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03日 星期一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供給側改革“動刀” “僵屍企業”被清理工信部撤銷13家車企生産資質

  • 發佈時間:2016-03-03 14:31:59  來源:羊城晚報  作者:張愛麗  責任編輯:羅伯特

  

圖/新華社

  羊城晚報記者 張愛麗

  日前,工信部公佈了第281批道路機動車輛生産企業及産品目錄,值得注意的是,共有13家車企被工信部直接取消了乘用車生産資質。

  對此,業內人士表示,供給側改革“動刀”,“僵屍企業”的清除,有助於汽車行業提質增效。

  雙環汽車榜上有名

  公告顯示,包括石家莊雙環汽車股份有限公司、安徽江淮安馳汽車有限公司等在內的多家車企均“榜上有名”,工信部表示,將撤銷這些企業乘用車生産資質,同時自《公告》發佈之日起停止生産乘用車産品。

  2012年7月,工信部曾下發關於建立汽車行業退出機制的通知,2013年又發佈了《特別公示車輛生産企業(第1批)》,共涉及48家車企,特別公示期從2013年11月1日起,至2015年10月31日止。

  根據工信部要求,兩年內將不受理被公示企業的新産品申報。公示期滿後,未申請準入條件考核、考核不合格的企業,不得辦理更名、遷址等基本情況變更手續。

  如今,第一批名單的公示期已過,包括吉林通田汽車在內的14家“僵屍車企”未提出準入條件考核申請,已正式退市,不再擁有車輛生産資質。

  工信部部長苗圩曾指出,建立汽車行業的退出機制,就是要打破汽車生産企業資質的終身制,建立起有進有出、優勝劣汰的動態管理機制,督促落後的企業加大技術改造與轉型升級,同時,也可以通過兼併重組來不斷提高汽車整車企業的生産集中度。

  “僵屍企業”有礙行業提質增效

  1994年,我國發佈的《汽車工業産業政策》明確規定,汽車企業要生産汽車産品必須經過國家有關部門的批准並進入目錄。2006年,國家發改委就“殼資源”問題清理整車企業生産名錄,登出了120多家汽車企業的生産資格。儘管如此,汽車行業卻遲遲沒有建立起健全的退出機制。

  汽車專家賈新光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僵屍企業之所以“僵”而不死,主要是它們依賴非市場因素生存,靠政府補貼、銀行續貸等方式獲得給養,導致市場配置扭曲,信號失靈,而這無疑會對一些健康企業造成不利影響。

  “壓縮退出過剩産能行業貸款本身是供給側改革的一部分。”有證券分析師則表示,“僵屍企業”有礙行業提質增效,應當儘快建立起順暢地退出機制,實行有進有退的政策。

  不過,也有業內人士認為,由於會涉及職工利益和人員安置等,因此對於此類“僵屍企業”,應儘量減少破産清算,而多兼併重組。

  他山之石

  嚴苛流程助美國汽車業重煥生機

  事實上,美國也曾遭遇“僵屍企業”的困擾。2008年,受金融危機影響,美國汽車産業瀕臨破産,美國政府出資挽救瀕臨破産的通用汽車和克萊斯勒。在政府的幫助下,美國汽車業迅速走出陰霾並強勢復蘇。

  對此,業內普遍認為,美國救助汽車行業之所以成功,得益於嚴苛的事前事後流程,以及企業“造血”功能的重新運轉。此外“不良資産救助計劃”還規定,一旦企業重組失敗面臨破産清算,必須償還政府貸款本息,也保證了政府資金在救助後不至於承擔過大風險。(張愛麗)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