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得好,也要養得好
- 發佈時間:2016-03-07 06:10:00 來源:經濟日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今年1月1日起,“全面兩孩”政策正式落地。家住江蘇省南京市鼓樓區的公務員白冰今年32歲,有個6歲的寶寶。她説:“我們很想再添個寶寶,但一想到兒科醫院的排隊‘盛況’、公立幼兒園的‘一席難求’,就下不了決心。”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切切實實地回應了這種擔憂,特別提出要“鼓勵普惠性幼兒園發展”“加快培養全科醫生、兒科醫生”“完善一對夫婦可生育兩個孩子的配套政策”。而如何解決“兩孩”家庭在教育和醫療上的後顧之憂,也成為代表、委員們熱議的話題。
學前教育“未雨綢繆”
一是統籌規劃,把人口變化和教育結合起來;二是多種形式擴大資源
在不少代表、委員看來,未雨綢繆地發展普惠學前教育,是解決“兩孩”入托難的破題之舉。
全國人大代表、原中山紀念中學校長賀優琳今年帶來的建議就與學前教育有關,在他看來,學前教育不足主要源於投入不足。2014年,我國學前教育三年毛入園率已達70.5%,但財政性學前教育經費2013年僅佔3.5%。“必須提高學前教育的公辦率,讓80%以上的學前教育機構有政府投資,有教師編制,讓教師待遇有保障。”他告訴記者,目前不少省份已經進行了積極嘗試,“甘肅省將在全省實現學前教育免費,陜西也決定學前教育一年免費,這樣的做法值得點讚”。
而在全國人大代表、廣東國鼎律師事務所主任朱列玉看來,發展學前教育要提前謀劃,重新佈局。“要根據學齡人口變化,調整幼兒園和小學佈局,類似機構不能只集中在城市中心區”。
代表們的意見與教育部部長袁貴仁的想法不謀而合。3月5日,他在人民大會堂“部長通道”表示,“全面兩孩”政策對基礎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一是要統籌規劃,把人口變化和教育結合起來;二是要多種形式擴大資源,大力發展公辦幼兒園,採用政府購買的方式扶持民辦幼兒園,在有條件的小學辦學前班。
除此之外,學前教育當下還有些“難點”亟待破解。全國人大代表、華南農業大學教授陳瑞愛表示:“邊遠地區的留守兒童學前教育仍是難點,受到編制等現實問題的制約,農村幼兒園教師崗位缺乏吸引力,人才極其緊缺。”全國人大代表、國家衛計委科學技術研究所所長馬旭則表示,在覆蓋3歲至6歲的幼兒園之外,專門針對0歲至3歲兒童的“托幼”機構仍是空白,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女性是否生育兩孩。
兒科醫生“保質保量”
要想“留住”兒科醫生,就要從加強培養力度、加大建設投入等方面解決
“發達國家平均每1000名兒童擁有1名兒科醫生,而我國只有0.43名。中華醫學會的一份對1400多家醫院的調查顯示,兒科醫生最近兩三年的流失率達到11%,不滿35歲的兒科醫生流失率更是達到14%,這非常危險。”在全國人大代表、中國工程院院士鐘南山看來,隨著“全面兩孩”政策的實施,兒科醫生嚴重短缺的現實必須引起重視。
兒科醫生為何“留不住”?全國人大代表、《廣州律師》雜誌主編陳舒家裏就有兩代兒科醫生,“他們3天一個班,一個班28小時,壓力大,風險高,收入卻不多,這或許就是‘留不住’的主要原因”。
在代表、委員們看來,要想“留得住”,就要從加強培養力度、加大建設投入、提高醫生收入等方面解決問題。全國人大代表、江西省衛計委主任李利告訴記者:“各部門應合力加強對兒科醫師的招生培養力度。具體來説,教育部門應鼓勵有條件的院校儘快恢復本科兒科專業招生,到2020年每省(區、市)至少有1所高校舉辦兒科本科層次專業教育;衛生計生部門應加大兒科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招生規模,實施兒科醫師轉崗培訓。”日前,教育部也明確要求,38所高水準醫學院校增加研究生兒科專業招生數量,力爭到2020年在校生達到1萬人。
全國政協委員、復旦大學附屬兒科醫院副院長鄭珊認為,要切實加大對兒科醫療事業的投入,增加兒童保健和兒科疾病專項研究基金,加大對兒科診療大型專用設備的無償支出。
而在全國人大代表、陽春市人民醫院婦科主任熊錦梅看來,“留人留心”的根本是增強兒科醫師、護士的“獲得感”,“就是要儘快結合公立醫院醫療服務價格改革,提高兒科醫療服務價格,在待遇和職稱評定方面向兒科醫師、護士崗位傾斜,或者從政策層面給予專項補貼”。
不過,代表、委員們也表示,兒科醫生重量也要重質。儘管目前出臺了醫師資格考試中對兒科和院前急救崗位從業人員開展加試相關專業內容的加分考試政策,但依然要把好“入口”,認真考核兒科醫生的執業水準。“盲目降低‘門檻’只會讓‘兒科醫生’自覺‘低人一等’,反而更有可能造成人才流失。”陳舒代表表示。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