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30日 星期天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糾正勞動力市場錯配 釋放人力資本紅利

  • 發佈時間:2016-03-03 00:29:32  來源:經濟參考報  作者:徐奇淵  責任編輯:羅伯特

  ●當前的經濟增速放緩與潛在增速的變化方向一致,其具有必然性。對應的政策含義是:短期宏觀經濟調控雖然仍要借助需求管理和週期性政策工具;但是更多的政策重心應放在供給側。尤其是減少勞動力市場的錯誤匹配,促進人力資本向真實生産能力轉化。

  ●目前就業在整體供、求上並不存在大的問題,甚至仍然表現出供不應求。但是勞動力的錯誤匹配問題十分突出。資本、勞動力由於不匹配而同時面臨閒置,對潛在産出造成負面影響。

  ●服務業的發展滯後是許多問題的癥結所在,因此,推動服務業的發展,許多相關的問題、矛盾將有望得到緩解甚至解決。

  從總體來看,中國在經濟增速和一些産出總量指標面臨一些壓力,但是不少結構性指標都在改善。這既體現了現在結構調整的進展,也為我們展示了將來中國經濟進一步發展的方向。在此基礎上,本文從勞動力市場角度對中國經濟發展的結構性問題進行了分析,著重觀察了從“人口紅利”轉向“人力資本紅利”的瓶頸;並且,結合産業結構的調整,對人力資本紅利的釋放渠道進行了分析。

  中國經濟形勢回顧:增長放緩、結構性特徵突出

  1.近年來,中國經濟增長速度出現放緩態勢,同時經濟增長的結構也發生了變化。從支出法三大需求的各自貢獻來看,2015年上半年,固定資本形成總額對GDP增長的貢獻率為36%,最終消費支出對GDP增長的貢獻率為60%,凈出口對GDP增長率的貢獻為4%。與歷史水準相比,最終消費支出對GDP增長的貢獻率,顯著高於危機前以及危機後的4萬億刺激時期,是2000年以來的最高水準。固定資本形成總額對GDP增長的貢獻,則表現出相反的趨勢。在投資增速下滑的背景下,消費需求對中國經濟增速起到了穩定作用。

  2.從物價水準來看,在通脹率低迷的情況下,CPI和PPI的缺口也在進一步擴大。2015年上半年CPI同比通脹率降至1.4%。而從企業角度來看,PPI的同比通脹率已經持續40多個月為負值、並且低於CPI通脹率。最近的變化趨勢表明,PPI和CPI通脹率的缺口還在進一步擴大,PPI通脹率尚未出現轉正跡象。

  3.從産業結構來看,過剩部門在去産能,而服務業正在穩步發展。2015年1至6月,第二産業用電量增速為-0.4%,而第二産業中,主要又是重工業用電量下降,而同時,第三産業用電量同比增8.3%,這一增速比2014年同期還高。

  由此可見,用電量的下降主要發生在重工業。這表明,産能過剩部門正在去産能,而供給相對短缺的服務業部門正在獲得穩定發展,實際上二、三次産業結構正在發生著積極的變化。

  4.從需求角度來看,內部需求疲弱,外部比看上去的要好。首先,固定資産投資增速繼續走弱,市場機構的投資意願仍然維持疲弱。2015年1至8月,固定資産投資完成額的環比、累計增速同比,總體上都呈現下降趨勢。不過在所有21個行業分類中,也有一些行業的投資增速穩定甚至還出現了上升勢頭,而且這些行業全部幾乎都集中在服務業。這些行業有:教育,居民服務、修理和其他,金融業,公共管理、社會保障和其他服務業,衛生和社會工作,電力、熱力、燃氣及水,農、林、牧、漁業。其次,消費需求弱中趨穩。2015年以來,消費水準同比增速繼續放緩,1至8月一直維持在11%以下,逼近個位數增速。不過消費需求已經呈現弱中企穩的跡象。最後,出口比看上去的穩定。根據中國海關數據,2015年1至8月中國出口累計同比增速為-1.5%,而且月度出口增速基本是逐月走弱。尤其是7月和8月,中國出口增速分別為-8.4%和-5.5%。但是我們認為,這和2014年同期的虛假貿易有關。在排除了基期的虛假貿易因素之後,實際上7月出口增速大約在0%左右,而8月增速約為2%。可見,外部需求比看上去要好得多。而且在全球貿易增速大幅下降的背景下,中國出口在全球市場中的份額是上升的。

  中國潛在增長率兩種分析視角:人口紅利和人力資本紅利

  從人口結構來看中國潛在經濟增速,有兩個重要的角度:一是人口老齡化,勞動力數量下降,從而導致中國經濟潛在增速的下降。二是勞動力品質的提高,即人力資本的提升,這表現為高等教育、職業教育培養的人才增加,以及海外留學歸國人員的增長。

  基於前一種勞動力人口數量變化的角度,社科院蔡昉、陸旸研究了中國的潛在增速變化,可以稱之為中國經濟潛在增速的悲觀預期情形;也有研究者從人力資本(勞動力品質)角度研究了中國潛在增速的積極變化,可以稱之為樂觀情形。從事後結果來看,2011年至2015年,中國經濟的實際增速全都落在了上述兩種研究結果的估計區間之內。也就是説,實際增速均高於悲觀情景,但也都低於樂觀情景。

  悲觀情景,實際上沒有考慮人力資本增長對經濟增長的貢獻。而樂觀情景,則假設全部人力資本均能夠被充分利用,並全部轉化為現實生産力,從而提高潛在産出水準。而實際發生的情況則介於兩者之間,即人力資本的增長,對潛在增速有貢獻;但由於人力資本轉化為現實生産能力存在一定障礙,例如勞動力市場的錯誤匹配,導致人力資本的增長無法全部轉化為生産能力。

  作為一個非常近似的參考,我們嘗試計算人力資本轉化成真實供給能力的比例。計算基於以下數據:兩個情景對各年度潛在增速的估計,以及2011年至2014年實際增速水準。結果發現:2011年和2012年,新增人力資本分別有53%和49%轉化為真實的供給能力,並提高了潛在産出的增速。但2013年、2014年這個比例僅為31%、26%,因此經濟增速更接近悲觀情景。這也表明在此期間,勞動力市場的錯誤匹配有所加劇。

  綜上可以得到結論,目前中國經濟增速的放緩,仍完全處於兩種情形的潛在增速估計結果之間。當前的經濟增速放緩與潛在增速的變化方向一致,其具有必然性。對應的政策含義是:短期宏觀經濟調控雖然仍要借助需求管理和週期性政策工具;但是更多的政策重心應放在供給側。尤其是減少勞動力市場的錯誤匹配,促進人力資本向真實生産能力轉化。

  勞動力市場錯配的具體表現

  觀察中國的勞動力市場可以發現:儘管經濟增速持續放緩,但是勞動力市場的求人倍率卻穩步上升,勞動力市場總體仍然供不應求。人保部的數據顯示,2014年4季度城市勞動力市場總體求人倍率為1.15,達到了2001年有數據記錄以來的歷史最高值。這一數據也意味著,企業的用工需求有13%無法得到滿足。

  但是,如果勞動力市場的供給與産業結構調整對勞動力的需求之間無法匹配,或者説:如果在一個勞動力市場出現職位的空缺,與此同時,在另一個勞動力市場出現失業,這就是勞動力市場的錯誤匹配。

  根據人保部的數據,以求職者的學歷來進行劃分,可以觀察以下兩個勞動力市場,從而分析勞動力市場的錯誤匹配:高中、初中及以下學歷求職者的勞動力市場(以下稱為A市場);大學本科及大專學歷求職者的勞動力市場(B市場)。

  2001年至2005年,兩個市場都面臨不同程度的失業,錯誤匹配問題並不顯著;2006年至2008年,A市場的勞動力短缺在5%左右,而B市場的勞動力過剩在20%左右,勞動力市場的錯誤匹配逐漸嚴重;2009年至今,A市場的勞動力供給短缺明顯加劇;2013年以來,勞動力短缺比率已上升到20%左右,而B市場仍然處於供給過剩狀態,2013年的過剩比率為13%。兩個市場的分化進一步擴大。

  可見,目前就業在整體供、求上並不存在大的問題,甚至仍然表現出供不應求。但是勞動力的錯誤匹配問題十分突出。這將在兩方面帶來負面影響:第一,局部勞動力市場,B市場的勞動力供給過剩較為顯著,可能引發一系列社會問題。第二,企業的職位空缺會使生産能力無法充分實現,而作為較高學歷的求職者,其積累的較高人力資本也無法轉化為生産能力,資本、勞動力由於不匹配而同時面臨閒置,對潛在産出造成負面影響。

  産業結構調整與中國人力資本紅利的釋放

  為了提高潛在增速,供給側的調整應該以勞動力、資本的優化配置為目標。為了優化勞動力配置,尤其是激活目前閒置的人力資本、釋放其生産能力,我們可以採取的措施:除了解決資訊不對稱帶來的過高搜尋成本之外,以下政策也將是有幫助的:

  其一,改善勞動力市場“制度性分割”狀況。勞動力市場存在兩種制度性分割的情況:就業制度分割、社會保障制度分割。具體來説,就業制度分割的情況包括:戶籍制度、具有保護性的地方就業政策,從農村或西部地區向城市或東部地區轉換工作面臨較大的進入成本和離去成本。社會保障制度的分割包括:不同部門、行業、地區之間的社保制度存在分割。

  這兩種分割,一方面通過提高大學生未來工作轉化的成本,從而提高大學生就業的保留工資,即大學生心目中可以接受的最低工資;另一方面,也提高企業招聘大學生的成本,例如企業可能需要解決戶口等問題。由此造成了該勞動力市場難以實現供求平衡的狀況。

  其二,從産業結構層面來看,還需要鼓勵和發展服務業。尤其是發展醫療衛生、社會保障和福利、資訊技術、教育、研發、創意産業、環境保護、地質勘查等行業,將有利於改善大學生的就業。而目前的情況恰恰是服務業的發展較為滯後。而服務業發展滯後在何種程度上造成了勞動力市場的錯誤匹配、阻礙了人力資本紅利的釋放。

  如果能夠順利推行上述措施,則勞動力市場的錯誤匹配將得到明顯改善,人力資本將得到有效地激活和釋放,其帶來的“人力資本紅利”將在很大程度上緩解“人口紅利”下降帶來的影響,並有望使得潛在增速維持在較高水準。

  更具體地,服務業當中哪些細分行業是短板?我們可以對服務業的13個主要行業進行分析。作為一個參照的基準,我們選取美國的服務業就業分佈作為比較對象。對比兩國服務業就業人數在13個子行業的分佈比例(2011年數據),可以發現在以下行業,中國的就業人數比例明顯低於美國:(1)衛生、社會保險和社會福利,(2)水利、環境和公共設施管理,(3)科學研究、技術服務和地質勘查,(4)金融業,(5)教育業。在上述5個行業,中國的比例分別低於美國13.4個百分點、5.9個百分點、5.5個百分點、2.7個百分點和1.2個百分點。

  服務業的發展滯後是許多問題的癥結所在,因此,推動服務業的發展,許多相關的問題、矛盾將有望得到緩解甚至解決。這至少體現在以下五個方面:第一,服務業本身的擴大,將創造新一輪的投資熱點,在外部環境充滿不確定性的情況下,這將對短期宏觀經濟穩定起到重要作用。第二,服務業的發展將有利於改善就業,尤其是醫療、金融、教育、技術服務等行業的發展,將有利於改善大學生的就業現狀。第三,服務業通常是技術密集型或勞動密集型行業,其收入分配向人力資本或勞動力傾斜,從而可能有助於改善收入分配。第四,服務業的發展,將使目前受到抑制的消費需求得以釋放,國民福利水準將獲得提升。第五,服務業,即不可貿易品部門的發展,將有助於中國緩解外部失衡,並且將中國經濟發展的重心轉移到內部市場,從而增強中國經濟的自我穩定性。

  (作者為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經濟發展研究室主任)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