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7月19日 星期五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生態扶貧:為農村綠色發展“造血”

  • 發佈時間:2016-03-12 04:32:48  來源:科技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生態扶貧應該成為‘精準扶貧’的有益補充。”社科院研究院李藍委員告訴科技日報記者,在過去幾年的調研中,他發現貴州、雲南、廣西等地區已經探索出了一種“生態保護+産業發展”的扶貧新模式。為了避免重走邊發展邊污染的老路,這些地區大力發展林下經濟、迴圈經濟和特色産業,將生態保護和扶貧開發良性互動起來。“很多地方官現在已經轉變思路了,表示環境第一,GDP第二。”

  精準扶貧是“十三五”時期的一項重大任務。在李藍看來,扶貧不僅要用“造血”代替“輸血”,還要綠色扶貧代替工業扶貧。秉承五大發展理念,就應將生態扶貧作為精準扶貧的重要抓手。

  我國每人平均耕地面積1.4畝,不到世界每人平均耕地面積的一半,在世界上190多個國家中排110位以後。“農民種地掙不到錢,才會拋棄土地。”中科院植物所研究院蔣高明認為,現行種地模式對化肥、農藥、農膜、除草劑是大量使用,造成地力嚴重下降,突出表現在土壤板結、酸化、有機質下降、重金屬污染、耕地污染等。

  “擔心發展生態農業會造成産量下降其實是個誤區。”蔣高明解釋,如果耕地品質恢復,農民願意在土地上投入優質的勞動力,加上補充有機肥、禁止秸稈焚燒、利用豆科與禾本科作物輪作間作套種、增加微生物菌肥等措施,恢復地力與土壤生物多樣性,糧食産量不僅不會減産還會增加。“我們用十年的實驗,證明了有機農業可獲得更多的産量與經濟回報。”蔣高明説,只要科學種田,農民積極參與,利用相對較少的土地同樣可保證國家糧食安全,解決産量與品質的矛盾問題。

  蔣高明還特別強調生態種植的環保意義。如果將中國18億畝農田土壤有機質含量提高1%的話,其土壤可從空氣中凈吸收306億噸二氧化碳。中國科學院的實驗數據證明,將傳統的農業模式改為有機農業模式,可將溫室氣體凈排放逆轉為凈吸收,相當於每公頃農田一年多吸收11.5噸二氧化碳。

  “我國貧困人口集中分佈的地區,恰好是生態環境品質較高的地區,那裏遠離工業污染,適合發展優質農産品。”李藍説,貴州生態扶貧的經驗值得提煉後面向全國推廣。在精準扶貧思路的指導下,可以在全國精心布點選點,關注少數民族地區和西北乾旱地區,給予一定的資金和技術支援,培育一批“生態扶貧”試點區和示範區。

  李藍建議,可以為生態扶貧地區的生態産品提供有國家信譽保證的“生態産品認證書”,幫助生態産品順利走向城鎮市場。還需要制定一些配套優惠政策,形成一定的價格優勢,保障生態産品在市場上的有效流通。

  (科技日報北京3月11日電)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