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2月19日 星期四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雨花功德園節地生態葬佔全市九成

  • 發佈時間:2016-03-31 06:32:29  來源:南京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上接A1版)平均每天都能銷售兩三個,多的時候一天能達到十多個。

  “現在你隨便什麼時候來看,我們大廳10位客戶中,一般都有七八個是來看墻壁葬的。”朱華建對記者説這話時,信心十足。

  創新服務:推出節地生態葬“1.0”“2.0”“3.0”版本

  數年來,雨花功德園的節地生態葬式本身也在不斷創新,裴雲峰將其總結為“1.0”、“2.0”、“3.0”版本。

  最初的葬式為“集體樹葬”,可稱為“1.0”版本。

  幾年前,部分南京知青向該園提出,他們生前在一起學習生活,百年後也想在一起,而南京目前還沒有一處安葬知青的後花園。為此,從2011年開始,雨花功德園專門開闢了園內西側的一塊5畝大小的地,建設“知青苑”。同時利用園區現有墻壁葬的背面打造一條長200余米的“南京知青文化墻”,整個文化墻紅黑大理石相間,紅色墻面鐫刻文字,黑色部分鐫刻影雕,呈現知青上山下鄉不同時期的照片、歷史資料等。目前,南京知青文化墻已經初步打造出來,“知青苑”也已經免費引進近10位英雄知青入園。同時,該園還利用自身優勢,建設了中國人民解放軍軍魂園墻壁葬區,並採用浮雕及文字等方式介紹我軍軍史,使陵園增加文化內涵,為雨花功德園成為城市人文紀念公園打下基礎。類似葬式,裴雲峰稱之為“2.0”版本。

  “3.0”版本是今年該園再度創造性推出的“3D生態雲葬”。按照1畝地667平方米計算,建造傳統墓地只有220—250個墓穴;“3D生態雲葬”僅40平方米土地,就有460個單穴,超過了過去1畝土地的安放量。

  文化引領:市民觀念開始發生根本性轉變

  文化,在雨花功德園的生態節地葬宣傳行銷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有別於一般的墓園,雨花功德園有著得天獨厚的人文氣息。這裡有在“皖南事變”中犧牲的原新四軍將領項英、袁國平、周子昆“三烈士”墓,還先後安葬了唐亮、杜平等百餘位開國將軍和老紅軍,在科學技術、文化教育等領域作出特殊貢獻的大批著名人士……客觀地説,“與英烈為伴,與大師為鄰”,成為眾多老人選擇安葬於此的一個重要理由。

  漫步這裡的林間小道,瀏覽300座造型各異的個性化藝術墓碑,耳畔回蕩著輕音樂,這裡是陵園還是公園?已很難分清。優美的環境,為該園推廣節地生態葬提供了有利條件。

  發揮示範作用,是該園宣傳節地生態葬的一個重要抓手。

  2013年,該園搭建平臺,讓人們通過一部智慧手機或是一部電腦,隨時隨地調閱“雲”系統裏儲存的視頻資料,或者建立自己的網路紀念館,隨時實行“雲祭掃”。這一新平臺,讓那些為時空阻隔的逝者親友倍感溫暖。

  持續的推廣,文化的熏染,使得南京有意選擇生態節地葬的人們逐漸聚集於此。“來我們這裡的老人們覺悟之高,絕對超過你想像!”朱華建對記者説。

  他舉了一個例子:3月20日上午,一對80多歲的老夫妻手拉手來到雨花功德園。老先生姓侯,開口就説是來看墻壁葬的,“我們不要墓,我們這一代人要從自身做起,要為子孫後代多留一點地。墻壁葬不就是‘住樓房’嗎?過去的人住平房,現在也住高樓了,我們百年之後‘住樓房’也沒什麼不可以。”

  該園負責人説,這些年推行節地生態葬,他有一個重要感受,就是人們的觀念未必落後,關鍵是你要為他們提供一種新的選擇,這種選擇可能他們自己本來也不清晰,可是你通過設身處地為他們著想,創造出最好的環境、最理想的葬式,他們來了,一看,“這個好!這正是我需要的!”這樣,節地生態葬推行起來就容易得多。

  本報記者 梁聖嵩 馬道軍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