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0月06日 星期天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日被指在悄然消亡:一億人口係日國運之坎?

  • 發佈時間:2016-03-03 07:23:00  來源:環球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少子化”趨勢難以逆轉勞動力缺口亟待填平

  一億人口,日本“國運之坎”?

  日被指在悄然消亡:一億人口係日國運之坎?

  2015年9月10日,日本啟動全國人口普查。圖為東京街頭,一女子向路人發放資料。

  【環球時報駐日本特約記者蔣豐環球時報特約記者 蘆荻】“日本進入人口減少社會模式。”2月26日,日本總務省發佈的國勢調查顯示,截至2015年10月1日,日本總人口為1.2711億人,比2010年調查時減少94.7萬人。這是日本自1920年進行國勢調查以來,首次出現人口總數減少,不少分析稱其為日本歷史上一個重大轉捩點,有人甚至説“日本在悄然消亡”。人口萎縮並非日本的新問題,早在上世紀90年代初,日本的人口結構就大大“老”化。儘管日本採取了諸多舉措,但20餘年來,這個曾創下崛起奇跡的經濟巨人一直被無休止的壞消息纏繞。如今,很多國家都在看這個全世界最“老”、亞洲第一個人口減少的國家,如何應對人口“赤字”帶來的各種挑戰,看它會成為解決人口難題的典範,還是為他國敲響警鐘。

  人口減少,福兮禍兮?

  “如果國民都不願孕育後代,社會將不斷萎縮,這是婦孺皆知的淺顯道理。但知道其中深意的人又有多少?”國勢調查公佈後,日本《産經新聞》評論道。

  對於人口問題,有人認為人多有多的不好,人少有少的好處——英國著名人口學家馬爾薩斯就曾説過“人口是成長的極限”——但老年人越來越多、年輕人越來越少的結構失衡型人口減少,其負面影響是顯著的。

  就日本而言,人口萎縮讓其經濟首當其衝。新加坡首任總理李光耀在《李光耀觀天下》一書中,就把日本經濟長期低迷的最大原因歸結為“人口驟減”,強調老齡化將使經濟失去活力。

  記者注意到,過去數年,日本的土地和住房限制現象越來越明顯。根據日本國土交通省2014年的統計,2013年日本全國共有閒置房屋819萬套,其中完全不能出租或出售的共有318萬套。《空房子問題》作者牧野知弘稱,到2040年日本10棟房子裏就有4棟是空的。在日本很多地方,城市淪為“鬼城”,而農村土地和離島淪為荒地、荒島。人都沒有了,經濟發展自然會受到嚴重影響。何況,還有一個外資投資潛規則——勞動力正在減少的國家,不適合投資。

  從財政上看,根據2015年日本《高齡社會白皮書》,截至2014年10月1日,日本65歲以上老年人達到3300萬人,佔總人口的26%。2015年4月,日本財務省發佈的年度預算數據顯示,僅用於養老金的支出就佔到總預算的11.77%,用於65歲以上老年人的醫療支出佔總預算的3.97%。這些開支令政府捉襟見肘,缺少發展資金。

  “少子化”還給日本自衛隊帶來困擾。日本2015年《防衛白皮書》顯示,自衛隊總需求數為24.716萬人,但實際只有22.6742萬人。2015年8月至9月募集的雇傭型自衛官也僅有2.5092萬人,為2007年以來新低。作為島國,老人多、年輕人少嚴重影響防災事宜。加上一些離島成為荒島,有日本媒體稱,人口減少正在削弱國家安全根基。

  社科院日本所學者盧昊對《環球時報》記者説,人口問題也對日本的人才資源儲備構成重大挑戰:勞動力總量不足,進而影響高素質人才的供應;青少年人口減少使得大學入學率不斷降低,高等教育機構的活力被逐漸削弱;“少子高齡化”下經濟蕭條,畢業生與工作適齡人群就業率下滑更加劇人才儲備危機。人才問題事關創新和創業。

  當然,人口減少也有好處。大量房屋閒置,剛性需求下降,拉低了房價,這對日本年輕人來説不算壞事。另一方面,人口數量下降,迫使日本大力推進自動化、機器人等産業,現在日本在這些方面就佔有很大優勢。

  老年人、年輕人,背後是“政黨利益”“國家利益”

  日本的人口問題並非“突發”。1970年,日本65歲以上人口比例即達到7%,進入聯合國定義的老齡化社會;1994年,這一比例達到14%。根據日本內閣府《高齡社會白皮書》,日本65歲以上人口在2013年已突破25%,2035年將達到33%,2060年將達到40%。而日本青少年人口則持續萎縮,未滿14歲人口比例低於世界平均值超過50%。

  為緩解人口危機,日本出臺了各類鼓勵年輕人生育的福利政策,保護孕婦、照顧兒童,但收效甚微。從根本上説,與“少子化”關係最為密切的是結婚登記數,但人口調查顯示,日本晚婚、不婚群體越來越大。

  其實,作為長期受儒家文化浸染的東方國家,日本人並不是“不想生”,而是“生不起”。上世紀70年代日本高速發展時期,憑藉丈夫的收入完全可以應付一個家庭的開銷。然而,進入上世紀90年代後,日本民眾的收入持續減少。

  除了收入因素,高學歷化、就業狀態等某種程度上也在促使日本形成低生育文化,這會進一步導致“少子化”趨勢難以扭轉。

  問題難解還在於“牽一髮而動全身”的利益關係。日本要徹底改變生育率低的現狀,就必須在制度層面將資源傾向於年輕人,不為生計擔憂才能提高生育率。但日本有限的資源被政客們更多投向老年人群體。從這個角度説,日本在人口戰略上面臨“政黨利益”與“國家利益”的矛盾。

  眾所週知,人數本就不佔優的日本年輕人,參與政治的熱情非常低。因此,各政黨為了選舉,制定的政策多傾向於人數多且愛投票的老年人群體。可以説,如果不從根本上平衡資源,擺脫人口負增長只能是天方夜譚。

  值得一提的是,為應對勞動人口減少,日本政府鼓勵女性以及老年人就業。2014年,日本女性勞動參與率已達到66%。不過,所謂的“女性經濟學”同樣牽涉各種利益。日本儘管是亞洲第一個西化國家,長期父權文化造就的制度歧視,對女性工作並不友善。而日本的人口政策同時要增加生育與女性勞動人口,在經濟大環境不好的情況下,其本身是存在衝突的。

  移民、機器人,日本選後者?

  2014年5月,日本政府公佈人口中長期國家目標“50年後(2060年)人口維持在1億左右”。這是日本首次提出明確的人口目標。安倍政府為應對“少子化”成立的“選擇未來”委員會提出的報告稱,日本各地要擁有世界級生活水準,每年至少要保持2%的經濟增長,而實現這一增長必須保持各地人口穩定,總人口不能少於1億。若少於此,到2040年日本不但失去現有經濟地位,還將陷入長期負增長。安倍的“一億總活躍”社會,也是基於此提出的。

  不過,日本野村總研的報告顯示,從2010年到2030年,日本的勞動力將減少1000萬人。以2015年為例,如果要維持1995年的勞動生産率水準,在充分動員本國老年人和女性就業的前提下,還需要額外增加511萬勞動者。在國內無力“挖潛”的情況下,放開移民政策幾乎成為唯一選擇。

  事實上,日本政府考慮引進國際人才以應對勞動力不足,始於上世紀80年代後期。1988年,日本政府在其經濟運營5年計劃書中稱,“當前對於有技術的外國人,需要盡可能予以引進”。2010年,日本出入境管理部門宣佈將重點接受“戰略性人才”,即研究員、教授、醫護人員等,並根據其學歷、職業經驗等指標“打分”,進行選擇。

  日本在移民問題上小心翼翼,背後是整個社會對待外來者的複雜心態。今年1月28日,在被問及是否應當開放移民政策時,安倍晉三説:“完全沒有考慮過。”在2015年的一次採訪中,日本內閣女性活躍大臣有村治子則將移民問題比作“潘多拉盒子”。

  據記者了解,日本民眾對外國人並非不友善,但從社會文化心理角度看,日本現在還難以成為充分包容移民的多元社會。日本社會在本質上是內向性的,認為日本在民族和文化上是單一性的。

  《日本經濟新聞》曾稱,很多日本人期待移民“拯救深陷少子老齡化的日本”,但又對移民大量涌入感到擔憂甚至恐懼。東京工業大學名譽教授橋爪大三郎近期提出“逆殖民地計劃”,建議在海外劃定“逆殖民地”,“圈養”外國移民為日本工作。這一提議“異想天開”,反映了日本社會對外來移民的複雜心態。

  不過,移民問題還不那麼迫切或許與機器人也有關聯。受《鐵臂阿童木》、《哆啦A夢》等動畫的熏陶,日本人把機器人當作朋友。去年5月,安倍發表講話稱,日本企業必須“把機器人的應用從大型工廠拓展到我們經濟和社會的每個角落”。英國《金融時報》稱,在世界其他地方,機器人被認為前景極其複雜,經濟效益與危險很難計算,但在日本,由於人口萎縮而且國民反對外來移民,這些擔憂被拋到了一邊。

  “機器人及其産業應用的發展可以緩解老齡化問題帶來的勞動力缺乏,日本在這方面取得了斐然成果,但顯然不能解決老齡化帶來的所有問題。”盧昊説,機器人不能替代所有勞動活動,而且人的思維、情感在可預見的時期不可能被機器人所取代,老齡化所造成的社會活力減退,機器人是無能為力的。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