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小康是穩定預期的定心丸
- 發佈時間:2016-03-21 00:29:24 來源:經濟參考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在經濟和市場運作中,信心有時比什麼都重要。信心還在的時候往往不容易看出它的重要,但一旦喪失,形勢就會急轉直下,再要重塑信心就得付出巨大代價。去年我國股市和匯市的異常波動在這方面留下了深刻教訓。
今年年初,各方對中國經濟前景的信心已經下滑到了危險的地步。海外唱衰中國的聲音再度甚囂塵上。而國內不少人對宏觀經濟的看法也日趨悲觀。不能只怪這些人對中國沒信心。過去一段時間我國經濟的表現也的確不盡如人意。在“十二五”的5年裏,我國經濟增長持續下滑,跌破了一個又一個“底線”。而金融和外匯市場的大幅波動也容易讓人懷疑是否已經到問題集中爆發的時候。對“中國經濟是否有底”這個命題,很多人心裏其實是沒底的。
在這樣的背景下,今年兩會對全面小康社會目標的強調有重大意義和實際影響。從兩會傳遞出來的各種信號來看,今後5年的政府工作將向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聚焦。這一目標雖然在幾年前就已提出,但現在再次高調重申非常必要。原因無他,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政府給大家的一顆定心丸,需要靠它穩定各方信心。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一個重要指標是在2020年前讓我國GDP相比2010年翻一番。為了實現這一目標,今後5年我國年平均GDP增速需要保持在6.5%以上。相應的,此次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表示“‘十三五’時期經濟年均增速保持在6.5%以上。”這是政府對全國人民的承諾,是給我國經濟劃出的底線。考慮到去年我國GDP增速已經下滑到6.9%,而今年年初經濟又開局不利,6.5%的底線事實上告訴了各方,中國經濟已經退無可退,有力的穩增長政策出手在即。這意味著延續數年的經濟下滑趨勢將走到盡頭,我國經濟增速會逐步進入平臺期而穩定下來。
當然,僅僅口頭喊話很難有實質性效果。基於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此次兩會做出了實事求是而又切中要害的政策部署。融資難、融資貴、財政力度不夠以及地方政府投資意願低迷是近年來制約我國經濟發展的主要瓶頸。在政府工作報告中,國務院要求貨幣政策要更為積極,並在2009年以來首次上調了年度M2增長目標。另一方面,今年預算財政赤字佔GDP的比重上調至3%,增幅明顯高於前幾年,顯示財政政策力度會明顯加大。而針對地方政府投資意願下降的狀況,政府報告中還特別提到“要充分發揮中央和地方兩個積極性……鼓勵各地從實際出發幹事創業,形成競相發展的生動局面。”
在需求端發力的同時,供給側改革也未停步。按照政策部署,去産能將進入實質推進階段。簡政放權、放鬆準入、結構性減稅等舉措也會逐步落地。在需求側政策托底短期增長的同時,這些供給側的改革措施將有利於增強各界對中國經濟前景的信心。
今年是“十三五”的開局之年,我國已進入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衝刺階段。強調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就是給國內外各界一個定心丸,是引導各方預期的有效工具。經濟學中有一個理論叫“自我實現的預期”。當我國宏觀政策堅定沿著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紮實鋪開時,全面小康社會就是一個自我實現的預期。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