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04日 星期二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去産能並非要與傳統行業“一刀兩斷”

  • 發佈時間:2016-03-29 01:00:20  來源:經濟參考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提出明確了未來政府工作的著眼點和側重領域。記者近期在東中西部10多個省市調研了解到,淘汰落後産能、清理僵屍企業、優化經濟結構、培育新興産業已成為地方政府未來一段時期的工作重點。不少企業家、專家和學者表示,供給側改革沒有可以照搬照抄的成功經驗,地方政府在推進改革的過程中既要防止陷入簡單化、極端化的誤區,也要注意防範經濟、就業、信用等領域的風險,確保改革平穩推進。

  首先,要避免的誤區是對改革的理解簡單化、表面化。供給側改革提出後,就有輿論片面地認為供給側改革的主要內容是減稅。然而大部分專家和企業人士對此並不贊同,認為這是將改革的內涵簡單化了。大連機床集團董事長陳永開説:“如果企業不生産了,降低電費有什麼用?如果企業沒收入了,降低企業稅率有什麼用?政府應關注的首要問題是讓經濟活起來,而不僅僅是減稅。”

  記者從京東旗下消費金融平臺了解到,在國內居民消費動力充足,逐漸出現提前消費、信用消費的背景下,消費外流現象卻日益明顯。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所長劉尚希認為,原因之一就在於政府部門監管的缺位,導致消費者對於國內部分産品缺乏信任。“如果政府只強調給企業資金、政策扶持,而不去解決監管缺位問題,這種趨勢依然難以扭轉。”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資源與環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長李佐軍也認為,不能指望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能夠立竿見影。“因為這本來就是針對中長期的手段,就像服中藥,需要慢慢調理。特別是體制機制問題,解決需要時間,見效也需要時間。”

  其次,推進供給側改革需要避免的誤區是片面理解“過剩産能”和“新動能”。12億噸的産能,7.88億噸的市場需求,我國鋼鐵行業的産能過剩已是不爭的事實,然而以高端模具鋼、核工鋼、海工鋼等為代表的高端鋼材,我國能生産此類産品的企業依然不多,甚至嚴重依賴進口。我國機床企業最高峰時有4000多家,同樣屬於産能過剩,但具備國際競爭力的企業屈指可數,多數只是外購零部件進行組裝和二次開發。

  “清理過剩産能,並不意味著要與傳統行業‘一刀兩斷’,發展新動能也不意味著忽視傳統産業。”上海市發改委副主任阮青説,“我們要把過去沒有做好的事情做得更好,傳統産業的改造仍有巨大空間。”

  “網際網路是新動能,傳統産業的改造同樣是‘新動能’。”主營液晶面板的深圳市兆馳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顧偉認為,在淘汰落後産能的同時,也要給傳統製造業以機會,使其增加研發投入、提升生産能力、創造更多利潤。瀋陽機床集團董事長關錫友也認為,即使在産能過剩的機床行業,基於網際網路的智慧化機床也已顯現出強大的市場生命力,並將成為未來智慧工廠的主力軍。

  不少專家和企業界人士也提醒,發展“新動能”要吸取前些年光伏等産業一哄而上的教訓,不能靠政府推動搞運動式發展,要防止“新動能”成為新的“過剩産能”。

  再次,要避免在供給側改革落實過程中出現“新計劃經濟”和“市場萬能”傾向。不少專家學者和企業經營者擔憂,在推進供給側改革過程中,地方政府“看得見的手”可能會成為“閒不住的手”,干擾正常市場秩序。

  記者了解到,一些市縣在制訂“十三五”規劃時甚至為具體的企業制定了産能目標。對此,遼寧社會科學院副院長梁啟東認為,這就是典型的政府過度干預。

  與此同時,也有部分基層幹部産生了“市場萬能”的傾向,認為實行供給側改革就是將經濟發展全部交給市場。對此,上海市政府發展研究中心主任肖林認為,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發揮決定性作用,並不意味著政府什麼都不做,只是政府作用的發揮並非通過行政命令,而是通過制定整體産業發展規劃、建立標準和監督機制、完善社會保障機制等途徑來實現。

  社會力量的作用也不容忽視。中國人民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董克用認為,在養老保障、公共衛生、環境保護等社會公共品領域,政府常常難以直接提供高效的産品和服務,而由於這些領域的公益屬性,也缺乏市場激勵,社會力量更應得到重視。

  除了要避免上述誤區外,受訪的基層幹部、專家學者和企業界人士認為,如何在推進改革和防範風險之間取得平衡,考驗著地方政府的智慧。

  (本版稿件除署名外,均由記者丁文傑、王民、張羽、張彬采寫)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