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三角自創區:廣東創新驅動發展的強大引擎
- 發佈時間:2016-03-16 03:30:58 來源:科技日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全國兩會期間,廣東省作為全國創新驅動發展的排頭兵,一直是大家矚目的焦點。在會議空隙,科技部黨組成員、科技日報社社長李平,與廣東省省長朱小丹展開了一場有關創新驅動發展的對話。
李平:去年9月30日,國務院正式批准建設珠三角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這是廣東省多年來堅持自主創新的結果,也是國家對廣東省堅持走自主創新道路的一種肯定。珠三角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將在廣東創新驅動發展中,發揮什麼作用?
朱小丹:這次國務院批准在廣州、珠海、佛山、惠州、東莞、中山、江門、肇慶等8個珠三角城市的國家高新區建設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這是全國第二個以城市群為單位的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也是目前覆蓋地市數量最多的示範區。加上此前深圳獲批建設我國首個以城市為基本單元的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珠三角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形成“1+1+7”的空間佈局,就是深圳加廣州加另外7個珠三角城市。深圳在創新驅動發展上先走一步,培育了一大批具有核心技術和國際競爭力的高新技術企業,創新型經濟格局初步形成,要率先建成國家科技、産業創新中心;廣州要充分發揮科技資源密集、人才資源豐富的優勢,加快構建國家創新中心城市和國際科技創新樞紐;珠三角其他7個市要結合自身優勢和産業實際推動創新發展,在自主創新示範區建設中抓住機遇,提升競爭力。
珠三角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作為我省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重大平臺,將著力打造國際一流的創新創業中心,成為全省創新發展的強大引擎,輻射帶動全省創新發展,為全省創新發展提供強大動力。主要建設目標和方向包括:
——開放創新先行區。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深化粵港澳及國際創新合作,以靈活的機制體制,打造參與全球創新競爭與合作的重要平臺,引領珠三角連結全球創新資源,促進區域內外創新主體之間的合作與交流,建設區域創新的源泉和高地,成為我國開放創新先行區。
——轉型升級引領區。探索人才、技術、資金等創新要素有效利用模式,形成一批有全球影響力的創新型企業,實現一大批重大科技成果産業化,推進産業結構邁向中高端,支撐珠三角經濟轉型發展,帶動粵東西北地區振興發展,成為我國轉型升級引領區。
——協同創新示範區。突破行政管理體制等“制度性障礙”,建立有效的跨境、跨城創新合作協調機制,構建産業鏈分工協作體系和創新資源開放共用模式,聯合香港、澳門建立協同高效、資源共用、功能齊全的創新集群,成為我國協同創新示範區。
——創新創業生態區。大力弘揚創新文化和企業家精神,進一步完善鼓勵創新創業的政策,營造“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生態環境,激發各類創新主體活力,大力吸引海內外優秀人才和團隊來珠三角創新創業,建設國際性創新創業人才高地,成為我國創新創業生態區。
李平:在促進高新技術産業發展的一系列政策支援下,2012年中國高技術産品出口占世界第一位,高新技術産業得到快速發展。去年全國105個高新區總收入超過16萬億元,工業增加值佔全國工業增加值的13.6%。高新技術産業發展一直是廣東創新的強項,廣東省在建設珠三角自創區,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産業、推動傳統産業轉型升級方面採取了哪些措施,效果如何?
朱小丹:國家高新技術企業是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最具活力和競爭力的生力軍。2015年起我省啟動實施高新技術企業培育計劃,採取一系列措施,促進高新技術企業擴大規模、提質增效。例如,建立高新技術企業培育後備庫,到年底入庫企業達3000余家;認真落實國家高新技術企業所得稅減免和研發經費稅前加計扣除政策,近兩年高新技術企業所得稅減免累計超過200億元;積極推動中小微科技型企業發展,建設小企業創業創新基地,認定省級小企業創業創新基地101家,入駐企業超過1.2萬家;加強中小微企業公共服務平臺建設,建成1個省級平臺和連接33個市縣的平臺網路;實施孵化器倍增計劃,率先出臺科技企業孵化器創業投資及信貸風險補償政策措施,全省科技企業孵化器達399家,眾創空間突破150家,位居全國前列。其中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61家,全省孵化場地面積達1348萬平方米。去年全省新增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1816家,總數達11105家,僅次於北京位列全國第二;高新技術産品産值達5.3萬億元,佔工業總産值比重達39%,比2010年提高7.8個百分點。
與此同時,我們大力推進工業化與資訊化深度融合和新一輪技術改造,促進傳統産業修復增長動力,推動産業鏈、價值鏈整體提升。圍繞智慧製造成套設備及生産系統的改造,鼓勵企業使用柔性自動化生産裝配線、大型控制系統、數控機床等智慧化製造設備,推廣應用智慧化製造技術,普及設計過程智慧化、製造過程智慧化和製造裝備智慧化。加快運用資訊技術改造提升現有産業,推廣資訊技術在工業産品上的嵌入式應用,推廣過程式控制制、資源計劃、生産運作系統等資訊技術應用。2015年,全省先進製造業和高技術製造業增加值佔規模以上工業比重分別達48.5%和27%,分別比2010年提高1.5和5.3個百分點。形成了新型顯示、軟體、生物醫藥、新材料、新一代通信、LED和節能環保等7個産值超千億元的戰略性新興産業集群,戰略性新興産業增加值佔規模以上工業比重達16.8%。
李平:自主創新示範區在探索科技體制改革、産業發展、技術創新中取得很好的成績。科技部將通過計劃管理改革優化創新資源配置,聚焦經濟社會發展和國家安全等重大需求,推動科技成果轉化為實實在在的産業活動。近年來中央財政科技投入帶動全社會研發投入快速增長,目前企業研發投入已經佔到全社會研發投入的76%,全國技術交易市場80%的成果都是由企業輸出或者吸納的。
科技部萬鋼部長在強調落實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法》時提出了四大舉措:科技成果資訊實現透明共用;完善高校和科研機構科技成果的處置權和收益權分配製度;加強科技成果轉化服務;發展眾創空間,支援大眾創新創業。對此,科技創新大省廣東將有何舉措?
朱小丹:推進科技成果轉化是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重要環節,是打通科技與經濟相結合通道的內在要求。我們將按照中央的部署要求,以深化科技體制改革為動力,大力推進科技成果轉化,加強創新鏈與産業鏈、資金鏈融合,推動實現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産力轉化,加快形成創新型經濟格局。一是促進科技成果資訊共用。加快建立應用型科技研發與成果轉化庫等數據庫,並面向社會開放共用。依託省內現有的技術交易機構、股權交易中心等搭建技術産權交易平臺,為技術産權所有人與投資方之間的資訊交流、供需對接和委託交易提供場所和服務。大力建設中國(華南)國際技術産權交易中心,通過整合全球科技資源,建成一批國際科技轉移轉化基地。二是加快完善科技成果轉化機制。制定出臺《廣東省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條例》。賦予高等學校、科研機構科技成果自主處置權,深入推進科技成果使用、處置和收益分配機制改革,選擇暨南大學、華南農業大學、廣東藥科大學等單位開展經營性領域技術入股改革試點工作,完善科技成果轉化個人獎勵約定政策等,形成配套完善的科技成果轉化激勵機制,充分激發和調動廣大科技工作者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三是加強科技成果轉化服務。組織開展各類科技成果與産業對接活動,搭建多元便利的網上網下對接平臺,加快打通科技成果轉化應用“最後一公里”。推動省部院産學研合作務實、高效、縱深發展,加快建設專業鎮産學研協同創新中心,引導更多的創新成果來廣東轉移轉化和産業化。支援技術轉移機構品牌化建設。設立50億元的重大科技成果産業化基金,按照市場化方式運作,加速推動應用型科技研發項目和成果的産業化。推進科技金融深度融合,建立政府科技貸款風險補償和分擔機制,在條件成熟園區開展投貸聯動試點。積極推動創業投資發展,鼓勵各地設立種子基金、天使基金、創業投資引導資金和産業基金。四是完善孵化育成體系。實施科技企業孵化器倍增計劃,支援加快建設集孵化、轉化、産業化功能于一體的科技企業孵化器,建立完善全週期孵化鏈條。到2017年,全省將建成孵化器超過500家,在孵企業超過4萬家,累計畢業企業超過1萬家。加快發展眾創、眾包、眾扶、眾籌等“四眾”平臺,支援發展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開放式的眾創空間,鼓勵大中型製造企業構建網際網路眾包平臺,穩健發展眾籌平臺,培育創新創業的良好環境,形成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生動局面。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