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4日 星期一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不負春日好時光

  • 發佈時間:2016-03-30 08:30:36  來源:農民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吃品嘗春天的滋味

  “春吃花,夏吃葉”,吃一些符合時令的蔬菜瓜果,包括可食用的植物,這健康的飲食習慣古人也通曉。唐朝人常在春季大地回暖,百花盛開的時候挎個籃子到地裏去採花,回來做花棗糕。宋朝人喜歡去吃“春味”。春味即是春天的野味,冬天的農閒時節,很多人喜歡晚上到野外去下兔子扣。不過,冬天太冷,人們身上裹裏三層外三層的,逮野味很辛苦,有一些“懶人”喜歡踩著冬天的尾巴,牽著春天的鼻子,去野外找野味。

  清明節也叫寒食節,也有地方把清明的前一天叫做寒食節。由於忌煙火,就逐漸形成了明清時的全民性春令盛宴,人們將春天的口感框定為辣、涼和脆。南方人會吃一種特製的黑飯。明代杭州,“僧道採楊桐葉染飯,謂之青精飯,以饋施主”。蘇州人清明用青糰、紅藕祭祀祖先,兩樣食品都可冷食,青糰大概就是烏飯糰。《廣東新語》記載:每年天月即清明,西寧人用烏飯木、烏桕嫩葉浸泡一晚,然後以其汁和糯米蒸飯,飯色黑而香。寒食自宋以後與清明即合而為一,也正好與冷食相合。老北京的傳統中,寒食時令中有些佐食,如冷盤涼龍須菜,香椿芽拌面筋,嫩柳葉拌豆腐等。

  玩戶外遊樂隨心去

  踏青

  春日郊遊,也稱“踏春”。一般指初春時到郊外散步遊玩。舊時曾以清明節為踏青節,不過,踏青節的日期因時因地而異,有正月八日的,也有二月二日或三月三日的,後來則以清明出遊踏青居多。放風箏

  放風箏是漢族民間傳統遊戲之一,清明節節日習俗。風箏又稱風琴、紙鷂、鷂子、紙鳶。起源於中國,是一種古代漢族勞動人民發明的通信工具,第一個風箏是魯班用竹子做的,後來只有皇宮裏才有紙鳶。晚唐,人們在紙鳶上加竹笛,紙鳶飛上天以後被風一吹,發出“嗚嗚”的聲響,好像箏的彈奏聲,於是人們把“紙鳶”改稱“風箏”。

  盪鞦千

  盪鞦千,是中國古代北方少數民族創造的一種運動。春秋時期傳入中原地區,因其設備簡單,容易學習,故而深受人們的喜愛,很快在各地流行起來。漢代以後,鞦韆逐漸成為清明、端午等節日進行的民間活動。

  蹴鞠

  蹴鞠,鞠是一種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內用米糠填塞。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類似今日的足球。據史料記載,早在戰國時期漢族民間就流行娛樂性的蹴鞠遊戲,而從漢代開始又成為兵家練兵之法,宋代又出現了蹴鞠組織與蹴鞠藝人,清代開始流行冰上蹴鞠。這是古代清明節時人們喜愛的一種遊戲。射柳

  射柳,是一種練習射箭技巧的遊戲。據明朝人的記載,就是將鴿子放在葫蘆裏,然後將葫蘆高挂于柳樹上,彎弓射中葫蘆,鴿子飛出,以飛鴿飛的高度來判定勝負。

  鬥雞古代清明盛行鬥雞遊戲,鬥雞由清明開始,鬥到夏至為止。中國最早的鬥雞記錄,見於《左傳》。到了唐代,鬥雞成風,不僅是民間鬥雞,連皇上也參加鬥雞。蠶花會

  “蠶花會”,是蠶鄉一種特有的民俗文化,過去清明節期間,梧桐、烏鎮、崇福、洲泉等地都有此項民俗活動。其中以洲泉的馬鳴廟和青石的雙廟諸的蠶花會最為精彩隆重。馬鳴廟位於洲泉鎮西,在當地有“廟中之王”之稱,每年蠶花會人山人海,活動頻繁,有迎蠶神、搖快船、鬧臺閣、拜香凳、打拳、龍燈、翹高竿、唱戲文等十多項活動。這些活動有的在岸上進行,絕大多數在船上進行,極具水鄉特色。拔河

  早期叫“牽鉤”、“鉤強”,唐朝始叫“拔河”。它發明于春秋後期,開始盛行于軍中,後來流傳於民間。唐玄宗時曾在清明時舉行大規模的拔河比賽。從那時起,拔河成為清明習俗的一部分。

  農耕人勤春來早

  “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凈。故謂之清明。”清明一到,氣溫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後,種瓜點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的農諺。打春

  通常村裏會推選一位老者,用鞭子象徵性地打泥塑的牛三下,意味著一年的農事開始。然後眾村民將泥牛打爛,分土而回,灑在各自的農田,為的是求當年能有好收成。有些地方還會把春牛肚子裏塞上五穀,當春牛被打爛時,五穀便流了出來。拾起谷粒放回自家的倉中,預示倉滿糧足。

  説春相傳遠古時期,人們不知道按氣候節令來種莊稼,常常有種無收,於是管天管地的“三皇”及“五帝”十分著急,他們便騎一頭耕牛下農村向農民宣傳氣象知識和種田的技術,年年如此,便形成了後來的春官説春習俗。

  還有的地方把二月初一作為開春節,清早起來,家家戶戶把鍋蓋猛敲一陣,表示送懶,迎接春耕的到來。後來漸漸在民間形成了春官的“報春”和“説春”,一般是中老年男性,扮演成春官、春吏或春神的樣子,于街市、道路上高聲喧叫“春來哩”、“春到哩”,將春天來臨的消息報告給鄰里鄉親。報春民俗的另一層用意在於把春天和句芒神接回來。“説春”則是帶上一大帖財神爺之類的春帖,走鄉串戶,送“春”到府。試犁

  中國古代以農業立國,農業講究時令氣節,春種、夏長、秋收、冬藏,一概以時令為轉移。春季播種之前,耕耘土地。立春過後,春耕即將開始,在中國一些地區一直傳承著試犁的習俗,桂北地區的開春試犁,多是拿牛軛走進牛欄,把牛軛往牛頸上一放,表示耕牛拉著牛軛耕田犁地之狀,預示著開春了。在瑤山,各家的主事人要扛鋤頭到田地裏挖幾鋤,或到秧田和菜園裏掏幾鋤,表示春耕動土外,還要上山砍幾根竹子插在田裏,表示插田,下地裏埋上幾顆種子,表示播種豐收。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