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深耕藍色産業 海洋經濟佔經濟總量近三成
- 發佈時間:2016-03-13 07:34:00 來源:中國經濟網 責任編輯:羅伯特
傍晚,落日余暉灑在海面。從福建晉江市深滬碼頭遠眺,海面上歸航的漁船漸行漸近,等著收貨的客商擠擠挨挨站滿了碼頭。“你看船的吃水這麼深,今天的漁獲肯定少不了。”泉州東海漁村酒樓的採購員林傳欣樂呵呵地對記者説。
滿載的漁船次第靠岸。放纜、搭梯、開艙,船工熟練地把內艙的冰鮮海産分門別類送上傳送帶。迫不及待的客商涌到船邊挑選中意的漁獲,不消1個小時,數千斤漁獲便被來自泉州和附近城市的酒樓採購員搬卸一空。“最多1小時,這些新鮮的海産品就會出現在酒樓的餐桌上。”閩石漁1039號的船老大林天碩邊收纜繩邊和記者説。
類似的場景在福建沿海近百個碼頭每天都會上演。“福建海域面積居全國首位,省轄海域面積比陸地面積多11.5%,作為福建經濟的主要組成部分,海洋經濟已經佔到全省經濟總量的27.1%,成為重要的支柱産業。”福建省海洋與漁業廳廳長吳南翔告訴《經濟日報》記者。
作為一個山多地少的缺糧省份,福建每年需要從省外調入數量可觀的糧食。在“大糧食”理念引領下,有效利用、合理開發海洋漁業資源,深耕細作海上牧場,成為福建近年來大力發展藍色産業,做強做活海洋經濟的重要途徑。從2014年開始,福建水産品産量已連續兩年超過糧食産量。“水産品的蛋白質含量和價值遠高於普通的糧食,1公斤魚的蛋白質相當於2公斤雞蛋或7公斤豬肉。”吳南翔介紹説,2015年,福建省實現海洋生産總值7000億元,較上年增長10%左右;實現漁業經濟總産值2450億元,增長5.2%。水産品總産量居全國第三位,出口創匯連續三年位居全國第一。
記者在採訪中了解到,“十二五”時期,福建省把發展海洋經濟作為海洋強省戰略的重要基礎,海洋經濟成為推動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引擎。2015年全省海洋生産總值比2010年增長90%,“十二五”期間,全省海洋生産總值年均增長13.7%,海洋産業結構持續優化,海洋漁業、海洋交通運輸業、濱海旅遊業、海洋建築業、海洋船舶修造業五大傳統産業已佔全省海洋經濟總量70%以上。與此同時,海洋生物醫藥、海洋工程裝備、郵輪遊艇等海洋新興産業加快發展,初步形成環三都澳、閩江口、湄洲灣、泉州灣、廈門灣、東山灣六大海洋經濟密集區。在漁業産業領域,福建以“養捕結合、控制近海、拓展外海、發展遠洋”為生産方針,加快轉變漁業發展方式,大黃魚、鮑魚、海帶、紫菜、牡蠣等特色養殖品種産量居全國首位,鰻鱺、石斑魚、海參産量居全國前列。遠洋漁船投産521艘,比“十一五”末增長188%,相繼建立了9個境外遠洋漁業基地,遠洋漁業綜合經濟實力居全國首位。水産品出口創匯額達福建省農産品出口額的65%。
借助“一帶一路”的政策效應,福建近年來加快了海洋漁業交流合作。在“項目帶動、搭建平臺、重在實效”的理念指導下,全力實施海洋漁業“走出去”戰略,借助中國—東盟海上合作基金項目支援,搭建了“中國—東盟海産品交易所”、“中國—東盟海洋學院”、“中國—東盟海洋合作中心”等合作平臺。與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等國家和地區開展了漁業資源開發利用等領域的深度交流合作。海洋,正在成為福建這個海洋大省參與“一帶一路”戰略的新平臺、大舞臺。(經濟日報記者 石 偉)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