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貿回穩底氣十足 中國仍是全球貿易“重要角色”
- 發佈時間:2016-03-22 07:26:00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責任編輯:羅伯特
近日,海關初步統計數據顯示,今年1—2月,全國進出口3.31萬億元,同比下降12.6%,對外貿易呈現“出口跌幅較大”、“進口降幅收窄”、“高技術産品形勢較好”、“大宗商品量升價跌”等諸多特點。針對海內外對中國外貿形勢的關切,商務部部長高虎城日前在中國發展高層論壇上指出,中國擁有13億人口、超過30萬億元的國內消費市場、超過3萬億美元的外匯儲備、8000美元的每人平均GDP,跨國公司和中高收入人群也在不斷地擴大。他表示,相信隨著新一輪高水準的對外開放,中國不僅將為世界帶來新的發展機遇,同時也將進一步改變自身面貌。
季節因素無礙大局
在漢語裏,有一個很有意思的成語叫做“管窺蠡測”。大意是説,人如果從竹管裏看天,用瓢測量海水,那麼其對事物本質的了解將會十分狹窄而片面。同樣的道理,如果僅僅據今年前2個月外貿的下降而給中國外貿乃至中國經濟“定性”,則顯然是“管窺蠡測”。
不久前,商務部新聞發言人沈丹陽在分析中國當前外貿形勢時表示,從最近調研情況看,企業普遍反映2016年的外貿形勢總體上確實比2015年更加複雜嚴峻。但也要看到,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等權威機構亦普遍下調了2016年全球經濟增速預期至6年來最低;波羅的海幹散貨指數也跌至歷史最低水準。
沈丹陽説,2015年同期基數較高,疊加春節因素影響,使得今年前2個月的數據有許多不可比因素,並不能全面反映全年外貿走勢。他透露,相關部門預計3月份以後,我國外貿降幅逐步收窄,並向回穩向好的方向發展。
匯豐高級貿易經濟學家道格拉斯·利波爾認為,2016年全球貿易增速面臨大幅放緩至個位數水準的風險,但在國際貿易表現疲軟的背後,潛藏著巨大的市場潛力,消費支出的不斷增長也有利於刺激投資,從而推動貿易增長。
“中國大力推動産能過剩行業去産能的舉措,能夠進一步優化資源配置,讓寶貴的資源進入生産率更高的行業。同時,經濟結構的調整有利於消費增長,促進醫療保健、教育、資訊等行業的發展,這無疑會帶來非常積極的增長趨勢。”利波爾説。
“優進優出”已成趨勢
事實上,如果能夠對外貿數據觀察得更細緻一點,便不難印證利波爾的判斷。例如,今年前2個月中國高新技術産品出口2373億元,同比下降11.6%,佔出口總額比重卻反而提升了3.3個百分點。與此同時,國有和外資企業增速回落,民營企業進口則出現正增長。
上海市社科院世界經濟研究所研究員傅鈞文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指出,中國外貿面臨的壓力,不僅有外部需求因素的影響,也反映了中國經濟轉型升級過程中的陣痛。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憑藉勞動力、土地、資源、環境等要素的價格優勢成為了‘世界工廠’,這就使得加工貿易佔了中國整體貿易很大的一塊,而加工貿易恰恰是以要素價格為導向的。如今,一方面中國經濟正在向産業鏈高端爬升,追求更高的附加值;另一方面,中國要素價格相對其他國家的上漲也讓一部分傳統加工、代工産業轉移到了國外。”傅鈞文分析。
不過,經濟肌體的“去舊育新”,既是發展規律使然,亦是中國主動為之。高虎城表示,“十三五”期間,中國將加快實施優進優出戰略,加快貿易強國建設步伐。他説,中國貨物貿易已居世界第一位,下一步的重點是促進貿易與投資的融合互動。未來,中國將加快發展跨境電子商務等新型的貿易方式和貿易業態,優化外貿産品、市場和區域結構,向優質優價、優進優出轉變。
外貿回穩底氣十足
那麼,未來中國外貿走勢如何?不少分析人士指出,儘管世界經濟復蘇的道路會比較曲折,中國度過轉型陣痛期也要有一個過程,但中國作為全球貿易中“重要角色”的“戲份兒”仍將十分可觀。
世界銀行常務副行長英卓華認為,未來幾年,世界經濟和貿易將會進行再平衡,這個過程當中會有更多的資本去尋求投資機會,以此激活商業和消費力量。“儘管經濟增長有所放緩,但中國目前還是各國的主要貿易夥伴,對發展中經濟體和發達經濟體的貿易發展都會産生非常重要的影響。”她説。
阿里巴巴集團副總裁吳敏芝則預計,“網際網路+外貿”將成為嚴峻的貿易形勢下中國出口的重要出路之一。在吳敏芝看來,在國際市場需求發生變化的同時,網際網路也使得跨境採購的成本在降低,原來“大出大進”式的外貿交易正在逐步減少,“小單貿易”正逐漸成為主流。
“在經濟轉型時期,在外貿方面需要把握好3個問題:一是儘快培育一批競爭力強的本土企業,使之填補加工貿易流失帶來的真空;二是努力控制勞動力、房地産、政府服務等要素成本上升的趨勢,以增強對外資的吸引力;三是要營造創新氛圍,提升勞動力的綜合素質,使人力資本品質的提高能夠跟得上人力成本上升的步伐。”傅鈞文強調。記者 王俊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