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5月20日 星期一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吃草莓的這些事兒,你知道嗎

  • 發佈時間:2016-03-19 10:29:43  來源:農民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本報記者王小川

  目前正值草莓大量上市季節,許多消費者又嘗到了這種愛不釋手的時鮮水果。但近日在各種媒體上再一次出現了有關“空心草莓”或“激素草莓”的大量報道,引起了大家對消費安全的擔心。事實真相到底是怎樣的呢?本報記者對此向浙江省農業科學院農産品品質標準研究所王強研究員進行了採訪、求證。

  草莓的空心和畸形現象是由激素引起的嗎?

  【回應】品種、栽培管理和天氣條件是引起草莓空心和畸形的主要原因。

  草莓空心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品種是最主要的因素。一些草莓品種如阿瑪奧、阿爾比、八四莓一號、賽娃等本身具有果實中間空心的特點。其他草莓品種如在果實膨大期遇到肥水管理不當或土壤太幹時也會産生果實空心現象,使用膨大劑等植物外源激素也有可能造成草莓果實空心。所以,草莓空心主要是由品種特性和栽培管理引起的,使用膨大劑等植物外源激素可能是原因之一,但不是主要的。

  草莓畸形與天氣條件和品種相關。如天氣太冷,蜜蜂不肯出來幹活;或者光照不好,花粉囊無法打開,花粉顆粒不能充分的散開,蜜蜂不能正常授粉極易産生畸形草莓果。我們平時看到的“大草莓”是怎麼一回事呢?

  有些草莓品種天生大個兒,比如從日本引進的品種,紅顏、章姬等都是大個頭。事實上無論什麼品種,只要適當進行疏花疏果,就可以獲得更大的果實。道理很簡單,只要草莓的果實和葉片數量基本確定,光合作用産出和分配到果實的營養物質總量也就確定了。顯然,草莓大小完全是由植株營養和果實成熟度決定。

  另外,草莓“白屁股”和使用植物激素也沒有必然關係。因為草莓的轉色過程通常是從尖端向後面的果柄逐漸進行,易受到光照的一側更先變紅,越靠近果柄基部著色越慢。在實際生産中,尤其是早春大棚內生産的草莓,由於受光照較弱等影響,轉色過程偏慢,加上品種原因,使得果實基部轉色就會推遲。如果等到整個草莓完全變紅時採摘,草莓頂端會因為過熟而容易損傷,因此,一般果農會在草莓完全變紅之前採摘,就出現了所謂的“白屁股”草莓。

  什麼是植物激素?草莓生長過程中允許使用植物激素嗎?使用植物激素安全嗎?會造成兒童早熟嗎?

  【回應】國家規定草莓生長過程中允許使用植物激素。只要按規定使用,生産的草莓就是安全的,不會造成兒童早熟。

  報道中提到的植物激素,實際上是我國農藥登記目錄中的“植物生長調節劑”,是指人工合成的與植物激素具有類似生理和生物學效應的一種物質,具有促進生長、增産、早熟、改進品質、防凍、抗病等多方面作用,最終提高産量和品質。目前在草莓生産過程中使用的蕓苔素內酯等植物外源激素已取得農藥登記,是國家允許的。這些植物外源激素在歐美和日本等國家也廣泛使用。

  農藥按毒性分為劇毒、高毒、中毒、低毒、微毒五級,目前登記的植物生長調節劑絕大部分屬於低毒或微毒農藥,比一般殺蟲劑、殺菌劑都低。它的作用對象僅為植物,不同於殺蟲劑、殺菌劑對動物或病原生物有毒害作用,對人體健康幾乎沒有什麼影響。

  如果非要説帶來的不利影響,可能是由於使用不當造成植物生長速度過快,植株養分積累不足,導致果實的味道不好。事實上,目前我國植物生長調節劑的應用技術已經相當成熟。

  關於兒童早熟問題。激素是生物體在正常生長髮育過程中所必不可少的,缺乏激素或激素不夠,會直接影響生物體的正常生長髮育。植物激素針對植物起作用,動物激素調控動物的生長髮育,兩者的作用靶標和機理完全不同,植物激素對人體生長髮育沒有任何影響。所謂植物激素引起兒童性早熟的説法,無任何科學依據,都是謠傳。

  農民在草莓種植過程中到底用不用植物激素?市場上銷售的草莓檢測結果如何?

  【回應】草莓在實際生産上基本不用植物外源激素,即使用也不多,用量很小。市場上銷售草莓中植物激素的檢出率和殘留量極低。

  在一線從事生産研究指導已經15年的中國園藝學會草莓分會常務理事齊長紅表示,理論上講,施用了“膨大劑”氯吡確實會生産出個體肥大的草莓,但是稍有常識和經驗的種植戶基本不會使用,因為這樣做會“損人又害已”。試驗表明,施用了氯吡的草莓不僅顏色和正常草莓不一樣,而且很軟,果皮變薄,手輕輕觸碰就會落上指紋印,很難摘下來。如果超量使用,不但不能促進生長,反而會抑製作物生長甚至出現藥害。

  根據農業部農産品品質安全環境因子風險評估實驗室(北京)2014、2015連續兩年草莓監測結果,採自生産基地和市場的253個草莓樣本中氯吡檢出率均為零。農業部農産品品質安全風險評估實驗室(杭州)2012-2015年對浙江部分産區草莓進行監測結果顯示,2015年僅檢出蕓苔素內酯,氯吡等其他6種植物外源激素均未檢出。2012-2014年均未檢出氯吡等4種植物外源激素,檢出的多效唑等3種植物外源激素其平均殘留量僅在0.0016-0.0055mg/kg範圍內,最高0.08mg/kg,膳食風險也僅在0.001-0.287%範圍內,遠遠小于100%。

  可見,草莓種植者基本不使用植物激素,即使使用也不會危害消費者健康,完全不必擔心,國內外從來沒有發生過因為吃了使用植物外源激素的農産品而引起食物中毒的事例。

  2015年“乙草胺草莓”的烏龍事件剛剛過去,“空心激素草莓”又以各種版本出現在網路媒體,在各類資訊紛繁複雜、充斥網路的今天,每個消費者面對流言時要多一些辨別力,多一些謹慎的求證,相信科學終將撥開迷霧,還原事件真相。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