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1月28日 星期四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裴大鵬:破解農特産品電商之困

  • 發佈時間:2016-03-04 09:29:29  來源:中華工商時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以天貓、京東為代表的電商平臺在2015年“雙11”創下了近千億的紀錄,然而眾多銷量翻倍的産品中卻沒有農産品的身影。農産品也似乎總與電商平臺“水土不服”。與此同時,在以有量為代表的社會化銷售,卻為農産品打開了一條去中心化的銷售新路。有量業務負責人裴大鵬表示,因地制宜、以柔克剛的微分銷平臺,將成為農産品廣泛“觸電”的新渠道。

  如果光看農産品從田間到餐桌的利潤,很難不讓人動心:威海青皮無花果,地頭收購價每斤8元,電商平臺零售價每斤35元。外行人拿計算器一算,一斤有27塊錢的毛利,刨除費用,一斤掙10塊錢,賣一萬斤就是10萬塊,簡直暴利!然而,蜂擁而至的電商平臺卻沒能在農特産品上做出應有的成績。數據顯示,目前涉農電商企業已經超過31000家,僅有1%的農産品電商盈利。

  在電商領域深耕多年的裴大鵬表示:電商依靠導流獲利的“流量模式”,在資訊溝通上與農産品的特性相背。電商平臺向顧客推薦商品,主要依賴推薦位和搜索排名。淘寶主頁上琳瑯滿目的商品背後,都是高昂的流量費用。賣家如果不購買直通車或者推薦位,産品永遠都不會出現在網頁前十頁。對於西瓜這樣的農特産品,消費者從文字+圖片中永遠無法了解“口感”“甜度”乃至“肉多”這樣的資訊。

  與此同時,在産品分類上,農特産品屬於非標生鮮産品。保質期短、運輸條件苛刻、供貨量有限,這些特性決定了電商平臺單項傳播、一維導流的電商模式下,大量農特産品無法做大做強。市場“只聞平臺聲,不見品牌來”的現象尤其顯著。不少新農人在短暫的“觸網”後,把銷量和流量成本一核算:“幾年淘寶等於白幹。”最後,他們大都選擇回歸線下,做起了向水果攤供貨的老本行。

  作為在電商圈摸爬滾打十多年,並一手創立商派的電商老兵,裴大鵬清楚的看到了這一問題。他在2014年底創立了有量,希望激發移動互聯時代下社會化銷售的能量。“隨著移動網際網路的飛速發展,每個個體的力量都得到了極大程度的彰顯,成為了一個新型的零售終端,也成為了一個社會化的銷售渠道。有量幫助企業建立社會化銷售渠道,同時也幫助分銷商尋找到優質的農特産品。”裴大鵬表示。

  社會化銷售怎麼搞定淘寶都無奈的農特産品銷售?答案就在平臺聚攏的這些銷售者身上。新農人將他們的産品免費挂在有量這樣的微分銷平臺,下一秒,遍佈全國各地的社會化銷售人員立即獲得了完整的資訊。他們可能是白領,可能是全職媽媽,甚至是三線城市的廣場舞大媽,他們利用自己的碎片時間來做銷售。企業無需向他們支付工資,只需要在平臺上對於各種細緻問題進行溝通、樣品進行發放。這些銷售人員則通過自己的努力,在近乎零成本的情況下,為企業開拓銷售渠道。

  其次,農特産品“嘗鮮”的轉化率在社會化銷售的機制下也得到了提高。一個主營蘋果的商家,原來需要在淘寶、京東上發放幾萬份産品,也不一定能換回幾十個顧客的購買。在微分銷領域,只要銷售人員通過“試吃”了解了産品的品質和特性,就可以向他們的顧客進行宣傳。這種宣傳基於顧客對於銷售人員品味的信任。類似的例子在我們的生活中比比皆是。“我可能今天上午在朋友圈看到有人曬電影票、分享影評,當天晚上就會直接去影院看這部電影,”裴大鵬説。

  最後,新農人最關心的“品牌”問題,通過有量這樣的“隱形”微分銷平臺,也可以得到解決。顧客從了解産品到購買乃至最終的産品食用環節。“有量”這一品牌均不會出現在顧客的視野中,取而代之的則是“鮮峰君”“農優一百”這樣的新農人品牌。顧客之間口口傳播的,不會是“我在有量買的櫻桃,很不錯”而是“我托朋友買的鮮峰君櫻桃,很不錯。”這幾個字之間的差距,往往決定了新農人品牌的發展速度。

  對於農特産品的未來,裴大鵬表示:傳統電商平臺不能幫助農特産品完成産品到品牌的進化。社會化銷售這樣的去中心化模式,才是農特産品跨越地域限制,打造民族品牌的最佳選擇。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