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2月24日 星期二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亞洲經濟在轉型中孕育新動能

  • 發佈時間:2016-03-24 05:14:47  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3月23日,博鰲亞洲論壇和《財經》雜誌聯合發佈2016亞洲經濟預測暨前瞻指數——45.4,這一數字比2015年的95.4大幅降低。課題組提供的數據顯示,受訪者無論是對經濟增長、就業還是貿易,都出現了預期明顯放緩的判斷,各界對於2016年亞洲經濟增長的信心不足。如何看待亞洲經濟的發展走向並應對可能遇到的問題?與會嘉賓就此展開了激烈的討論。

  “沒必要那麼悲觀”

  “亞洲經濟將明顯放緩,增長動力將仍然不足,——我對此並不完全贊同。”IMF副總裁朱民首先指出,亞洲經濟體量佔全球的40%,當前仍然是全球最主要的最有活力的經濟區域之一,亞洲經濟,特別是亞洲新興經濟,增長仍然強勁,去年增速是6.6%,今年預計為6.5%,這在全球經濟恢復仍然疲軟的狀況下,是一個很了不起的亮點。

  清華大學中國與世界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李稻葵認為,看經濟形勢要看大圖像。現在整個亞洲共有25萬億美元GDP,中國GDP有10.5萬億美元,佔比40%,印度、南韓、日本和東南亞約11萬億美元,剩下來的5萬億美元屬於西亞和中亞國家,所以從整體上講,亞洲前景還要看中國。

  “中國現在確實在進行著一番調整,但是這個調整是充滿希望的。”李稻葵説,“今年尤其是下半年,經濟會有所企穩回升。當然我們看經濟不能只局限於今年,未來三四年,中國如果能夠利用現在比較好的條件,下決心淘汰落後産能、清理呆賬壞賬,把‘三去一降一補’落實到位,未來兩三年增長速度還會上去,這就是我説的大圖像”。

  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副院長黃益平表示,從數據上來看,如果今年亞洲經濟能實現6.5%的增長,這和國際金融危機以前亞洲新興國家平均增長速度並沒有發生太大變化,只是內部經濟結構正在經歷調整,“這也是亞洲經濟轉型、新舊動能轉換中必然會出現的情況,因此沒必要那麼悲觀”。

  加快改革和協同

  黃益平表示,當前亞洲的增長模式確實遇到比較大的挑戰:一是外向型經濟。國際金融危機以後,亞洲國家出口市場擴張速度明顯放慢,依靠出口帶動經濟增長難以為繼;第二,新舊産業交替。過去支援中國經濟增長的兩駕馬車是出口和投資,出口的背後是東南沿海的勞動密集型製造業,投資背後是西北、東北資源型重工業。這兩個産業現在遇到一些困難,重工業産能過剩和勞動密集型製造業的成本升高。這意味著這兩個産業已經很難像過去那樣支援經濟的增長。而且這個問題不僅存在於中國,在亞洲很多國家都不同程度存在。

  下一步靠什麼來支援亞洲經濟持續增長?黃益平認為,首先必須通過轉變增長模式,創造出高附加值、高技術,能夠在高成本基礎上具有競爭力的新的製造業和服務業。

  “改革説起來容易,做起來難。”李稻葵以現在碰到的産業更替問題為例分析改革的核心,“我們的改革政策一方面要幫助已經失去競爭力的産業平穩退出,一方面要支援新的産業形成和發展,這必然要面對‘僵屍企業’如何退出的問題,也必然面對我們應怎樣支援創新、支援産業升級的問題。這其中就涉及多方面産業政策問題,包括金融政策、創新支援等,解決這些問題既需要決心,更需要智慧”。

  在加快改革同時,亞洲國家還要加強金融協同。朱民表示,“亞洲是個很大的區域,各個國家的金融政策和金融市場差別很大,加大區域之間的金融政策合作和市場往來,促進資金交流、技術交流和監管協調,也是當前亞洲區域內要做的”。

  “亞洲2015年輸入約17.5萬億美元,輸出約22萬億美元,還是一個凈資本輸出區域,這意味著亞洲經濟增長潛力還很大。”朱民説。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