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30日 星期天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三産融合的縣域經濟實踐:來自河南省新野縣的調查

  • 發佈時間:2016-03-20 08:44:00  來源:人民網  作者: 龔金星 朱佩嫻  責任編輯:羅伯特

  原標題:三産融合的縣域實踐——來自河南省新野縣的調查

  諸葛亮一把火“燒出名”的河南新野縣,這兩年卻無人燒秸稈。作為全國産糧大縣,新野縣的秸稈哪去了?種植大戶劉明忠説:秸稈以每噸200元的價格,全部賣給了科爾沁肉牛股份有限公司。

  通過走訪記者發現,整個新野縣,多談養牛經。無論是農田裏的種植大戶、農場裏的養牛大戶,還是食品加工廠的一線員工,甚至酒店餐廳的服務員,談起“肉牛”,都是津津樂道。這是為何?

  新野縣委書記常英敏告訴記者:“近幾年,新野縣堅持做強一産、做大二産、做活三産,依託自主培育的‘皮南牛’肉牛品牌和養牛資源,不斷延伸農業産業鏈,完善利益聯結點,形成從田間地頭到産品加工、再到物流運輸和餐飲消費的三産融合發展,實現了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發展。”

  據了解,新野縣原是南陽黃牛養殖的核心區,2009年依託“皮南牛”種源,與國內最大的專業牛肉供應商之一——內蒙古科爾沁牛業成功“聯姻”,陸續發展起肉牛育肥、種牛擴繁、食品加工、生物化肥、餐飲旅遊等一系列上下游産業,通過打造農業全産業鏈,走出一條三産融合發展之路。

  打通上下游,融合靠利益聯結

  在科爾沁牛業南陽公司的農場,7000多頭“皮南牛”正聽著音樂小憩。每當有牛走到牛棚中間的按摩器旁,機器就會自動給牛背按摩。“現在不僅牛值錢,因為有了牛,新野縣的秸稈、人力都值錢了。” 新野縣肉牛産業化集群示範區管委會主任孫林儒説。

  承包了2000畝農田的劉明忠告訴記者,原先地裏的秸稈需要自己雇秸稈打捆機清理,每畝大概要花300元。如今,科爾沁牛業南陽公司免費為他提供機器。“一台機器每天能收200畝,我用10天,就能收完地裏的300噸秸稈。其中,50噸作為機器租用費,剩下250噸當作牛飼料賣給公司,每噸能賣200元。”

  不僅收秸稈不用操心,地裏的農産品銷售也不犯愁。“全是訂單式耕種。”劉明忠最大的客戶是縣裏的河南可喜食品股份有限公司,去年他種了兩茬甜玉米加一茬西蘭花,三季收成後,結算凈賺186萬元。

  據了解,河南可喜食品股份有限公司主要從事甜玉米、蔬菜等食品加工業,擁有多條速凍果蔬、真空玉米、冷鮮蔬菜的生産線,農産品加工後遠銷廈門、香港和日本等地,擁有穩定的銷售渠道。

  不僅上游被打通,下游産業鏈也在延伸。除了全縣65%的農作物秸稈經養牛得到消化和利用,産生的牛糞還可銷售給金正佳生物科技公司,用作生産有機肥,其他排泄物投入沼氣池;肉牛直接賣到科爾沁牛業公司進行屠宰、分割、加工,製成各種牛肉熟製品。

  同時,新野縣還規劃建造了全國種牛網上交易平臺,“日後周邊養殖大戶可以通過新野縣的大螢幕,考察、篩選、購買全國的種牛。” 常英敏告訴記者,“縣里正在規劃設計生態旅遊路線,遊客來到新野,既可以與黃牛來次親密接觸,也可以到田間地頭深耕細作,還可以吃到新鮮的牛肉和時令蔬菜。”

  打通資金鏈,融合靠金融創新

  “我國牛肉市場需求量很大,但國內供給明顯不足,為何?主要原因在於很多農戶不願養牛,因為養牛需要的資金投入過大,收益回報週期又過長,很多農戶雖然有養殖技術和經驗,但沒有那麼多的本錢,只好出外打散工。”常英敏分析,“發展肉牛産業,帶動農戶養殖,關鍵是要打通資金鏈。”

  “一頭牛育肥前成本9000多元,養100頭就得將近100萬元。如果只養一兩頭,形不成規模,不賺錢。再加上母牛一年一胎,又限制了發展。”養牛大戶張少奇説,根據以往的養牛經驗,牛的發病率較低,不容易有疫情,而且通過科學餵養和育肥,肉牛的出欄率和出肉率並不低,一頭牛養上一年就能賺一兩千元。“三年前就開始盤算養牛,但苦於本錢不夠,向銀行貸款,因辦不了抵押擔保,貸不上款。”

  令張少奇興奮的是,2014年中牧擔保公司成立,幫助他順利獲得100萬元貸款。一年後,張少奇如數償還貸款,並準備擴大自己的農場規模,新增3000頭牛,再貸160萬元。

  科爾沁牛業南陽公司總經理王鳳勤説,在幫助農戶爭取銀行貸款的問題上,省、市、縣各級政府部門在政策和資金上都給予了大力支援。市政府和縣政府進行金融創新,幫助成立中牧聯合擔保公司。公司由南陽市財政、新野縣財政和企業分別出資,註冊資金1億元,專門向農業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種植大戶、養牛大戶提供擔保貸款,充分發揮投資的杠桿作用,使企業和政府形成合力,促進肉牛産業發展。

  新野縣還聯合科爾沁牛業公司,與網際網路平臺合作,積極探索創建“網際網路+”融資模式,著力打通上下游資金鏈。既幫助經紀人解決購牛資金難題,充分拉動原料牛供應;也幫助下游經銷商解決購買牛肉産品的資金問題,有效促進了牛肉銷售。

  産城一體化,融合靠科學規劃

  一、二、三産業融合發展必須以提高農民收入為根本目標。唯有這樣,才抓住了解決“三農”問題的關鍵。

  新野的三産融合發展,最大受益者當是新野人。據統計,2015年該縣肉牛産業化集群實現産值47.3億元,利稅4.2億元,拉動新野及周邊地區新增肉牛12萬頭,新增就業1.2萬餘人,每人平均增收1萬元,拉動1萬農戶3萬餘人從事肉牛養殖、甜玉米種植以及收購、運輸、銷售等相關産業。有的農戶還參與到合作社的經營,戶均年收入可以達6萬元左右,全縣農民年增加收入7億元。

  “三産融合發展,不僅能讓更多農民在家門口實現就業,不斷提高收入,更可以與新型城鎮化、新農村建設有機結合起來,促進農村二、三産業向縣城、重點鄉鎮及産業園區等集中,推動産城一體化發展,為農民提供更好的工作生活環境。”常英敏説,“這都離不開科學的引導和規劃。”

  新野縣按照産業集聚、産城一體化的發展思路,圍繞肉牛、蔬菜等特色産業進行産業佈局和空間規劃,建設了國家現代農業示範區、肉牛産業化集群示範區、蔬菜産業園區等,形成以産業鏈為紐帶、上下游關聯、相互配合、分工協作、風險共擔、收益均享的産業組織形式,同時讓産業發展、土地利用、環保容量、歪子鎮鎮區、肉牛專業園區等規劃“五規合一”。

  推進農村一、二、三産業融合發展,也面臨著一些問題。常英敏認為,目前亟待充分調動和發揮龍頭企業、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種養大戶等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因為這些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是三産融合發展的主力軍,他們的帶動和輻射作用最直接、最關鍵、最給力。

  常英敏提出,發揮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作用,既需要強化産業集群支撐,也要創新土地流轉管理服務及農村金融支援等機制。他建議,有關部門研究出臺相關政策,支援參與三産融合發展的龍頭企業做大做強,提升融合發展的帶動能力。建立農村三産融合發展基金,整合涉農項目資金,創新農村三産融合土地使用政策,大力發展“網際網路+新業態”等,促進融合發展。

  (時岩參與采寫)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