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9日 星期六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營造有助於改革的制度環境

  • 發佈時間:2016-03-12 04:33:02  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本報記者 石 偉

  全國兩會期間,《經濟日報》記者就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産業轉型升級的話題,採訪了全國人大代表、福建省委書記、省人大常委會主任尤權。

  尤權代表説,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中央適應和引領經濟新常態的重大創新。新常態是“十三五”發展的大背景,五大發展理念是方向指引,那麼供給側改革就是戰略重點和工作抓手。

  中央在分析當前經濟運作情況時指出了“四降一升”的問題,這種情況在福建也不同程度地存在。從行業和企業來看,當前分化現象比較明顯。總體來説,中低端産能普遍過剩,高端先進産能明顯不足,供給跟不上消費升級步伐。因此,解決當前經濟運作存在的問題,既要注意挖掘需求潛力,更要注意供給側管理。

  尤權代表表示,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就是要用改革的辦法,從生産端入手,通過優化要素配置和調整生産結構,減少無效和低端供給,擴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給,提高全要素生産率,進而激發經濟增長動力。從福建實際出發,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重點在推進産業轉型升級。針對不同行業和企業的實際狀況,福建專門制定了一些更具針對性的政策措施,比如推進“中國製造2025”“網際網路+”、支援中小微科技型企業的發展等,抓龍頭、搭平臺、鑄鏈條、建集群,確保結構性改革的任務落到實處。

  尤權代表認為,福建傳統産業比重比較大,近年來不少企業面臨成本上升與訂單減少“兩頭受壓”的情況。應當看到,傳統産業不等於“夕陽産業”,關鍵是産品有沒有創新,是不是適應市場需求。我們發現,凡是發展比較好的企業,多是比較早地、主動地根據市場需求變化,加快實施了産業轉型升級的;反之,那些跟不上市場需求變化、缺乏創新能力的企業,就會遇到較大困難,甚至面臨被淘汰的危險。比如,莆田的華峰紡織新材料公司重視研發投入,通過創新帶動工藝和技術不斷升級,成為國內唯一同時獲得世界前三大著名鞋類運動品牌認證的布料供應商,産品訂單已排到2017年後。所以,傳統産業轉型升級一定要以消費意願的變化為信號,從創意設計、品種花樣、品牌品質以及行銷模式等多方面推進,增強高品質消費品的供給,實現供需無縫銜接。

  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還必須加快發展新興産業。新興産業所催生的新技術、新産品、新材料、新市場,不僅創造了新供給,而且釋放了新需求。我們現在身處的“網際網路+”時代,行業界限變得越來越模糊。在科技、資訊廣泛運用和資本強力推動下,一些企業創新勢頭迅猛,成效也十分顯著。像泉州的品尚電商,打造面向鞋服産業鏈的垂直電商平臺,截至去年底已完成880億元的交易額,成功重構了整個鞋服産業鏈的交易生態。我們要加大政策支援力度,把具有一定基礎的節能環保、海洋産業、現代農業、電子商務等産業做大做強;同時要配套完善服務體系,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促進各類創新型中小企業做大做強。

  要高度重視技術創新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的重要作用。這方面我們有一些積極探索。比如,依託廈門大學建立的石墨烯工業技術研究院,採用校企聯合共建模式,與英國BGT材料公司和福建輝銳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合作,有望推動以石墨烯為核心,涵蓋觸摸屏、儲能、機電和生物等領域産業集群的形成。福建要整合資源加大創新投入,健全科技成果轉化機制,重視發揮市場對技術研發方向、路線選擇、要素價格、創新要素配置的導向作用,促進國內外智慧財産權資源向福建集聚,通過創新不斷發掘和形成新的增長點。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主體是企業。我們要把中央支援企業減負的各項政策落實到位,既大力推動政銀企密切合作,降低企業融資成本和社會交易成本,同時又要加大財政補貼力度,減輕企業各類負擔,支援重點産業和企業發展。這不僅是幫助企業降本增效,也是幫助企業家增強信心和底氣。

  供給側的諸多“病症”,歸根結底要依靠深化改革來解決。要進一步明確政府的權力邊界,在行政干預上多做“減法”,切實打破制約生産要素自由流動和優化配置的體制機制障礙,全面提升配置各類要素與市場資源的能力,打造高效便捷有序的營商環境。我們將抓住建設福建自貿試驗區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核心區的契機,以經濟體制改革為引領,聚焦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探索有特色、可複製、可推廣的做法經驗,努力營造有助於供給側改革的制度環境。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