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化服務讓種糧變簡單
- 發佈時間:2015-10-15 06:31:03 來源:農民日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本報記者張鳳雲
日前,江西省豐城市小港鎮張家洲村旁邊的一片水稻田裏,33歲的張俊傑開著機子正在收割一塊已經成熟的中稻。父親張芬明站在地頭的三輪車邊上,等著滿倉後將穀子倒在後鬥裏。
“我們這一片是300多畝,在梅林鎮那邊還有800多畝,總共是1170畝。”張芬明對記者説,“收成可以,今年梅林鎮那邊的田,生土比較多,畝産達到了1100斤,這是很高的産量了。往年800斤都沒有。”
怎麼做到的呢?張芬明説主要是機械化的原因。“機插為主,提高了密度了。還有我們搞了綠色防控,你看這個生物防蟲燈,一個能管60畝,除了這個還有性誘劑,有了這些,蟲害就會少。今年好的話收入應該在四五十萬元吧,一畝地四五百塊錢的利潤應該沒問題。”
除此之外,令張芬明滿意的是,自己大學畢業的兒子也回來接他的班種起了水稻,還擴大了規模,成立了專門的種植合作社,為周邊的農戶提供社會化服務。
“我是2009年回來開始種田的,慢慢摸索著進行全程機械化。機插秧現在我的技術應該説可以了,我那個高速車,一台一天能插50畝。現在我有6台高速車,每天能插三四百畝。種自己的田有兩台足夠了。這兩年社會化服務大概服務了兩三千畝。人工插秧的話一畝地要200塊錢,我們機插就是100多塊錢一畝,而且我們已經試驗了,産量已經達到這麼高了。前期我們會教他們育苗,後期的管理我們也經常去看。大部分機插秧都是做的大戶,因為現在請工難。”張俊傑説。
這些年來,隨著農村老齡化加速,年輕勞動力進城務工等的影響,誰來種田的問題日益突出,這也為糧食生産領域的社會化服務組織提供了發展的空間。豐城市農業局糧油科科長鄒瑜告訴記者,這些年來豐城社會化服務組織有了明顯增長,政府部門也通過一系列措施引導、扶持一些有能力的單位和個人從事社會化服務,以緩解農村老齡化,種田勞動力不足的問題。
不僅如此,通過這些社會化服務組織,一些優良的品種、先進的技術等等也更加容易落實到具體的田塊裏。
“比如説高産栽培,要機插秧,但是機插秧對秧苗有很高的要求。以前很難搞,還容易爛秧。現在有一種無土育秧技術,用作物的秸稈做育秧基質,也很便宜。假如有社會化服務組織在做,農民就可以去那裏買這個基質來育秧,房前屋後水泥地上都可以用。”鄒瑜説。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