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者説:不要用管幹部的方式管科學家
- 發佈時間:2016-03-03 00:29:30 來源:經濟參考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中山大學副校長馬駿:原創科技創新中,基礎創新主要是源自於高校,而技術創新則多源自於企業。基礎研究是原創科技的基石,政府需加大對前端科研領域的投入。而對技術創新,如果一味採用補貼的方式,容易讓企業對政府産生依賴。
中國科學技術戰略研究院副院長武夷山:國家對於原創科技的投入應當有主有次、分清輕重。對於具有國家戰略需求的領域應加大支援力度。如青蒿素,不僅獲得了諾貝爾獎項認可,更幫助非洲等國人民遠離瘧疾侵擾。未來,在這樣的領域,國家可以考慮進一步加大支援力度,鼓勵更多科研成果涌現。
中廣核工程有限公司科技研發部經理孫奇:現在科研領域最大的問題是,部分人為申請到項目,刻意誇大成果,以後能否考慮將撥款與研發成果結合更緊密些。盡可能地減少100%國家撥款,資金支援要精準,實現國家撥款佔少數,企業佔大頭,確保技術研發取得實效。
完善科研評價體系
華中科技大學副校長駱清銘:我們在半導體行業投的錢不少,但沒做起來,只能做晶片封裝等低端行業。問題在於政府在佈局這一項目的時候,過於重視“短平快”,不重視打基礎。真正實現突破是需要積累的,對科學技術的期待不能過於急功近利。
清華大學資訊學院院長孫家廣:現在很多科研成果還是虛,落地少,老百姓得實惠的少。在機制上,需改變當前用論文和獲獎來評價科研或科研成果的辦法。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樣子。採用“以測代評”的遴選標準可能更有利於成果出新。
簡化行政審批
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羅永章:我所在的抗腫瘤蛋白質國家工程實驗室自主研發了“滴血測癌”檢測試劑。這是國際上首次發現的全新腫瘤標誌物,但在産品獲批後長達一年半的時間裏,我和團隊在各省物價部門、衛生部門和醫院之間來回“跑章”,雖然目前已經引起領導和部門重視,但潛心研發的産品在最具競爭力的市場窗口期,被雪藏在繁冗的報批文件中,真讓人痛心。
北京大基康明醫療董事局主席孫啟銀:精準醫療是現在國際醫學界普遍認同的疾病治療理念。不僅能夠靶向治療患者疾病,還能夠降低診療費用,減輕社會負擔。但一直以來,PET/CT和PET/核磁等都沒能進入國家大病統籌醫療保險和地方醫保範疇內,業界多次呼籲也沒有效果,希望能夠引起更多關注。
華大基因執行副總裁朱岩梅:生命科學領域目前在國家戰略中還不夠受重視。戰略佈局不到位,政策就受限制。我們自主研發的通用型測序儀,測出生缺陷、腫瘤、病毒,精準靈活、簡易快速。這樣一個利國利民的儀器卻苦苦等待審批,一直沒能上市。審批晚一年下來,上百萬個出生缺陷的孩子晚一年被發現,千億元産業機遇就晚一年被挖掘。
保障智慧財産權
廣州中醫藥大學青蒿研究中心主任李國橋:儘管青蒿素是我國科學家首次發現的,但當時缺乏智慧財産權保護意識,急於將青蒿素研究成果發表論文,被外國搶注了青蒿素專利。由於沒有專利,目前我國仍只是廉價原料供應國。我國發展中醫藥産業,再也不能吃丟失青蒿素專利的大虧。
國家超級計算廣州中心主任袁學鋒:對智慧財産權的保護還應該體現在對國産自主智慧財産權設備的支援上。現在對國産設備的利用不夠。以生命醫療領域為例,超過5成以上的科研經費被用來購買國外設備,一些設備買回來甚至沒用過幾次,發表幾篇文章算作科研成果就被擱置了,對國家科技水準提高並沒有産生實質作用。
完善相關標準建設
北京曠世科技有限公司CEO印奇:在很多原創科技領域,中國處於世界領先位置。以人臉識別為例,目前國內公司對該項技術的掌握和研發進度,已經超過美國、日本、歐洲等發達國家。需充分利用領頭羊的優勢地位,儘快完善和制定相關行業標準,掌握國際話語權。
科技部創新發展司司長許倞:想要證明中國高鐵技術世界第一,就必須要有世界第一的高鐵製造運營標準。高鐵製造運營標準要像飛機製造業的適航標準一樣,涵蓋範圍廣、內容齊全。如果我們能夠搶先於日本和德國等國率先拿出這一運營標準,中國高鐵將有更加廣闊的市場。
加大引進高端人才
中科院國家蛋白質科學中心主任雷鳴:國家實驗室需要産生實際效果,需要“讓科學家做主”。行政管理只要做到驗收成果和法律監督就可以了,用管理幹部的方式管理科學家,是管不出世界一流的領軍者的,也吸引不來高端人才。
廣州生物醫藥與健康研究所所長裴瑞卿:想要在原創科技領域取得發展,就必須加大對全球優秀人才的吸引力度。目前我國幹細胞領域的研究人員還不如美國哈佛大學一個高校的科研人員數量多。科技的關鍵是思想的碰撞,要像磁鐵一樣將全球的高端人才和研究力量吸引過來,幫中國解決創新問題,解決人類共同問題。
深圳光啟高等理工研究院院長劉若鵬:中國人的夢想,是讓全球變為自己的創新工廠。不必局限于所有的創新都在中國發生,只要所有權在我們手中就可以。中國需要建立全球創新共同體,以中國為主導,投入資源,讓全球性的創新團隊體系進行研發,讓全世界的一流人才都成為中國科技創新智囊團。
(本版稿件除署名外,均由記者肖思思、賈遠琨、毛海峰、李勁峰、熊琳、閆睿、余曉潔采寫)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