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際網路金融投資風險大掃描
- 發佈時間:2016-03-28 02:29:42 來源:西寧晚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新華社北京3月27日電(記者吳雨 張遙)在網際網路金融蓬勃興起的今天,金融資源配置的效率大幅提升,小微企業和個人創業的融資門檻大大拉低,同時掀起了一股“全民投資熱”,催生了一批“掌上理財族”。
網際網路金融火熱的背後,同樣隱藏著不少風險。披著網際網路金融外衣非法集資、經營不善“跑路”、利用監管漏洞套利……隨著風險頻頻暴露,這些躲在網際網路金融背後的“暗黑力量”,吞噬著人們對於網際網路金融的憧憬,也督促著正本清源的風險排查抓緊展開。
披著“金融創新”外衣非法攬財
“近期爆發的一系列風險事件,對行業的聲譽和社會形象造成了很大的負面影響,引起了社會各界的高度關注,規範網際網路金融發展已經成為社會各界的廣泛共識。”央行副行長潘功勝3月25日在中國網際網路金融協會成立大會上表示。
“網路金融、1元起投、隨時贖回、14%左右年化收益率、保本保息”——這是“e租寶”推銷人員發佈的“投資理財資訊”,乍一看與時下蓬勃興起的網際網路金融很像。但是,隨著“空手套白狼”的騙局被拆穿,遍佈全國90萬受害投資人的500億元資金,成為這場“龐氏騙局”的悲劇注腳。
乘著居民投資熱和“網際網路+”的東風,一些騙子順勢而為,以P2P網路借貸、金融創新等名義,翻新著理財投資“圈套”非法集資。公安機關數據顯示,2015年全國P2P、融資擔保等領域非法集資犯罪較上年上升48.8%。一些“財富機構”打著“網路理財”招牌,線下大量攬客,更把很多不明就裏的老年人的養老積蓄“圈”了進去。
“不少投資騙局披著網際網路外衣,讓投資人覺得‘高深莫測’,沒弄明白稀裏糊塗就投資了。”中央財經大學法學院教授黃震説,“網際網路金融火熱,其中也是泥沙俱下,不少打著技術進步招牌、用創新商業模式的旗號,做著非法集資、侵害消費者利益的勾當。”
央行等多部門日前聯合發佈公告,明確指出“MMM金融互助”具有傳銷和非法集資性質,這已是金融監管部門近期第四次點名對此類網路投資平臺進行風險預警,但這樣的平臺一次又一次死灰複燃。
今年1月,中央政法工作會議提出,政法部門將配合有關部門開展網際網路金融領域專項整治,推動對民間融資借貸活動的規範和監管,最大限度減少對社會穩定的影響。今年兩會上,央行、銀監會等相關部門負責每人平均表示,將開展網際網路金融領域專項整治。
經營漏洞埋下重重“陷阱”
全國網貸平臺從當初10余家發展到目前近2600家,“網貸之家”聯合創始人朱明春是見證者之一,“但我也眼看著越來越多的問題平臺‘跑路’,僅去年就有896家,是前一年的3倍多。”
業內人士分析,大多數“跑路”的網貸平臺都是因為自身經營問題,最為突出的是自融風險。深圳網貸平臺“網贏天下”、浙江“中寶投資”等P2P非法集資大案,都是源於觸碰了自融紅線。
“本來P2P投資的特點就是小額分散,但很多平臺發佈假標,背後是給自己融資,一旦企業經營出現問題,就會給投資人帶來極大風險。”北京市網貸協會秘書長郭大剛説。
一度讓民間資本歡欣鼓舞的P2P行業,正在經歷平臺自融、過度借貸和風險欺詐等問題的困擾,陷阱處處有。
在支付領域,網路平臺資訊洩露事件屢屢發生,木馬病毒、釣魚網站成為網路支付環境的“毒瘤”。有的不法分子利用盜取的資訊實施詐騙,網購退款騙術翻新;有的攔截轉發短信驗證碼方式,利用快捷支付在電商平臺購物,實現盜刷,百姓卡不離身、錢被轉走的事情並不鮮見。
在理財領域,不少網路理財平臺“混業”經營,既做P2P網貸撮合業務,也代售基金、保險等金融産品。究其實際,多為“無牌”經營,沒有任何代銷牌照,有的業務之間沒有設立好“防火牆”,風險極易傳染。
在融資領域,有的借款人發佈虛假資訊,有的宣稱投向實體經濟,實際卻是投向股市,更有甚者一開始就是為了騙取投資卷款跑路。一些希望借助網際網路理財的金融“小白”,一味盯著高收益率而忽視高風險,卻不知背後早有金融騙子在盯著他們。
據郭大剛介紹,當下網貸平臺投資人平均投資額在10萬元左右。“這類群體投資專業性較弱,抗風險能力較低,一旦出現風險,容易造成社會問題。而P2P平臺往往缺乏對投資人的適當性提出建議,未能很好地引導、約束投資人行為。”
潘功勝表示,網際網路金融從業機構缺乏風險的洗禮,風險意識、合規意識、消費者權益保護意識淡薄,反洗錢、反恐怖融資制度與技術支援系統缺失,有些甚至打著“網際網路金融”的幌子進行非法集資、金融詐騙等違法犯罪活動。
“網際網路金融並沒有改變金融的本質,它兼顧了網際網路和普惠的特質,所以對從業者的初心、技術能力、大數據能力和專業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幾者缺一不可。”“螞蟻金服”首席戰略官陳龍説。
“套利”與“叫停”交織的創新之路
今年年初,深圳暫停網際網路金融企業商事登記註冊,上海、北京也陸續暫停P2P等新增網際網路金融公司登記註冊。
屢屢“叫停”的背後,是監管滯後和金融“創新”産生的套利空間:一些P2P平臺打著資訊仲介的名義,做著信用仲介的生意,暗中搞“資金池”,脫離監管視野;一些網際網路金融機構從事理財、融資等類似銀行的業務,卻並沒有受到像銀行一樣實名開戶、資訊披露、風險撥備等監管約束……
潘功勝認為,不論金融機構還是網際網路企業,只要做相同的金融業務,監管的政策取向、業務規則和標準就應一致,不應對不同市場主體的監管標準寬嚴不一,引發監管套利。
網際網路金融的創新與監管,成為擺在從業人員和監管部門面前的兩難。
“京東金融”副總裁金麟表示,有些事物有一個試錯期,監管在這期間還是需要保持開明態度,但是金融有其特殊性,需要維護存量客戶資金安全,所以監管套利者也面臨政策風險,踩紅線也可能使得投入“打水漂”。
騰訊、支付寶與中信銀行合作推出的虛擬信用卡曾被叫停,同時被叫停的還有掃碼支付。
“網際網路金融産生時很多地方沒有規則,完全是新的探索,監管也在逐步了解和認識新生事物。”“螞蟻金服”研究院副院長李振華表示。
近期新一輪掃碼支付熱背後,正是監管部門不斷調整監管策略給予適當包容的結果。隨著技術改進和人們安全意識的提升,支付寶線上下掃碼支付的推廣,市場上再次掀起一股掃碼支付的熱潮,但本輪支付創新並未被叫停,監管部門只是從整體行業發展上給予了更為系統的規範。
與此同時,國家相關部門發佈多項有關網際網路金融的監管政策,從出臺網際網路金融“健康指南”到為網路支付保駕護航,再到網路借貸監管細則徵求意見,網際網路金融行業開始迎來全面監管新時代。
監管細則出臺是否會“扼殺”網際網路金融的生命力?業內人士認為,只有這個行業讓人信任,規範經營的公司才能把價值真正發揮出來,對那些正規發展的企業並非壞事。
“當然,規則的制定要鬆緊適度。如果過緊,確實會使行業失去活力,如果把風險消滅為零,行業也會不復存在。”李振華説。
業內專家認為,網際網路金融不能一停了之,需要跳脫“一放就亂、一管就死”的監管魔咒;監管要抓住問題的癥結和痛點,行業自身也要加強自律,讓網際網路金融在安全紅線內快步邁進。隨著政府監管和行業自律有機結合的網際網路金融管理體制逐步搭建,網際網路金融行業也將行穩致遠。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