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實現智慧製造的路徑在哪
- 發佈時間:2016-03-25 08:12:00 來源:中國青年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本報海南博鰲3月24日電(中國青年報·中青線上記者 王林 任明超)智慧製造的概念從沒像今天這樣火爆。
2015年5月,國務院印發《中國製造2025》。在此之前,德國計劃投入2億歐元,推出旨在提升製造業智慧化水準的工業4.0行動計劃。而在更早之前,美國總統奧巴馬提議建立“美國國家製造業創新網路”,希望建立起全國性的製造業領域的政産學研協同創新網路。
在今年的博鰲亞洲論壇年會上,智慧製造也成為一大熱點。“中國製造2025”的內在含義是什麼?中國實現智慧製造的路徑在哪?各種聲音試圖找出答案。
“這些術語容易令人混淆,因為類似的詞很多,但往往是同一個意思,比如物聯網、智慧製造等等。”德勤全球主席大衛·柯睿尚指出目前各國智慧製造方面存在的問題。
他認為,目前很多人對智慧製造的理解仍處於初級階段。
那麼,什麼是工業4.0,什麼是工業網際網路,什麼是中國製造2025,什麼是智慧製造?各個相似概念之間有什麼區別和聯繫?
法國達索系統總裁貝納·查理表示,率先提出智慧製造等理念的美國不僅關注智慧製造的過程,還關注製造出的産品是否智慧,這帶來了軟體、電氣、硬體等結合領域製造業的復興。而從歐洲的角度看,德國領先提出的工業4.0關注的則是製造系統和框架的優化。
TCL集團董事長兼CEO李東生表示,中國製造2025的提法與德國提出的工業4.0不一樣,因為中國整體的工業水準與德國相比尚有較大差距。李東生表示,中國製造2025更多地是從製造大國變成製造強國的30年計劃的考量,“到2025(年)是第一個10年”。
李東生認為,中國製造2025更強調智慧化、自動化的能力,要與大數據、網際網路等技術産生應用和聯繫,從而最終實現個性化定制。“這是未來的一個方向”。
三一重工集團負責智慧製造的高級副總裁賀東東認為,德國的“工業4.0”計劃更擅長于製造過程和製造技術方面,而美國的工業網際網路對智慧製造的商業模式創新有更多的關注。
“中國的挑戰是既要做製造過程的提升,也要做商業模式的轉變。”賀東東説道。
在博鰲亞洲論壇分論壇“智慧製造:讓網際網路‘務實’”上,參與討論的嘉賓一致認為,智慧製造並不是空中樓閣,也不能停留在虛擬的網際網路上,只有真正服務到實體製造業,才會産生應有的作用。
目前,鋼鐵、裝備等製造業都面臨著産能過剩的情況,但卻有不少人跑去日本買馬桶蓋。對於這樣的錯位,飛龍網CEO馮劍峰分析,目前中國的製造業還不能實現“精細化、柔性化”的生産,無法滿足多樣化的消費需求,由此造成産能過剩。
對此,馮劍鋒認為辦法有兩種:一是學習德國、美國的經驗,提高製造的智慧化水準;二是採用智慧大數據的方法開展精準化生産,促進中國版本工業4.0的升級,“讓工業化的生産對接最直接的需求”。
在賀東東看來,智慧製造實現的路徑包含幾個層面,首先是工業消費和工業製造模式的轉變,從買産品買硬體,到買功能和使用價值,並且基於客戶的個性化需求,以極高效率快速生産。
“簡單一點講,就是把産品變成一台電腦,以軟體和嵌入式的系統來定義這個産品。所有的工業産品,將來都可能變成一個小的智慧機器人。”賀東東説。
賀東東補充認為,智慧製造的第二個層面在於讓機器互聯,産生大數據,並在此基礎上進行智慧決策。“它(這個層面)更加的高效,更加的智慧,是整個體系的變化。”
賀東東認為的第三個層面的變化是製造技術的變化,尤其是全過程的製造技術、研發技術的提升。
百度總裁張亞勤則在另一場分論壇上表示,“網際網路+”發展至今,已經從萬物互聯的階段進入了第二個層次,也就是將網際網路的商業模式和傳統行業相融合,也就是“+網際網路”和“網際網路+”。
張亞勤預測,未來網際網路技術進入並深度融合物流、製造等行業後,會産生極大的影響。“可能未來三十年這兒的商業機會遠遠大於我們現在的消費網際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