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30日 星期天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城湖共生鋪展斑斕畫卷

  • 發佈時間:2016-03-09 16:27:29  來源:農民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攜春日風光,駐巢湖北岸,極目遠眺,色彩斑斕,遊人如癡如醉。

  “城湖輝映、水綠交融”,用這些華麗詞藻形容合肥市包河區,其實並不過分。坐擁16.8公里黃金湖岸線,包河區成為合肥市唯一的臨湖區。

  作為巢湖生態文明示範區建設的核心區域和主陣地,近年來,包河區深入實施“生態立區”戰略,堅持“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産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産力,打造良好生態環境就是增添發展後勁、培育核心競爭力”的理念和“最美、最宜居、最現代化”的標準,努力走出一條經濟社會發展、城市建設與生態保護相統一的新路子,實現“城湖共生、人水和諧”的美好願景。

  “面朝大湖,春暖花開”。如今,在環巢湖最美的16.8公里黃金湖岸線上,包河區成功打造東大圩、大張圩、牛角大圩三顆“綠色明珠”,大湖生態、濕地森林、草原花海、特色小鎮等景觀次第展開,先後摘得大圩國家4A級生態旅遊景區、國家級農業科技示範園區、合肥濱湖國家森林公園、中國人居環境範例獎、國家水利風景區、合肥濱湖國家森林公園4A級景區六大“國字號”生態品牌,成為巢湖生態文明先行示範區的標桿和示範。這些國字號頭銜熠熠生輝的榮光之下,激蕩的是包河人擁抱生態文明、放飛綠色夢想的萬丈豪情。

  水綠並舉扮靚黃金湖岸線巢湖北岸,聳立著一棟優美的覆土式生態建築。半坡屋頂,遍植草被,與城湖融為一體,無論遠眺還是近觀,都是大湖風光一道靚麗風景。

  這就是2014年9月2日正式揭牌的合肥塘西河藻水分出境,也是巢湖上首座藻水分出境。它不僅肩負著防控巢湖藍藻水華危害的重任,還兼具預警處置、應急打撈、藻水分離、科普展示等綜合功能,更是合肥治理巢湖階段性成果的縮影之一。

  “包河因河得名,因湖而興,生態是核心競爭力。在巢湖生態文明先行示範區建設上,我們示範和標桿責任重大。”包河區委書記寧波介紹説,生態巢湖建設,治水治污是關鍵。塘西河藻水分出境引入了國內最先進的第三代藻水分離技術,是目前國內最大的單體藻水分出境項目之一,集多重功能于一體。如今,派河入湖口也已建起一座藻水分出境,構築起一道綠色的安全防線。

  包河區堅持“城湖共生”的理念,做活水文章。一方面在污染排放上做“減法”,淘汰污染産業,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網際網路産業、高端製造業、戰略性新興産業,全力推進包河經開區轉型升級,通過産業轉型升級,減輕巢湖及入湖河流的水質“負擔”;另一方面在環境改善上做“加法”,在合肥市率先推行“河長制”,實行“一河一策”,實施水質監測、水岸清理、污染源治理、市政管網建設、生態修復等工程,幫助巢湖水質逐步改善,走出了一條經濟社會發展、城市建設與生態保護相統一的新路。

  清晨,走進淝河生態公園,處處枝繁葉茂、綠色滿眼,像一座天然氧吧,早起的人們在這裡愜意地鍛鍊。不遠處的動車疾馳而過,公園猶如一條“會呼吸的綠飄帶”,呈現在旅客的眼前。綠色,已成為瀰漫包河區的主色調。

  以做大綠量、提升檔次為導向,以“城區園林化、城郊森林化、道路林蔭化、社區生態化”為目標,包河區寫就了一篇錦繡“綠”文章。

  按照300米見綠、500米見園,持續大力度、高標準推進綠化大會戰、森林增長、公園提升、水岸綠廊、兩型(綠色都市、田園生態)社區綠化“五大工程”。2012年以來,包河區累計完成植樹造林3.85萬畝,造林綠化面積414.5萬平方米,城區綠化覆蓋率、綠地率分別達44.5%、41.3%,每人平均公共綠地達13平方米。

  三圩鑲鑽差異化融合發展

  一灣河水緩緩流淌,碧樟煙柳映照下,白墻黛瓦的農家小院錯落林立,勾勒出大圩鎮沈福村如畫的田園美景。

  圩,在漢語詞典裏,意指中國江淮低窪地區周圍防水的堤,以及有圩圍住的地區。巢湖沿岸圩田興起,始於三國時期。《宋史·葉衡傳》載“合肥瀕湖圩田四十里”。在包河區環巢湖黃金湖岸線上,坐落著“三圩”:東大圩、大張圩、牛角大圩,面積達56平方公里。

  “建設城郊型鄉村,既要符合城市的功能定位,又要體現鄉村的基本元素;既要以城帶鄉、加速城鄉一體,又要以鄉美城、滿足城市的功能需求。”基於這樣的共識,包河區堅持“國際眼光、國內一流”的標準,按照“三圩彼此錯位建設、三圩與周邊項目差異發展”的思路,致力於把“三圩”打造成為環巢湖生態文明示範區的“三顆明珠”。

  2012年8月,包河區生態文明建設一號工程——濱湖濕地森林公園建設正式啟動。公園突出自然生態和歷史人文兩大主題,堅持“自然、生態、野趣”理念,建成城、湖、島、山、河、橋、路、林八種景觀,把1.5萬畝人工林區成功地打造為國家級森林公園,成為“城市走進森林、森林擁抱城市”的典範之作。公園建設更是創造了多個“之最”:時間最短——從啟動建設到申報成功僅用17個月;最具創新——全國第一個由退耕還林的人工林經過生態修復建成的國家森林公園。去年,又成功摘得中國人居環境範例獎和國家4A級景區兩大國字號榮譽。

  ——突出生態優先,實施生態修復工程。大力實施豐富植被、恢復濕地等工程,植物由原來的十多種增加到280多種,更成為近百種動物的天堂;保持原有水系形態、保護原生植物,減少人工雕琢痕跡;生態公廁全部配套污水處理系統,大型配套、餐飲、停車服務等項目全部佈局在林區之外。

  ——突出規劃先行,建成三級綠道體系。建成了安徽省首個三級綠道和三級驛站體系,被國家林業局列為2014年唯一實踐案例向全國推廣。三級綠道總長度72公里,一級綠道是觀光電瓶車道,二級綠道是自行車道和遊船水道,三級綠道是遊步道和木棧道,組成完整的內部交通網路。以綠道佈局為主線,設計形成三級生態驛站(服務)體系,形成了服務半徑科學合理的服務體系。

  ——突出公益為本,惠及廣大市民。公園堅持為民建、讓民享,永久免費對外開放。開園以來,累計接待遊客達900余萬人次。調查顯示,遊客對公園的綜合滿意度達到91.54%。

  濱湖國家森林公園閃亮登場的同時,東大圩和牛角大圩也精彩綻放。

  國家級現代農業科技示範區——北緯31°牛角大圩生態農業園。該園因形似牛角而得名。最近幾年,這個合肥主城區最後10平方公里的古圩,整體規劃設計並華麗轉身,成為巢湖流域的畫裏水鄉。包河區按照“生態洲島、水上田園”的形象定位,勾勒出濕地垂釣體驗,農業風情展示和派河生態景觀帶三大主功能區。一年一度的花卉節,更是讓牛角大圩成為環巢湖生態旅遊的“新星”。

  東大圩,作為安徽省鄉村遊的“先驅者”,近年來,大圩鎮瞄準“中國最美都市鄉村、國際品質生活高地”定位,大力調整産業結構,經濟與生態並重,發展與保護同步,形成了無公害蔬菜、經果林、水生作物和苗木花卉生態林等四大生態基地,成功躋身國家4A級農業生態旅遊景區,成為合肥的“後花園”和“會客廳”。其中,大圩葡萄被認定為國家地理標識。2015年,大圩鎮再次開啟轉型之路,開啟了打造安徽首個體育特色小鎮之路。

  文化點睛環巢湖形神兼備

  巢湖歷史悠久,人傑地靈。古稱“居巢”、“南巢”,“有巢文化”根出於此,文字記載的歷史有3000餘年。

  在環巢湖生態建設中,包河區注重文化融入,探索推進文化與生態、旅遊的一體化延伸,真正讓黃金湖岸線形神兼備。

  以濱湖國家森林公園為例,歷史文化、地域文化和生態文化融入在園區的每個角落:上古時代的巢氏構木巢居、春秋楚國的神箭手養由基百步穿楊、宋代風格村落的醞釀、元末明初的潮城寺香火鼎盛、清末李鴻章家族航運通海、渡江戰役解放軍藏舟渡江等,各種瑰麗多彩的民間傳説和歷史人文景觀,都被充分運用到景點打造上,讓遊客在欣賞美景的同時,充分感受到一份歷史文化的底蘊。同時借鑒台灣等地的經驗,大力打造森林課堂、森林遊樂區、森林文化館等平臺,集城市森林、濕地森林、文化森林于一體,發展和健全休閒觀光、康體健身、科普教育多重功能。離森林公園不遠處,規劃中的倣古街區芝泉灣(蘇拐)風情街,除段氏宗祠和古宅“搬”進去外,100多棟徽州老宅也將在此“重現”。

  文化讓一座城市更年輕,更有朝氣,更有希望。在濱湖新區,渡江戰役紀念館、安徽名人館、合肥市群眾文化活動中心已經建成,總投資超過300億元的萬達文旅城也將在今年開業,當之無愧是安徽省的文化中心。

  高植梧桐,有鳳來儀。全國唯一的國家廣播影視科技創新實驗基地落子包河,核心區就坐落于濱湖區域,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廣科院、規劃院、中廣電設計院三個分院同時註冊落地;環巢湖廣播電視綜合實驗網有序推進,項目全部建成後巢湖沿岸區域可實現廣播、電視、網路等綜合資源的全覆蓋和互聯互通;國內外一流文化旅遊品牌電影主題公園、海洋主題公園、水上飛機等正扎堆集聚16.8公里黃金湖岸線,即將引爆環巢湖生態旅遊。

  生態旅遊,民生普惠。在包河區的環湖地帶,湖光、山色、森林、濕地、草原、花海、田園、古圩、名館、夜市……像錯落灑在巢湖北岸的珍珠,串起精緻的項鍊,景點之多、內容之富、榮譽之高,在國內湖岸線中實屬少見。自2007年以來,包河區策劃推出“春色濱湖”旅遊文化節。如今,“春色濱湖”旅遊文化節,已經成為合肥乃至安徽旅遊發展的一張靚麗“名片”。2015年,包河區全區累計接待遊客1338萬人次,實現旅遊收入131.7億元,同比增長11%和15%。

  綠色引擎生態經濟雙豐收

  “有土皆綠、是水皆清、四季花香、處處鳥鳴。”這是美麗合肥的願景,也是包河全區上下的奮鬥理想。”包河區長葛銳説。

  事業成敗,關鍵在人。在生態建設全面推進中,包河區錘鍊出了一支有著“鐵人精神、鐵軍作風”的幹部隊伍。

  ——速度與激情碰撞。成立環巢湖生態建設·包河“三圩”建設領導小組和“三圩”建設指揮部,以“鐵軍”精神攻堅克難,搶時間、拼進度、比品質。濱湖濕地森林公園一期45天建成,僅歷時17個月便躍升為“國字號”森林公園,成為國內從建設到申報成功歷時最短的國家級森林公園。在塘西河藻水分出境建設上,當國開行二期其他項目有的還處在論證階段,該項目已經初步建成運營,成為進度最快、手續最完善、成效最明顯的項目。圍繞每個“五一”“十一”節點,倒排工期,倒逼推進,不斷形成建設高潮,實現滾動建設,積小成為大勝。

  ——創新與超越並行。從杭州西溪濕地、上海東平國家森林公園,到煙臺龍湖葡醍海灣、麗江古城,包河人始終以開放的胸懷,見賢思齊,等高對接最先進的建設理念和成功案例,採取“拿來主義”,站在巨人肩膀上超越。同時,以顧問諮詢、委託設計等方式,聘請高水準專業人士,參與規劃、設計、指導和評審。“一部兩辦”組織領導體制、“現場辦公、每日調度、短信日報”現場調度制度、濱投集團投融資、印象包河旅遊公司投資運營機制……一系列體制機制創新,保障項目建設高品質、快速度推進。

  ——歷練與成長同步。生態建設白手起家,各責任單位現場負責人在實踐中逐步積累了規劃設計、投資管理、施工組織、行銷策劃等經驗,實踐能力不斷增強。指揮部成員單位從主要負責人到現場項目負責人,人人手上有任務、個個肩上有擔子,令出必行,堅決執行;始終主動作為,不講條件、不講困難、不講客觀,以“不達目標誓不休、上下同欲者必勝”的信唸有力保障了工程建設進度。包河區堅持“大局至上、貢獻為先、吃苦為要”的用人導向和“德才兼備、以德為先”的用人標準,營造了一種幹事創業的良好氛圍。

  “綠色GDP”成為牽動包河區可持續發展的“引擎”。2015年,全區實現GDP722.3億元,增長10.2%;全社會固定資産投資1025.7億元,增長15.6%;財政收入40.1億元、增長12.6%,其中地方財政收入28.3億元、增長12.0%;規上工業增加值112.5億元,增長4.8%;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439.3億元,增長14.5%。2013年,包河區首次躋身“全國綜合實力百強區”和“全國最具投資潛力百強區”,2015年綜合實力晉級第54位、2年躍升9個位次,投資潛力穩居第13位,實現了從經濟總量全省第一、到綜合實力全省第一、再到全國百強城區的“三級跳”。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