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6日 星期三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勇擔農業科技創新省級隊的使命 服務廣西全面建成小康

  • 發佈時間:2016-03-13 03:32:33  來源:科技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 本報記者 江東洲

  高起點上發展現代農業,離不開農業科技。

  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對大力推進農業現代化提出明確要求。這是從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出發,著眼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宏偉目標作出的重要部署。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階段,作為推動廣西農業科技創新的重要骨幹力量,廣西農業科學院如何立足廣西産業科技需求,為廣西現代農業發展提供更加有力的科技支撐?為此,科技日報記者近日採訪了全國政協委員、廣西農業科學院院長白先進。

  突出創新優勢 服務八桂農業取得新成效

  記者:廣西是一個農業大省,農業發展有基礎、有資源、有特色、有潛力。近年來全區農業生産不斷提高,綜合實力不斷增強。肩負著以科技創新驅動農業發展的重任,廣西農科院“十二五”期間的發展有哪些亮點?

  白先進:農業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現代化的基礎。作為廣西農業科研最主要的研究機構,廣西農業科學院擔負著為廣西現代農業發展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提供科技支撐的重任,主要工作目標是保障糧食安全和農産品有效供給,提供優質、高産、安全的品種和技術支撐;開展有關廣西現代農業産業發展全局性、戰略性、關鍵性的重大核心技術研究;建立新型農業科技創新、成果轉化體系;為發展亞熱帶特色優勢産業提供優良品種和技術;為新農村建設提供有效的示範作用,提高科技成果轉化率。“十二五”時期,廣西農科院圍繞“突出創新優勢、服務八桂農業、爭創國內一流”的發展目標,大力實施“三大能力”(科研引領能力、科技創新能力、成果轉化能力)提升戰略,著力強創新、促轉化、優服務、破瓶頸、補短板,為廣西現代農業發展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撐。主要取得了以下幾個方面的成績:

  一是科研水準不斷提高。五年來,落實各類科研計劃項目1817項,其中國家級項目65項。完成省級科技成果登記278項。獲國家授權專利161項(其中發明專利62項)、品種保護獲授權29個。發表學術論文1905篇,出版科技專著50部。獲國家和省部級科技進步獎73項,其中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1項、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3項,廣西科技進步特別貢獻獎1項,廣西科技進步獎50項,廣西技術發明獎2項。審定品種186個。

  二是人才隊伍不斷壯大。全院職工總數1766人,其中,專技人員總量超過800人,高級職稱291人,博士107人,35歲以下的青年科研人員達到科技人員總數的60%。引進院士顧問4人;新增國家級專家8人、自治區級優秀專家2人,擁有國家級創新團隊20個、自治區級38個、院級100個。

  三是創新載體不斷豐富。新增國家級和省部級科研平臺54個,總數增加到80多個。五大科研基地建設進一步完善。全院購置單價10萬元以上的科研儀器設備124台(套),資産原值超過4500萬元,為開展高水準科技創新活動、聚集各類人才搭建了良好載體。

  四是成果轉化體系不斷完善。紮實開展“百千萬”行動和“百名專家服務現代農業(核心)示範區企業活動”,搭建了“以院部為成果研發中心,以企業為成果轉化主體,以分院、試驗站、示範區、試驗示範基地為成果轉化平臺”的新型成果轉化體系,通過政科企合作、政産學研互動,加快了成果轉化。打造了政科企合作振興民族種業“兆和”模式,科技特派專員的做法及科企合作、分院和試驗站建設助推市縣農科院所改革的做法,引起全國關注。

  五是對外合作不斷拓展。廣西農科院成為國家引進外國智力成果示範推廣基地、國際科技合作基地,與中國農科院、中國熱科院及各有關省院聯合實施了一批具有較大影響的項目。與全區14個地市、29個市縣、350多家企業簽訂了合作協議,實施院企合作項目300多項、院院合作項目50多項。連續組織舉辦了3屆“桂臺農業發展與技術交流研討會”。實施省部級以上國際合作項目72項,舉辦國際會議5次、研討班9次。參與合作的楊小兵和胡承健獲自治區“金繡球獎”。牽頭成立了甘蔗産業創新戰略聯盟、桂臺農業發展與技術交流協會、國際糖業科技協會(IAPSIT)、院國際技術轉移中心。

  六是服務能力不斷提升。五年累計為全區超過1000家企業提供科技創新服務,完成了各級政府和企業委託的各類規劃100多項。積極參與廣西農業重大戰略決策前期研究工作,為自治區黨委、政府科學決策提供了有力的理論支撐和智力支援。推動自治區政府與中國農科院簽署了全面合作協議,促成一批重大科技成果在廣西轉移轉化。

  提升“三大能力” 撬動廣西農業轉型升級

  記者:科技進步是提高農産品競爭力、增加農民收入最有效的手段,也是農業産業化、現代化發展的根本出路。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強調要把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同時提出大力推進農業現代化,這為我們做好當前和“十三五”農業尤其是農業科技工作指明瞭方向。圍繞為廣西實現與全國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重要科技支撐,廣西農科院“十三五”的發展如何定位?

  白先進:廣西是農業大省,但農業發展方式相對落後。要實現農業産業化現代化、持續增加農民收入,必須以更大力度推進農業科技創新和體制機制創新。“十三五”是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決勝階段,也是廣西農科院加快強院建設、實現跨越發展的重大機遇期。從國際上來看,當今世界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産業變革正在孕育興起,中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對科技創新的支撐引領作用提出了更加緊迫的新要求。從我們國家來看,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鮮明地把“創新”放在了五大發展理念的首位,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已經成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首要戰略選擇;全會還提出塑造引領型發展,強調要從充分利用後發優勢轉為更多發揮先發優勢。中央正在以更大的決心和力度推動以科技創新為核心的全面創新,強力推進創新型國家建設。國家大力倡導“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為科技創新提供了強勁需求,也為科技産業發展提供了新動能,我國的科技事業又迎來了一個新的春天。從廣西來看,廣西經濟社會發展正處於調結構、轉方式、促創新的關鍵時期,推動經濟增長的關鍵因素已由過去主要依靠要素驅動、投資驅動轉向主要依靠創新驅動上來。廣西是農業大省,加快轉型發展短板在創新,廣西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迫切需要科技創新的支撐和引領。從中央到自治區,都對科技創新寄予厚望,出臺了一系列支援政策,為科技創新發展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和舞臺。同時,我們也要看到,廣西農科院的發展也存在一些困難和問題,比如科技創新與全區産業科技需求融合度不夠,“三大能力”(科研引領能力、科技創新能力、成果轉化服務能力)亟待提高,在全國有影響力的高水準科技成果較少;科技領軍人才匱乏,科研條件還要進一步改善,等等。此外,也面臨創新格局變革影響加劇,人才競爭壓力持續增大等挑戰。面對新的發展形勢,作為推動全區農業科技創新的重要骨幹力量,廣西農科院要把創新擺在更加突出位置,不斷提升科研引領力、科技創新力、成果轉化力“三大能力”,強化科技創新和體制機制創新,撬動廣西農業轉型升級,為實現與全國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重要支撐。

  一是加強科研引領能力建設。什麼是科研引領能力?首先是領導能力,包括院長、所長、團隊領軍人員等各級領導人,所應具備的戰略思維能力、決策用人能力、溝通協調能力、政治思想工作能力等帶領團隊前進的能力。不斷修煉提升領導力,是每一個處在領導崗位的同志和每一個團隊負責人必須做到的。二是我們處在創新研發一線,對領導管理的科學性、預見性、創造性的要求更高,不斷學習提升就成了領導創新的基礎。善學者智,善學者強,善學者勝。自覺學習提升素質、提升能力,才能引領好、打造好一流創新團隊,做大科研隊伍、做強核心競爭力,才能實現強所強院目標。要通過5—10年努力,把我們的團隊通通做成國內一流科研團隊;要大力扶持特色學科做強做大,適應産業發展需要;要進行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創新,全面提高人才培養品質,激發創新活力,鍛造領軍人才。在培養內容上,既要注重學術、戰略眼光提升,也要注重素質修養、包容合作能力提升。在培養方式上,既要注重自我強化,也要注重外聯引智。下一步,我們一要瞄準這些優勢學科主動出擊,尋求合作,二要進一步深入了解更多國內外優勢學科團隊,並展開闔作。

  二是加強科技創新能力建設。首先是優秀人才隊伍的培養壯大,對高端人才隊伍建設必須有的放矢,既要鎖定目標重點引進,更要追蹤目標特別培養,對院內已表現出一定潛質的年輕人才,要為其學術發展精心規劃。全院科技人員都要分類強化科研能力,不斷提高研究水準,壯大優秀科研隊伍,不斷提高核心競爭力。二要主動適應農業科技新常態,圍繞政府關注、社會聚焦、企業渴求、農民急需的産業問題,確定農業科技創新的重點領域,在國家、自治區層面上構建一批重要項目,加大關鍵性、前沿性、基礎性的技術攻關,大力培育特色優勢學科,産出一批符合現代農業發展需要的創新成果、一批具有自主智慧財産權的標誌性成果。三要強化創新載體、創新平臺建設,加強國家實驗室、改良中心、工程中心及産業技術創新聯盟等建設,改善設施條件和裝備水準,加速創新要素和資源的集聚,匯聚創新驅動力。四要培育創新文化。創新文化的核心是以研為先、以人為本、學術至上和民主自由。我們強調以研為先,就要一切工作圍繞科研來展開;我們大力倡導學術至上,就要求真務實、不弄虛作假,就要引領廣大科技人員崇尚學術而不是嚮往金錢和官位;我們強調民主自由,就要允許百家爭鳴、百花齊放,賦予職工充分的參與權、發言權。

  三是加強成果轉化能力建設。一要牢固樹立“以服務求生存,以貢獻求支援”的發展理念。科技創新的終極目標是給農業最大支撐,科研成果歸根結底要服務生産。我們立項目、做研究,要堅持産業需求和問題導向,提高針對性和應用性,與生産緊密結合、無縫對接,創造出具有較大市場應用潛力的自主智慧財産權成果。科研成果只有做到了有的放矢,才可能真正被市場消化。科技人員不能只在實驗室埋頭鑽研,還要深入基層和生産一線,去發現問題,去了解需求,去指導服務,在“三農”建設的廣闊舞臺上體現人生價值。二要堅持政策導向,積極探索科技成果使用權、處置權、收益權管理等方面的改革,建立健全科技創新與科技成果轉化激勵機制,營造健康高效的科技成果轉化氛圍。三要持續加強科技成果轉化載體建設。除了擴大分院、試驗站建設、持續實施“百千萬”行動和“百名專家服務廣西現代特色農業(核心)示範區企業”活動、大力推進科技精準扶貧等舉措外,還要不斷創建轉化載體和服務模式,打造更加密實、更有效率的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網路,推動科技成果落地,真正把創新成果變成實實在在的産業動力。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