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1月18日 星期一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委員熱議:中國經濟沒有過不去的火焰山

  • 發佈時間:2016-03-03 19:54:00  來源:中國經濟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中國經濟網北京3月3日訊 (記者 佘穎 齊慧 周琳 梁婧)2016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的開局之年,也是“十三五”規劃全面實施的開局之年。在如此重要的時間節點,一些質疑中國經濟發展潛力與前景的雜音和噪音也出現了。在今年兩會上,不少代表委員表示,只要不抱偏見,無論是從“十二五”已經呈現的靚麗答卷中,還是在中國政府全面深化改革的決心中,亦或是中國經濟發展的巨大迴旋餘地和韌勁中,我們都能找到支撐中國經濟光明前景的堅定信心。

  信心來自輝煌成就

  “去年我國經濟保持了較快發展,GDP增速達到6.9%,‘十二五’時期也成為我國經濟增長速度最快的一個時期。”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東方資産管理公司原總裁梅興保在接受中國經濟網記者採訪時表示,在經歷國際經濟危機後,世界經濟復蘇乏力。2015年,國際貿易延續低迷態勢,全球金融市場大幅震蕩,地緣衝突加劇。在這樣的背景之下,代表委員普遍認為這一增速來之不易。

  梅興保表示,能夠實現這樣的增長,主要原因就是黨中央、國務院審時度勢,更加注重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在面對經濟下行壓力時,不再採取“大水滿灌”的方法,而是精準調結構和有目的扶持,使得我國經濟的發展更為健康、更具可持續性。

  改革也為“十二五”期間我國經濟的發展提供了充足動力。政協委員、中國誠通集團董事長馬正武感受較深的是,“十二五”期間國資國企改革迎來重要階段,取得了豐碩成果。佈局結構優化調整快速推進,央企數量減少了近20家,進入世界500強企業增加了12家,公司治理結構不斷規範完善,國企改革頂層設計出臺,明確了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的目標任務和重大舉措。

  “國企改革堅持試點先行,規範和授權相結合的方式選擇試點,無論是資産經營試點還是董事會試點,都為全面改革發現了問題,探索了路徑,積累了經驗。”馬正武表示。

  信心來自改革紅利

  對市場最敏感的無疑是企業,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企業按下了産品結構調整的“快進鍵”。全國政協委員、聯想集團總裁兼首席執行官楊元慶説,目前,像智慧手機、個人筆記型電腦等市場看似飽和,其實通過産品升級可以刺激出新的需求,對此企業要有堅定的信心。首先要提升産品品質,拿出更多高端、高價值的産品。此外,服務的擴展和升級也是機遇,網際網路企業要能夠利用“網際網路+”、“+網際網路”實現服務産業的升級,以實現産品向“産品+服務”升級,這樣企業的格局和機遇就會截然不同。在供給側改革思路指引下,2015年國産手機逆勢增長,華為、聯想和小米已躋身全球智慧手機出貨量前5位。

  改革帶來的紅利還體現在民生領域。家住北京朝陽區的王先生患有先天性下肢癱瘓。過去,沒有殘疾人專用的銀行卡,像王先生這樣的普通金融消費者購物、出行、買電等非常不便。在普惠金融改革思路指導下,北京市殘聯、北京銀行等合作推出“北京通·殘疾人服務一卡通”。有了這張卡,王先生無論是刷卡消費,還是選擇市政出行,都便捷多了。

  “普惠金融改革只是一個金融領域改革的縮影。”全國政協委員、北京銀行董事長閆冰竹説,回顧整個“十二五”時期,以市場化為導向,中國銀行業改革朝著深水區縱深推進。存款利率上限放開,標誌著我國利率市場化改革已經基本完成。此外,存款保險制度正式實施、民營銀行準入放開、銀行業混合所有制改革試點推進等多項改革舉措,進一步激活了整個銀行業體系的生機活力。特別是監管部門通過“定向降準”等調控政策,引導金融活水以普惠金融、科技金融、綠色金融等形式,流向小微企業、三農、戰略性新興産業等國民經濟的薄弱環節和重點領域,提升了整個金融體系的有效供給,把信心傳導給企業。

  信心來自發展韌勁

  更為可喜的是,在保持增長速度的同時,我國拉動經濟增長的動力越來越優化,中國經濟展現出更強韌勁。

  “去年全年第三産業增加值佔國內生産總值的比重為50.5%,服務業已經成為經濟增長的最大動力。”全國政協委員、合眾人壽董事長戴皓表示,多年來産業結構調整的目標初步實現,使得新常態下經濟增長動力更為多元,經濟韌性好、潛力足、迴旋餘地大。

  就拿當前最受關注的房地産業來説,其迴旋餘地同樣充足。可以預見,我國城鎮化規模大進程快,2014年城鎮化率為54.8%,但戶籍城鎮化率僅為36%,與發達國家相比還有很大差距,城鎮化將直接推動基礎設施投資和居民消費的快速增長。研究表明,未來10年中國新型城鎮化將帶來超過幾十萬億的投資,這將成為我國經濟增長的強大推動力。

  同時,三駕馬車中,原來的投資拉動已變成以消費拉動為主。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5年全年最終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66.4%,比上年提高15.4個百分點。

  全國政協委員、蘇寧控股集團董事長張近東表示,伴隨著中國經濟駛入新常態,消費將是未來的增長空間,品質消費、品牌消費必然是未來引領消費經濟發展的趨勢,蘇寧將繼續整合覆蓋全國的的線下網路資源、物流資源、服務資源等價值,帶動酒店、廣場、文化、體育等多産業聯動發展。他認為,新常態下的中國仍處於重要戰略機遇期,推進新型工業化、縮小城鄉差距、增加公共産品供給、協調區域發展等措施都將持續為中國經濟注入活力與動力。“廣大人民群眾一定要有信心有耐心,相信中國經濟將會持續煥發勃勃生機。”

  信心來自“中國貢獻”

  “對當前中國經濟在全球經濟中的定位,我們應有更客觀、更全面的認識。雖然去年我國經濟增速有所放緩,但是放在全球經濟的大背景下,就會發現中國經濟仍是促進全球經濟增長最給力的因素。”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國際研究學部主任張蘊嶺表示,“如果説過去的中國經濟對全球經濟增長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那如今,就是至關重要的作用,中國經濟為世界經濟向好帶來了充分信心,做出了巨大貢獻。”

  2015年,我國的國內生産總值GDP同比實際增長6.9%,比2014年回落了0.4個百分點。張蘊嶺説,如果不只是縱向比較,而是把數字放到全球的坐標軸上看的話,2015年中國GDP凈增4650億美元,這就相當於一年時間,新增了2.3個越南的經濟總量。在如此巨大的基數下,儘管中國經濟的增速雖然放緩,但對全球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仍然持續穩定在25%以上,位居全球首位。

  “這對於進行結構調整中的中國經濟來説是非常不容易的成績。”全國政協委員、南京大學經濟學教授、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劉志彪説,中國正在努力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和實現經濟再平衡。“我們把經濟結構調整擺在了更加重要的位置。這促使中國經濟增長向更加可持續的方向發展,關注點也由最開始的追求量的增長轉向注重質的提高。”長遠來看,這將有利於中國市場改善供求關係、緩解資源環境壓力。同時,“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創新驅動的雙重推動下,中國經濟不僅為自己注入了充沛活力,而且可以為世界經濟復蘇提供強勁動能。”

  “跨境投資也是中國對拉動地區發展和實現經濟增長的新動力和新體現。”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原所長余永定説,從對外投資流量來看,2006—2014年期間,中國企業對外直接投資累計增加7倍,年均增長速度達到27.5%,高於同期全球平均增長水準。2015年,我國非金融類對外直接投資進一步達到1180億美元的歷史新高,連續4年居全球第三。而且,隨著“一帶一路”等戰略的實施,中國將為全球經濟增長注入新動力。

  當前,中國經濟“氣質”依然很好,繼續在保持中高速增長中邁向中高端水準,深化改革的層頂涉及和配套措施陸續出臺,不斷釋放出巨大的改革紅利。與此同時,中國經濟憑藉對世界經濟給力的貢獻度,贏得了越來越多國際政經界有識之士的點讚。我們完全有理由堅信,未來中國經濟發展的信心和底氣不僅會越來越足,中國經濟增長的新動能也會越來越強。

  信心為何貴比黃金

  歐陽優

  談起中國經濟,“信心比黃金更重要”這句熟悉的話語總會被前來參加全國兩會的代表、委員們提及。

  的確如此,在經濟發展運作中,除了制度建設、技術革新、結構升級等能為發展提供強大動力之外,信心,也是支撐經濟穩步發展的重要支柱之一。

  信心之所以貴比黃金,是因為信心所凝聚的市場預期,能在很大程度上影響經濟走勢與前景。在市場經濟的條件下,大到政府決策,中至企業發展,小到個人選擇,都是在一定預期之下做出的。向好預期越強,市場主體的行為選擇越積極,整個宏觀經濟形勢就會趨暖;反之,經濟則有走弱乃至趨冷的隱憂。當前,國內外經濟形勢異常嚴峻複雜,深化改革的任務依然繁重。只要我們堅定信心,義無反顧,思想上不滑坡,辦法總比困難多。

  信心之所以貴比黃金,還因為,正是信心撐起了中國經濟的奇跡。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們在波雲詭譎的全球市場航行,複雜情況層出不窮,國外看空中國、唱衰中國的聲音一直以來都不絕於耳。在各種雜音和噪音中,“中國號”經濟航船卻依然乘風破浪、堅定前行,不僅從容應對無數風險挑戰,而且實現了跨越式發展,用全球經濟總量第二的成績向世界展示了“中國奇跡”。這一切都與廣大人民群眾在黨和政府的堅強領導下,信心堅定息息相關。我們正是憑著堅定的信心,通過一系列紮實有力的舉措,促進經濟平穩較快發展,令世界為之振奮。

  “不日新者必日退,未有不進而不退者”。當前,五大發展理念正深入人心,各項改革部署已陸續落地。在衝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新征程中,只要我們用好信心這把“金鑰匙”,就一定能為中國經濟書寫更加輝煌的新篇章。 更多報道請見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