓下設靈堂,死者親友會前往弔唁,家屬也在這裡守靈,儀式之後火化安葬。綜合考慮死者的宗教信仰、遺願或親屬意願,通常會把死者骨灰放在骨灰甕安置所或廟宇。

  據新加坡殯儀館工作人員葉歡友介紹,隨著人們觀念轉變,聯繫殯儀館辦傳統喪禮的人數減少了很多,諮詢海葬事宜或辦理海葬的人數增長較快,新加坡殯儀館去年辦理的海葬約有300起。把死者骨灰撒向大海,骨灰在海中分解,不會造成污染。海葬儀式也相對簡單,死者家屬領取骨灰後次日就能舉行,通常租一艘能乘坐10人的船出海就能滿足大部分家庭的需求,最基本花銷在340新元(約合1632元人民幣)左右。

  “鄭海船殯葬禮儀”因義務幫助貧困者集體辦海葬在新加坡頗有名氣。創始人鄭海船告訴記者,他一年大約要出海40次,集中為死者舉行海葬儀式。為更多了解死者的家庭情況,他親自接聽熱線提供諮詢服務。通過媒體報道,近年來向他諮詢海葬的人數越來越多。

  不僅選擇海葬的人逐年增加,新加坡人還在探索更人性化的殯葬方式。據《聯合早報》報道,新加坡國立大學的畢業生韓瑞民設計了多種海葬方式:“sea burial+”海葬系統可讓骨灰甕垂直下沉,固定至死者生前選擇的海葬點,也因此給生者帶來慰藉;“@sea”則利用全球衛星定位系統和藍芽功能追蹤死者的海葬地點,便於生者憑吊。(綜合新華社報道 記者 黎史翔 實習生 田甜 王鐸)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