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7月17日 星期三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直面氣候變化帶來的挑戰

  • 發佈時間:2016-03-23 08:31:58  來源:甘肅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甘肅省氣象局局長 鮑文中

  3月23日,我們迎來第56個世界氣象日,開展“直面更熱、更旱、更澇的未來”主題活動。我們要直面氣候變化的科學證據,盡最大努力適應氣候變化。

  氣候變化的事實

  氣候系統由大氣、海洋、冰雪圈、生物圈、地圈等五部分組成。大氣中的氮、氧、氬、二氧化碳、臭氧、甲烷、氣溶膠粒子等成分既能讓太陽輻射透過而達到地面,又能阻止地面輻射的散失,使地表始終維持著一定的溫度,産生了適於人類和其他生物生存的環境。

  人類燃燒煤、油、天然氣和樹木,使得大氣中二氧化碳和甲烷等溫室氣體大量增加,導致“地—氣系統”平均溫度升高。特別是自工業革命以來,大氣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了25%,遠超過科學家可能勘測出來的過去16萬年的全部歷史紀錄,而且尚無減緩的跡象。過去40年人為排放的溫室氣體總量約佔1750年以來總排放量的一半,最近十年又是排放增長最多的十年。由於二氧化碳生命期為50—200年,並由於海洋可存儲90%以上積聚在氣候系統中的多餘能量,隨著人口數量的增加、人類活動的加劇,溫室氣體將越來越多地積聚在大氣中,氣候將在未來幾十年持續改變。

  氣候變化的影響

  全球氣候變化以全球平均氣溫波動式變化、呈升溫趨勢為特徵。全球氣候變暖的總體趨勢並沒有因個別地區某個時段出現的冷事件而發生改變,全球氣候變暖已經是“毫無爭議”的事實。近130年來,全球地表年平均溫度升高了0.85℃。1981—1990年全球平均氣溫比100年前上升了0.48℃。受強厄爾尼諾的額外驅動,2015年更是自19世紀末期有現代觀測以來最熱的年份。近50年來,甘肅平均氣溫的升溫率0.26℃/10年,高於同期全球(0.12℃/10年)和全國(0.23℃/10年)。1997年之後氣溫出現明顯的上升趨勢,冬季升溫趨勢最明顯(0.36℃/10年),河西升溫高於河東。

  氣候變化正在破壞季節的自然格局,並正在增加乾旱和暴雨等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的頻率和強度。20世紀80年代開始,甘肅省氣象災害造成的損失呈增加趨勢。一方面,在降水量平均下降11毫米,但又呈現出河西增多、河東減少的區域差異大的特點的背景下,強降水事件頻繁發生且強度大、危害重。

  2000年—2013年,甘肅強降水引起的山洪、滑坡、泥石流等災害給群眾造成明顯的生命財産損失。其中,2010年8月8日舟曲降水量97毫米,發生特大山洪泥石流災害;2010年7月23日靈臺縣朝那鎮日降水量319.4毫米,造成人員傷亡;2010年8月12日成縣黃褚鎮淩晨4小時降水量258.6毫米,造成人員傷亡;2012年5月10日岷縣特大雹洪泥石流災害造成人員傷亡;2013年天水秦州區錢家壩最大降水量152.2毫米,小時降水量48.4毫米,在嚴重的洪澇、泥石流災害下,也出現人員傷亡情況。

  另一方面,甘肅中東部地區氣候乾旱化趨勢明顯。與20世紀60年代相比,21世紀以來乾旱半乾旱區總面積增加約1.5萬平方公里,半濕潤區面積增加約1.0萬平方公里,濕潤區面積減少約2.5萬平方公里。乾旱是甘肅省最主要的氣象災害,其造成損失大,尤以春旱和春末夏初旱影響最重。如:1995年,春末初夏旱受旱面積佔全省糧播面積的55.3%,夏糧受旱面積佔夏糧播種面積的78.2%;1997年,春夏秋連旱涉及60個縣(市),166.7萬公頃農作物、90萬人受災;1999年,春伏秋連旱造成96.2萬公頃農作物受災,120萬人受災;2000年,春末初夏旱造成162.3萬公頃農田、85萬人受災;2007年,春末初夏旱造成184.5萬公頃農田、808.4萬人受災。

  氣候變化也産生了冰川顯著退縮,水資源問題日益嚴峻,陸地生態系統遭破壞,沿海地區受到海平面上升威脅,糧食生産不穩定性增加,人類健康、安全和生計受到影響等嚴重後果。這些正在發生的變化預示著未來將更熱、更幹、更澇。

  積極應對氣候變化

  我省在應對氣候變化方面面臨著巨大的挑戰。

  防災減災形勢更為嚴峻。近年來因氣象災害每年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都在20億元以上,佔到全省自然災害損失的88.5%;氣象災害損失相當於甘肅省GDP的3%—5%,21世紀平均為3%,是全國的3倍。未來氣候變化將增加各種極端自然災害的發生頻率,使我省面臨更為嚴峻的防災減災形勢。

  農業生産風險增加。氣候變化對甘肅農業的影響利弊共存,以弊為主。糧食作物生長髮育面臨高溫、乾旱、霜凍的威脅。傳統農作物適應性降低,特色農作物品質可能有所下降,農業用水供需矛盾可能進一步加劇,農作物病蟲害防治成本加大。

  生態系統脆弱性增大。凍土變化導致黃河源區以及內陸河山區生態系統退化。荒漠生態系統的脆弱性增加,農牧交錯帶邊緣和綠洲邊緣區荒漠化土地面積增大。

  河西地區水問題依然嚴峻。河西內陸河流域降水、水面蒸發及實測徑流不同程度的變化在一定程度上加劇了水資源的供需矛盾,加劇了水環境惡化。未來降水可能增多、氣溫上升、蒸發增大將進一步增加水問題的嚴峻形勢。

  氣候是自然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全面促進資源節約,加大自然生態系統和環境保護力度,積極應對全球氣候變化。認識、利用和保護自然氣候正是體現了生態文明建設的內在要求。

  積極應對氣候變化事關中華民族和全人類的長遠利益,事關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全局。我們要以生態文明的理念,節約能源,減少排放,保護環境,提升減緩氣候變化的能力;要以尊重科學的態度,提高氣候變化相關的科技與研究水準,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增強公眾的氣候變化意識,提升適應氣候變化的能力;要直面氣候變化産生的自然災害增多、增強的事實和趨勢,以風險管理的理念,識別風險,降低風險,轉移風險,提升防災減災的能力。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