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發改委:中國經濟絕不會“硬著陸” 去産能不會引發“下崗潮”
- 發佈時間:2016-03-07 06:51:00 來源:中國經濟網 責任編輯:羅伯特
3月6日上午,在北京梅地亞新聞中心,全國兩會首場記者會舉行。國家發展改革委主任徐紹史就“經濟社會發展情況和‘十三五’規劃綱要”等相關問題回答中外記者提問。經濟日報記者 李景錄攝
3月6日上午,十二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新聞中心召開記者會,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主任徐紹史就“經濟社會發展情況和‘十三五’規劃綱要”的相關問題回答中外記者提問。
談宏觀經濟——
經濟運作在合理區間
“看中國的經濟,不能再用傳統的視角。”徐紹史説,新常態下的中國經濟,面臨著速度變化、結構優化和動力轉換。從這三個視角看,2015年的中國經濟表現非常亮麗。
首先,中國經濟在平穩運作中實現了速度變化。2015年GDP增速為6.9%,比2014年回落了一些,但仍在7%左右的合理區間。同時,就業平穩增長,預期新增就業1000萬人,實際完成1312萬人;居民收入增幅達到7.4%,明顯快於經濟增速;CPI溫和上漲,同比上漲1.4%;環境品質不斷改善。
其次,結構不斷優化。從需求結構看,消費貢獻率達到66.4%;從産業結構看,三産佔比達到50.5%,首次佔據“半壁江山”;從地區結構看,地區發展朝著平衡、協調、協同的方向發展;從城鄉結構來看,2015年常住人口的城鎮化率已經達到56.1%。
再次,動力在轉換。鋼鐵、水泥、平板玻璃等上游産業困難比較大,但新産業、新業態、新模式迅速增長和集聚,新動能快速成長。
“看經濟不能只看眼下、只跟過去比,而要既看態勢,又看走勢,更要看趨勢。”徐紹史説,從走勢看,今年1月份,CPI達到了1.8%,PPI環比、同比降幅都在收窄;製造業和非製造業PMI雖然有所回落,但主要與節日因素相關,多個分項指數已經出現不少積極變化,而且非製造業PMI還在榮枯線上方。另外,今年1至2月份的全社會發電量同比增長。
從趨勢看,我國經濟持續向好的基本面沒有改變,經濟韌性好、潛力足、迴旋餘地大的基本特徵沒有變,經濟持續增長的良好支撐基礎和條件沒有變,經濟結構調整優化的前進態勢沒有變。
“2016年,我國面臨著比較大的挑戰,但總的來説,信心堅定不移,挑戰不容低估,政策儲備充裕。”徐紹史説。
從信心層面看,我國物質基礎雄厚,産業體系完備,還有高效的基礎設施;國內市場需求巨大,有著13億人口,9億勞動力,7000萬市場主體;區域發展空間廣闊,隨著交通和資訊基礎設施的建設和發展,要素流動越來越便捷,配置效率越來越高,各地比較優勢就可以發揮得更加充分;生産要素的品質也在提高,受教育的平均年數在增加,而且每年都有700多萬大學畢業生投入到勞動大軍的隊伍裏。
從困難和挑戰層面看,世界經濟緩慢復蘇,低速增長,金融市場動蕩,大宗商品價格下挫,地緣政治風險也不容忽視,世界經濟的不確定、不穩定因素依然存在,會通過不同途徑影響中國經濟和社會發展。從國內看,國內經濟處在“三期疊加”階段,經濟下行壓力仍然比較大,工業品價格下降,實體企業盈利下降,財政收入下降,而且財政金融領域的一些風險也在積累。
“我們已經做好了思想準備和工作準備,在適度擴大總需求的同時,著力加快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開拓新市場,投資新領域,培育新動能。”徐紹史説,我們的政策工具箱裏有充足的政策,而且還在不斷地研究充實。因此,我們有條件、有能力、有信心使2016年的中國經濟運作在合理的區間。
談“硬著陸”——
“硬著陸”的預言會落空
有人説,中國經濟“硬著陸”是不可避免的;也有觀點認為,中國經濟已經拖累了全球經濟和市場。
徐紹史回應説,中國經濟具有較強的內在支撐彈性空間和抵禦風險的能力,中國經濟絕對不會出現“硬著陸”,所謂“硬著陸”的預言是一定要落空的。
徐紹史表示,中國已經是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中國經濟的增長對全球經濟的復蘇也會發生外溢效應,但“中國經濟拖累全球經濟”的説法沒有道理,也站不住腳。
首先,中國經濟增速在世界主要經濟體中位居前列,在世界經濟整體低迷的情況下取得這樣的成績十分不易。其次,我國進口數據受大宗商品價格下跌影響有所下降,但是進口額仍然居世界第二位,進口實物量持續增加。第三,去年非金融類對外投資1180億美元,增長了14.7%,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投資增長了18.2%。
“我們仍然是世界經濟增長的主要拉動力。去年,中國對全球經濟增長的貢獻率超過25%。”徐紹史説。
今年1月份,中國股市波動、匯市波動,接著美歐股市也出現了波動。“有人説這是中國股市波動帶來的。這高估了中國的能力,中國沒有這麼大的外溢效應。”徐紹史説,2月8日到12日,美國、歐洲、日本、南韓、香港股市都劇烈波動,大宗商品價格急劇下挫,原油價格最低逼近每桶26美元。從根本上講,這是對世界經濟的復蘇缺乏信心。
“2月份那幾天正好中國春節休假,股市休市,這説明國際波動跟中國毫無關係。”徐紹史説。
談預期目標——
設定區間增速切合實際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把經濟增長預期目標設定在6.5%至7%。
“設定經濟增長預期目標的區間增速,體現了創新宏觀調控、把握區間調控的新思路,是切合實際的。”徐紹史説,從區間的下限看,今年是“十三五”規劃的第一年,也是2020年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之年。從2020年GDP翻一番的目標來看,“十三五”期間平均增長速度一定要在6.5%以上,才能夠達到這個目標。如果低於6.5%的話,今後幾年的壓力就會更大;如果在6.5%以上,就可以爭取主動。
徐紹史説,前兩年區間調控的時候也有此考慮,底板是就業,頂板是物價,底板還有一層含義就是經濟增長速度,所以設了這樣一個下限。
徐紹史指出,從區間的上限看,主要是體現了積極主動的導向,要向社會和市場傳遞信心。而且,去年是6.9%,今年設7%的上限也比較切合實際。
“2016年的經濟增長預期目標擴大了可以接受的經濟增速彈性範圍,而且與我國經濟增長潛力相吻合,有利於整體目標的實現。”徐紹史説。
談就業——
去産能不會引發“下崗潮”
就業是最大的民生,既涉及收入,也影響消費。徐紹史表示,當前,中國經濟下行壓力加大,去産能力度加大,但不會出現“下崗潮”。
從以往經驗看,在化解鋼鐵、煤炭過剩産能中,各地政府能妥善解決職工的安置問題。徐紹史説,當前,我國正從上述兩個産業入手來化解過剩産能,中央已經拿出一大筆資金作為獎補資金,重點幫助國有企業安置這些困難職工。
“有中央政府的指導,有各地政府的精心安排,化解過剩産能絕對不會出現第二次‘下崗潮’。”徐紹史説。
徐紹史還表示,總體來看,中國的就業問題應該是比較樂觀的。第一,有些企業雖然比較困難,但採取措施來穩崗,比如減少勞動工時,稍微壓減勞動報酬,形成了就業的緩衝帶。第二,我國經濟總量不斷擴大,創造的就業崗位更多。第三,三産吸納就業能力更大。第四,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創業帶動就業。第五,勞動力在企業地區間、行業間的流動越來越快,勞動崗位的匹配也越來越快、越來越準。
“不僅如此,我們還準備了針對‘五類人’的支援政策以及建設‘三張網’。”徐紹史説,這“五類人”包括大學生、失業或返鄉的農民工、困難企業具備再就業能力的職工、困難地區有就業意願的人員、確實有困難的就業人員。“三張網”是指就業資訊網、職業培訓網和社會保障安全網。這“三張網”不僅可以兜住“五類人”,同時也能服務廣大就業者。
談改革——
相關工作正在部署推進
“我國現在的改革側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徐紹史説,這是“十三五”期間的一條主線,也是根據國際經濟環境和國內經濟發展階段做出的重大判斷和重大部署。
“從總體上看,我國面臨的矛盾很多,但是結構性矛盾已凸顯出來,就是製造業、服務業,甚至農業供給跟不上需求的變化。”徐紹史説,因此,必須用改革的辦法推進結構調整,來矯正要素配置扭曲,擴大有效供給,提高供給結構對需求變化的適應性和靈活性,這樣才能更好地滿足人民群眾的需要,促進經濟社會持續發展。
徐紹史介紹,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明確的理念、清晰的思路和具體的任務。其中,明確的理念是“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用”;清晰的思路是“宏觀政策要穩、産業政策要準、微觀政策要活、改革政策要實、社會政策要托底”;具體任務是“去産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
“目前相關的工作正在部署推進,至於説國企抵制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或者企業改革,這個情況是不存在的。”徐紹史表示,改革涉及利益格局的調整和體制機制的創新,有難度,但大家都擁護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作出的全面深化改革的決定。
徐紹史説,2015年相關部門制定了國企改革的三大方案,一是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的指導意見;二是一些配套的文件,包括改革完善國有資産管理體制,強化國企資産監管、國企功能界定和分類等這些具體的指導文件;三是國有企業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的意見,還有鼓勵和規範國有企業投資項目引入非國有資本的指導意見。
實際上,相關的改革也已展開,特別是央企的改革,國資委管理的央企已經從112家減少到106家,中遠和中海、招商局集團和中外運長航集團等6對共12戶中央企業進行了重組,而且還選擇了若干企業進行混合所有制改革試點,落實董事會職權試點,組建國有資本投資公司試點,組建國有資本運營公司試點等。
“今年是國企改革任務落實年,我們需要按照去年出臺的這些文件持續推進各項改革和試點。”徐紹史説,發改委還將在電力、石油、天然氣、鐵路、民航、電信等領域牽頭開展混合所有制改革的試點。
談投資——
投資應“一石三鳥”
2016年,我國仍然面臨較大的經濟下行壓力,是否會出臺類似2008年4萬億元投資一樣的刺激計劃來實現穩增長?
徐紹史回應説,從需求看,“三駕馬車”中首先仍要大力促進消費。目前,消費對經濟的貢獻率已達到66.4%,我國的消費領域非常多,發展也很快,應該想辦法更好地促進消費的發展。從出口看,需要積極爭取進出口貿易保持比較合理的水準。
“當然,我們要更好地發揮投資的關鍵作用,增加有效投資來補短板、調結構,這也是我們政策工具箱裏的一項政策。”徐紹史説。
2015年,國家發展改革委圍繞著“投什麼、誰來投、怎麼投”三個重大問題,普遍提高投資的有效性,打好投資的組合拳,全年全社會固定資産投資增長了9.8%,基礎設施投資增長了17.2%。
徐紹史表示,2016年,我國仍然需要更好地增加有效投資。首先,要進一步簡政放權,更好地激發市場主體的積極性。其次,要做好投資項目的儲備,“幹著今年的、備著明年的、看著後年的、想著大後年的”,使投資更有針對性,更加有效。再次,要優化政府投資結構,牢牢抓住一些關鍵領域和薄弱環節,著力調結構、補短板,重點支援保障性安居工程、糧食水利、中西部鐵路、科技創新、節能環保和生態建設,以及教育、醫療、文化、體育等等領域建設。此外,要進一步用好專項建設基金這個政策工具,去支援那些看得準、有回報、不新增過剩産能的重點領域項目建設,特別是一些補短板的項目。
“投資應起到‘一石三鳥’的作用。”徐紹史説,即應該有補短板調結構、培育新動能以及穩增長的功能,這樣才能更好地發揮有效投資的作用。
談“十三五”規劃——
注重處理好政府和市場關係
剛剛公佈的“十三五”規劃草案在篇幅上比“十二五”規劃多出了兩萬多字。由於規劃是政府意圖的表達,因此有觀點認為,“有形的手”伸得更長、管得過寬。
“規劃的篇幅確實增加了一些內容,但本質上還是為了更好地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對市場主體起引領作用。”徐紹史説,“十三五”規劃是在全面深化改革背景下,按照《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來編制的,特別注重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係,把二者的邊界理得更加清晰。
徐紹史説,“十三五”規劃按照“五位一體”的總體佈局和“四個全面”的戰略佈局,用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用發展的理念來編制;同時,《建議》中的“六個堅持”“五大目標”在規劃中也得到了充分體現。
在徐紹史看來,發展新理念和經濟新常態貫穿于“十三五”規劃的各個領域和全部過程,也落實在各項重大政策舉措上。“在這個前提下,我們根據中國經濟的實際,把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作為貫徹落實發展新理念、引領經濟新常態的主線來處理。”徐紹史説。
和以往一樣,“十三五”規劃也確定了一系列主要任務目標,包括經濟要保持中高速增長,要邁向中高端水準;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要見成效;發展協調要明顯增強;生態環境要總體改善;民眾生活要明顯提高等。同時,圍繞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規劃科學設置了“十三五”發展目標任務的量化指標,包含經濟發展、創新驅動、民生福祉和資源環境等四大類25項指標。
徐紹史表示,在這25個指標中,約束性指標有13項,基本上是針對政府的,是政府必須履行的職責;預期性指標主要針對市場化和競爭性領域。
徐紹史説,這部規劃綱要包含了重大政策、重大工程和重大項目。重大政策強調了要劃清市場和政府的邊界,也強調市場和政府的協作配合,更好地貫徹落實黨的方針政策。“重大工程、重大項目大概有160多項,涉及科技創新、結構升級、基礎設施、生態環境、民生改善這樣五大方面的支撐。”
此外,徐紹史指出,“十三五”規劃在民生問題上的筆墨更重、措施更實,一是明確了全力實施脫貧攻堅,貧困人口要實現脫貧,貧困縣要全部摘帽;二是提出了建立基本公共服務清單,明確政府職責,提高公共服務共建能力和共用水準;三是明確提高教育和健康水準;四是加強重點群體的權益保障。(經濟日報記者 林火燦 郭子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