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16日 星期天

財經 > 消費 > 消費要聞 > 正文

字號:  

私人海葬漸興:遊艇俱樂部推出天價“撒海”服務

  • 發佈時間:2016-04-04 10:04:10  來源:新京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劉小菲

  清明節前夕,新京報聯合大燕網針對京津冀三地市民的殯葬觀念,做了一項網上問卷調查,超過1萬名網民參與。結果顯示,三地市民殯葬觀念仍以傳統為主,大部分人對生態葬並不了解。

  新京報記者探訪發現,在北京,樹葬、花葬、草葬等生態葬形式豐富。海葬認知度較高,甚至一些私人公司及遊艇俱樂部也開展了海葬業務,一次豪華遊艇骨灰撒海收費達9萬元。

  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政策研究中心秘書長唐鈞表示,殯葬是為了表達對親人的尊敬和思念,如何安葬只是方式問題,傳統殯葬觀念由來已久,轉變還需時日。

  專家指出,私人的海葬業務雖是市場行為,出於安全考慮仍需管理部門引導及規範。

  生態葬“標準不一”是誤解

  家庭成員合葬、樹葬、海葬、深埋……為節約資源、保護環境,上月底國家民政部、發改委、財政部等9部委聯合發佈《關於推行節地生態安葬的指導意見》,鼓勵人們不佔或少佔土地、少耗資源的方式安葬骨灰或遺體。

  然而,不少市民憂心生態葬的標準不統一,不知如何選擇。例如樹葬、花葬,是將骨灰直接撒在樹下花下,還是將骨灰盒安放在樹下花下,各個墓地並不一樣。

  清明前夕,新京報記者聯繫了北京市市屬、區屬的十家公墓,在6家有生態葬的公墓中,八達嶺人民公墓和長安園骨灰林均是花葬和樹葬兩種形式,太子裕陵園是樹葬和草坪葬,長青園為樹葬和骨灰深埋。

  同時,已有生態葬的公墓,方式也不一樣,有些是直接將骨灰深埋,有些是帶著骨灰盒。

  例如,九公山長城紀念林和太子裕陵園的樹葬是將骨灰盒深埋在樹下。八達嶺人民公墓和長安園骨灰林都是直接將骨灰埋在樹下。長青園骨灰林基地的樹葬是將骨灰倒在自製泥壇裏,一棵樹下深埋一個泥壇,樹周圍的石條上不刻名字,只有數字編號。

  此外,對於花葬,思親園、八達嶺人民公墓、長安園、八達嶺陵園等有花葬形式的生態葬,均為不留骨灰,將骨灰深埋。

  3月29日下午,豐台區思親園公墓大門左手邊,沿著圍墻走向的一條新建的弧形花壇,長約100米,花壇中每隔數米有一根兩米多高的柱子,共12根。其中一根柱子已經刻上一個名字。

  據思親園工作人員介紹,園內這一段花壇是用於花葬的地點,花葬三月份才規劃好,售價6000元,目前就賣出一個。

  北京市民政局殯葬管理處工作人員表示,生態葬的標準還在統一制定中。“目前一直在大力倡導生態葬,每個公墓的生態葬形式都是各個公墓因地制宜在規劃。”

  在大多數人看來,生態葬跟“薄葬”畫上了等號,還有人迷信地認為大家骨灰埋在一塊地兒,豈不造成“鬼打架”。

  “很多人不理解什麼叫生態葬。”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政策研究中心秘書長唐鈞説,生態葬標準不統一是個誤區,只要是符合節約用地、綠色殯葬觀念的就可以叫生態葬。用降解或木製骨灰盒或直接撒,最後都是一樣的效果。

  唐鈞覺得,殯葬觀念的改革也是一步一步來的,比如大家若能接受一個小墓穴的樹葬的話,也比現在的墓地方式進了一大步。其實人去世之後,不一定非要留點什麼東西,如果要留的話,也是留在心裏。

  海葬“熱”

  去年12月,北京市民政局印發《北京市殯葬事業發展規劃(2016-2020年)》,提出力爭到2020年,骨灰安葬生態化比例達到年安葬量的50%,骨灰撒海數量達到年火化量的4%以上,有墓地的區都要建設一處綠色生態墓地示範園。

  以補貼最多的海葬為例,1994年到2015年,北京共舉辦339批次骨灰撒海活動,1.37萬餘份骨灰投入到大海的懷抱。作為一種不佔地、不保留骨灰的生態葬,骨灰撒海已逐漸被更多的人所接受。

  2014年10月,北京人徐強(化名)為故去的岳父報名參加了骨灰撒海活動。同期參加骨灰撒海的有30多個家庭,100多位家屬。

  徐先生回憶,“撒海當日,家屬統一乘車到天津港碼頭,上船之後舉行告別儀式,隨後家屬依次去船尾將骨灰撒海。船尾上綁著通向海面的管道,家屬們就把骨灰撒到管道裏。”

  今年3月份,北京市民政局副局長、新聞發言人李紅兵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去年海葬數量達到2040份,這樣的增長比例非常快,説明未來會有更多的市民響應和參與這種形式。今年將舉行80批骨灰撒海活動,為歷年來新高。

  在新京報的“京津冀殯葬觀念變革”問卷調查中,願意採取海葬的人數有2207人,佔比22.01%。

  3月30日下午,北京市民政局骨灰撒海辦公室工作人員介紹,目前報名排隊海葬的市民人數有1000多人,現在報名的話,需要排到下半年才行。

  同樣,天津市殯儀服務總站工作人員也表示,目前天津海葬報名排隊人數達到了2500人。

  私人海葬興起

  當海葬逐漸被普通人接受之後,更多私人或公司則看重了這塊“肥肉”,不同於官方的免費公益撒海,私人業務收費昂貴,也面臨種種安全隱患。

  今年40多歲的天津塘沽人王宇(化名)已經從事海葬行業十二年。

  最開始,王宇做的是帶人出海捕魚旅遊業務,後來有人向他諮詢願不願意接骨灰撒海的活。“就是開著船,帶出去一趟,也不用幹什麼,有船就行。”王宇説。

  王宇介紹,私人海葬地點與官方的不一樣,出海碼頭在天津北塘,骨灰就撒在渤海灣。當然相對於官方的免費公益撒海,私人海葬的收費也不低,一般價格在10人以內是1800元,超出的人另算。

  雖價格昂貴,但時間靈活,無需等待,王宇仍生意不斷。

  王宇透露,剛開始幹的時候,每年也沒有多少人,05、06年有時才幾個人骨灰撒海,最近三四年越來越多,現在每年有七八十人。清明節前,每天有七八單撒海生意。

  李海(化名)是天津一家殯葬禮儀服務公司的經理,他主要負責海葬業務。與王宇一樣,只要家屬提前約好時間、人數,隨時可以出海進行海葬,10人以內為2000元。

  “海葬的流程主要看家屬想法,在出海之前,會放一挂鞭炮,有簡單的儀式,撒完骨灰回來,還會放鞭炮。”他説。

  最近幾年,李海接待的海葬人數越來越多,這其中60%到80%是來自北京的,其他的像山西、內蒙古的都有。

  也有諮詢者擔心私人海葬遊船不安全,比如家屬在海上突發疾病,遊船是否有緊急救援能力,出了事故不知找誰索賠。

  對此,李海稱他們公司都是自己的船,為私人漁船和旅遊船,船員都是有多年海上經驗的,“不會出問題”。

  在王宇、李海感到天津的海葬越來越好做時,青島一家遊艇俱樂部也推出了海葬業務。公司負責人程先生説,海葬遊艇從簡易遊艇,到超豪華遊艇都有,根據家屬的要求收費3000元到9萬元不等。“做了10幾年了,幾乎每天都有撒海,會與家屬簽訂服務合同,保證安全”。

  對私人或公司接受海葬業務,北京市民政局骨灰撒海辦公室工作人員表示,並不了解情況,從撒海辦報名是官方唯一途徑。如果家屬要找私人或公司,是屬於家屬的私人行為。

  【問卷】

  七成網友認為“死後應入土為安”

  今年三月初,石家莊的方女士為逝去的公公婆婆報名參加樹葬。

  樹葬儀式是將骨灰倒在可降解的壇子裏,將壇子埋到一棵常青松下。一棵樹下可以葬十個壇子,樹周圍的圓臺上依次刻著逝者的名字,忌日或清明家屬便可到樹下祭拜。“老人們入土為安,回歸大自然,這種形式挺好的,我們做子女的也都能接受。”方女士説。

  3月25日至4月1日,針對“京津冀殯葬觀念變革”,新京報在網上進行了一次問卷調查,三地1萬餘名網友參與。調查結果顯示,7449人,佔比74.47%,認同“人死後要入土為安”的觀念。

  對生態葬“從來沒有聽説過”、“聽説過,但是只是粗略了解”的人數共有7901票,佔比78.99%。

  認為生態葬,違背傳統,對死者不尊敬佔30.32%,共3054人。認為出發點很好,但不希望自己的親人採用這種方式有24.17%,共2435人。

  問卷調查中,超過半數的人對生態葬所持的態度是反對和保守,佔比61.64%,6174人。

  而不支援生態葬的原因,認為人死後應入土為安,生態葬是對死者的大不敬,人數為4010人,佔比39.74%。

  認為面子上過不去,也怕被人説沒孝心的佔19.65%,1983人。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