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7日 星期四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醫療行業的公益性離不開市場

  • 發佈時間:2016-04-01 02:31:31  來源:科技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宏觀視野

  醫療問題一直是公眾關注的熱點。在今年的全國兩會上,全國人大代表、中國工程院院士鐘南山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公立醫院市場化操作的問題依然沒有解決,“醫改”目前進入“溺水區”。要緩和醫患關係,將“醫改”貫徹到底,首先就要提高醫護人員的待遇,實現公立醫院的公益性。

  現在,醫療行業可以説已經市場化了,但醫生的勞動卻未市場化。醫生價值沒有得到市場化的體現,長期以來,中國的診療費嚴重偏低,醫護群體的勞動價值被嚴重壓低。醫生專業特殊,不但人命關天,學習時間與工作強度都很大,高收入是合理的。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也指出,要根據醫療的工作特點,合理提高醫務人員薪酬,調動他們的積極性。

  不過,另一個問題,公立醫院的公益性,到底該怎麼實現?是通過國家提高醫務人員的工資,還是把他們的勞動放到市場中去?

  實際上,醫院的公益性與一個國家醫療的公益性,還是有差別的,這就如同,糧食的公益性與種糧企業的公益性是不同的。這兩者之間的差別在於,一個是國家在市場上購買糧食分給國民,一個是國家直接給農民發工資,讓他們種糧,然後糧食免費分給公民。

  後者,其實中國也搞過,改革開放之前的醫療體系就是公益性的,效果並不好。中國之前的公益醫療體系有經濟水準低下的原因,但即使在發達資本主義國家中,醫院的公益性與效率性的矛盾,也是無法解決的難題。公益的、免費的醫療供給體制,必然充滿著強制轉診、床位不足、免費指標尋租、排隊、腐敗等資源的匱乏與品質方面的問題。

  所以,現在社會福利機制的趨勢,更傾向國家在市場購買服務,以滿足公眾的福利需求。在國家通過市場購買醫療服務的模式中,醫院、醫生可以保持積極性,通過勞動在市場換取合理的報酬。國家通過給公民提供更高比例高額度的報銷,來承擔公民醫療費用,實質上就是代公民購買醫療服務。此次兩會上,政府工作報告中,也指出要提高基本醫療經費,提高重病補助。

  醫療市場化與政府增加醫療公共開支,健全醫療保險,為人民購買醫療服務並不矛盾。醫療行業的市場競爭,反而能提高公共開支的效率。在這一過程中,最關鍵之處在於消費者具有更大的選擇權,而消費者的選擇正是市場的基石。

  當然,必須正視的是,所謂消費者在市場中的選擇,並不容易實現。從中醫的望聞問切、因人施治、對症下藥到西醫的B超、CT檢查、血液檢測、診斷、會診、治療方案選擇,字面意義背後,都暗含著“資訊”兩個字。所以,從資訊的角度來看,醫生的職責就是利用自己掌握的資訊,借助現代科技,幫助患者發掘資訊、理解資訊、判斷資訊,並做出正確的選擇。從這個角度,醫療行業的本質,其實是資訊服務業。

  在每一樁具體的醫療服務中,醫生和患者的資訊都是不對稱的。醫生天然具有資訊優勢,掌握更多資訊,而患者處於一個資訊不透明的狀態。另一方面,雖然技術不斷發展,但科技水準仍有局限,因而醫療資訊通常都存在模糊性,在一些前沿診治中,更是如此。這就使得純粹的市場化中,患者處於相當不利的地位,無法選擇。所以,國家購買醫療服務的模式中,相應的監管就非常重要,而與醫療服務一樣,政府很難做到專業性監管,通過市場購買監管服務,仍然是最好的辦法。

  為了激勵這種監管,就要把監管放在公民醫療費用的對立面,也即商業醫療保險公司模式。與此同時,為了抑制商業公司減少保費支付的動機,也必須把它們放入市場競爭中,即許多商業醫療保險公司彼此競爭。這個時候,公民所需要做出的選擇就變得相對簡單——在保險公司多樣化的激烈競爭中,選一家適合自己的保險公司即可。

  (作者繫上海金融與法律研究院研究員)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