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7月01日 星期一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裝備“走出去”推進産能合作

  • 發佈時間:2016-03-25 06:16:42  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眼下國際産能合作現狀如何?面臨哪些挑戰?怎樣才能行穩致遠?3月24日,博鰲亞洲論壇的與會嘉賓們進行了探討。

  “國際産能合作確實是中方提出的一個重要設想,近兩年已經轉化為各方合作的行動。”國家發改委副主任、國家統計局局長寧吉喆表示,迄今,中國已與數十個國家簽訂了産能合作協議,一個很重要的標誌就是一批鐵路和電力等重大項目,已經帶著裝備“走出去”了。比如,中老鐵路已經開工,中泰鐵路也將在今年5月份正式開工。目前,中巴經濟走廊投資已達600多億美元,哈薩克50多個項目已有一半落地。可以説,産能合作已成為“一帶一路”建設的具體實現形式。

  從國際方面來看,將發達國家的先進設計與中國産能和其他發展中國家的需求相結合,不僅有利於各自發展,也有利於全球經濟復蘇。從中國自身來看,國內企業有“走出去”的願望,希望將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對接,實現産業升級。

  不過,當前推進國際産能合作還面臨一些挑戰。比如,由於當地的語言、法律、基礎設施跟國內不一樣,很多企業對此充滿顧慮。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常務副理事長、執行局主任張曉強指出,這也是在過去的境外投資或者産能合作中,中國國有企業發揮作用很大,而民間企業參與程度不夠的原因。

  “過去中國對外的投資合作之所以是以大型國有企業為主,一方面是由於這些合作國家大都是資金短缺國家,對資金的需求很大;另一方面是中國在工程建設,尤其是鐵路工程建設方面的能力,在全世界最強。”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名譽院長、前世行高級副行長林毅夫認為,這兩種合作,對於資金與規模的要求,常常只有國有企業有能力滿足。

  “特別是像一些勞動密集型的民營企業,由於國內工資上漲,成本提升,只需要抓住微笑曲線的兩端,生産加工完全可以走出去。”但林毅夫同時表示,這些勞動密集型民營經濟的加工環節要進行國際轉移,確實也面臨不少困難。比如,雖然有的國家勞動力可能便宜,但物流成本和電費卻非常高。此外,和國內不同的語言、法律也是制約因素。

  如何破解這些難題?“這就需要中國政府跟當地政府合作,創新合作模式,比如,設立一個工業園,在工業園裏面把基礎設施建好,推行一站式服務。企業在當地的生産經營成本下降和優化,有助於其形成市場競爭優勢。”林毅夫表示。

  “國際産能合作不僅是簡單地輸出商品和建設項目,我們還要和對方開展裝備製造及技術合作。”寧吉喆表示,通過在産能合作所在國就地組織原材料,就地生産一些裝備,或者就地組裝,可以帶動這些國家産業水準的提升,比如,在非洲的一些國家就可以這樣做。在他看來,這種生産能力的合作實際上能夠促進這些國家産業發展,凝聚全球經濟增長新的動力。

  針對目前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産能合作方式主要是雙邊合作和多邊合作,寧吉喆還提出,未來可以與發達國家一起開展更多的第三方合作,“中國政府將在財稅、金融、保險等政策上支援本國企業開展國際産能合作”。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