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9日 星期六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理性看待中藥“毒性”

  • 發佈時間:2016-03-18 01:30:38  來源:科技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凡是藥都有毒性,越是有毒的藥越是好藥。”近日,全國政協委員、北京順天德中醫醫院院長王承德在報道中的一番話,讓不少人吃了一驚。王委員還説,中醫的毒性藥治了許多西醫治不了的疑難雜症,他舉了名醫張仲景用砒霜為患者治病的例子,認為現在各種管理限制越來越多,使得三分之一的中醫毒性藥沒有了,“(一旦)發生了中藥中毒的事,公安法院來管,有你醫療主管部門什麼事?”

  提到現在中藥製劑審批程式繁冗時,王承德説,一個新製劑要進入臨床應用,必須小白鼠“點頭”才能通過,而中醫藥專家的話都不算數。他建議將中藥製劑審批制度改為備案制,讓更多的中醫自製藥用於普通患者。

  “是藥三分毒”,這句老話提醒著人們謹慎用藥,另一方面也告訴人們適當的毒性能治病。儘管筆者無力從醫藥角度分析“藥越毒越好”的專業性,但治病畢竟需要因人而異、對症下藥。再有效的藥品,在不提劑量、用法的情況下“談毒性”,聽起來還是難免讓人有點心虛。王委員的初衷可能是好的,希望讓因“毒”埋沒的好藥再次治病救人,但有些話或許慎重些會更好,別讓信賴中藥的人們太“受傷”。

  王委員的一些話似乎還是有點“冷酷”了。

  中藥裏各種藥材的配伍令藥品成分複雜,其審評通過率低、投資大、週期長、風險高也是事實,讓很多中藥新藥研發望而卻步,也讓許多好中藥遭到埋沒。中藥審批應當提速,審批流程有待改善。不過,畢竟治病救人人命關天,審批品質可萬萬不能下降。用於臨床檢驗的小白鼠或許讓部分經驗豐富的中醫藥專家們感到不快,但在藥物上市時總可能會有經驗難以覆蓋的盲點。未來或許不一定要按照西醫為主的標準檢驗藥物,但客觀科學的安全驗證環節必不可少,正是“小白鼠”的存在讓用藥的風險大大降低,減少了患者不必要的傷害,可千萬不能讓患者成為“小白鼠”。

  而相對於公安法院對醫藥事故的事後懲處,醫療主管部門更多承擔的是事前防範的責任,法律能嚴懲醫療的失職,並不能撫平受害者的傷痛。醫療的核心目的是為了患者的康復,圍繞醫療的制度設計還是應該以患者為本。

  中醫藥是中華文明的瑰寶,我們都迫切地希望中醫藥能為人類的健康做出貢獻,但有些話語慎重些或許會更好。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