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7月01日 星期一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博鰲論壇聚焦中國光伏産業 成本持續降低迎陽春

  • 發佈時間:2016-03-28 07:50:00  來源:中國經濟網  作者:□記者 王存福 海南博鰲報道  責任編輯:羅伯特

  經歷漫漫“寒冬”,中國很多光伏企業經歷了一段“大浪淘沙”的時期,活下來的企業正在慢慢復蘇。目前,階段性的産能過剩還有沒有“後遺症”?企業如何創新才能永立潮頭?光伏産業的未來前景如何?此間舉行的博鰲亞洲論壇2016年年會上,與會光伏企業對此進行了爭鋒。

  優質産能仍供不應求

  從2011年下半年開始,伴隨光伏産能過剩引發惡性價格戰、歐洲債務危機使市場增速下降以及歐美“雙反”關稅導致的市場不確定性,中國光伏行業“一夜入冬”,這場危機深刻改變了中國光伏産業的格局。

  對於活下來的企業而言,當前産能是不是還存在過剩?這個問題一經拋出,天合光能有限公司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高紀凡就給出了他的看法,“這個問題要區別看待”。

  在高紀凡看來,供給側改革實際上是兩個方面,一是去掉一些低效、低水準的産能,二是能夠創造或者提供一些能夠更高、更好滿足客戶需求的産能,而後者才是根本。

  高紀凡認為,目前整個市場需求還處在平均每年增長15%左右的通道中,在未來五年內,雖然組件的産能可能有80G瓦左右,但是太陽能電池、硅片産能實際上也是60G瓦到70G瓦,一些高效電池等高品質産品産能大概只佔到50%,這意味著一些高性能産品實際上處在一個供不應求的狀態。

  與會嘉賓認為,高品質、高水準的産品未來還將持續旺盛的需求,但一些低端的産品可能逐步被淘汰,未來這將是常態,未來五年中國市場可能會處在一個相對平穩的發展階段。

  晶科能源副總裁錢晶表示,在任何階段,適當供大於求有利於行業發展,否則客戶會沒有挑選的餘地。“説産能過剩,但需求真正釋放出來嗎,我覺得還沒有,各個國家提出的可再生能源比例目標還遠沒達到。”錢晶表示,在供給方面,國家需要一些産業引導、標準規範,技術升級要求扶持優質産能、淘汰劣質産能。

  企業持續創新求生存

  光伏企業經歷的“寒冬”給行業帶來了一些“陰霾”,在一定程度上迫使行業進行創新。近年來,我國光伏産業在創新驅動下快速發展,成為能夠同步參與國際競爭並取得一定競爭優勢的産業。骨幹光伏企業通過技術進步,掌握和儲備了多項光伏行業領先技術,在不斷提升光伏電池轉換效率的同時降低成本,在國際市場上建立起領先優勢。

  光伏企業英利集團此前透露,依託“光伏材料與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和“國家能源光伏技術重點實驗室”等四大國家級研發平臺承擔了大量國家科技計劃項目,提高了光伏電池效率、降低了光伏發電成本,並通過開展“雙創”活動提升企業的活力和競爭力,申請專利超過2000項,位居光伏行業首位。

  據了解,截至2015年年底,英利申請PCT國際專利13項,中國專利2006項,《一种太陽能電池柵線電極及太陽能電池片》等1512項專利獲授權,同行業中排名第一。主編和參編國際、國家及行業標準72項,承擔國家973項目《高效晶體硅太陽電池技術關鍵問題的研究》、863項目《效率20%以上新型電極結構晶體硅太陽電池産業化成套關鍵技術及示範生産線》等國家級科技項目23項,省市科技項目108項。

  依託完整的立體創新體系,英利創造了一批國際領先的研究成果。“熊貓”雙面電池效率達到了21.5%,發電量比常規組件高出30%;新硅烷法多晶硅技術打破了國外電子級高純硅的技術壟斷;高效率長壽命磁懸浮飛輪儲能技術佔領國際前沿,填補了我國該項技術領域的空白。在英利還涌現出“趙華利”式功率測試連接器等5500多項一線員工的草根創新成果,在2012年和2013年英利技術創新博覽會上,80%的創新成果出自一線員工之手,每年能産生40多億元的經濟效益。

  業內的共識是,降低光伏發電成本,不僅靠規模效應,根本動力還是科技創新。成立至今,天合光能光伏科學與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已先後10次創造光伏電池轉換效率和組件輸出功率的世界紀錄,承擔2項國家973計劃、5項國家863計劃,其他各類科研項目40余項。

  行業寒冬中,天合光能在生産經營上貌似同行企業一般“貓冬”,其實悄然完成了“瘦體強身”,産品品質、新品研發、品牌效應、科研實力都有顯著的提升。2013年下半年,中國光伏行業重回上升通道時,天合光能成為第一批扭虧為盈的少數幾家光伏企業之一,並顯示出強勁發展勢頭。2014年,公司以高達3.66吉瓦出貨量,成為全球最大的光伏組件供應商,並連續推出了Smart智慧組件、“雙玻”組件等高端産品。2015年,天合光能再次成為光伏行業推進1500伏耐高電壓光伏組件的引領者。在下游光伏發電領域,天合光能已成為一流的系統整合商,並扮演著智慧能源領域開拓者的角色。

  到今年,天合光能光伏組件的價格已下降到每瓦約3.8元,光伏電站造價每瓦約9元,分別只相當於公司參與西藏“無電鄉通電工程”時的12.7%、18%,度電成本下降到0.8元至1.1元。在中國的西部,光伏電力已在工業、商業用電的用戶側成為平價電力。未來,光伏發電還將進一步降低,預計到2020年還將使成本下降約50%。

  成本持續降低將迎來光伏“春天”

  高紀凡透露,在天合光能十多年前參與西藏“無電鄉通電工程”時,光伏組件的價格每瓦超過30元,光伏電站的造價更是每瓦超過50元。這麼貴的價格只能是在國家資助下才有極少部分中國人才用得起。然而,中國還有大量無電村莊和無電戶,主要分佈在大電網難以延伸的邊遠地區。解決這部分無電人口的用電問題,分佈式光伏發電具有天然的優勢,但必須大幅降低發電成本。

  高紀凡意識到,在光伏這個行業,誰能做到低成本,誰就能讓太陽能造福人類,誰就具備了較強的競爭優勢。而當時他認為,降低光伏發成本的最大空間在光伏産品的生産製造,光伏企業必須向製造領域延伸、開拓,搶奪市場先機。

  當前,除了成本問題,天合光能還在儲能、網際網路+等方面積極佈局,最終使光伏電力早日成為普通老百姓“用得起、用著好”的清潔能源。“我們2025年的願景是智慧太陽能領域領導者。”高紀凡表示。

  錢晶認為,寒冬過後就是春天,現在就是光伏行業的“春天”。去年巴黎氣候大會,全世界近200個國家第一次達成共識:促減排。減排核心是減少燃煤,燃煤的70%到80%用於發電,找到另一種可替代能源就是解決問題的關鍵,而這個關鍵就是光伏,光伏為主流能源,燃氣發電為調峰能源的搭配將是人類的終極能源。“所以,光伏的春天正悄悄開始”。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