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7月01日 星期一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培訓送到家改種有底氣

  • 發佈時間:2016-03-02 08:30:42  來源:農民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王雄雄樊曉威本報記者魯明

  2月26日,甘肅省靜寧縣原安鄉吉林村村民孟金璽購買了6袋“撒可富”複合肥,今年,他準備拋棄以前只用尿素、磷肥等單質肥料種植玉米的習慣,決定嘗試一下底肥採用均衡型複合肥,喇叭口期追施尿素的施肥方案。

  “投資成本差不多,還是每畝120元左右,但專家説這樣施肥更高産。”孟金璽的這個決定,源自此前不久原安鄉政府舉辦的一場“土壤養分測試和玉米田間配方試驗結果”的培訓會。

  地處隴東的原安鄉海拔1800米以上,由於高寒乾旱,長期以來,玉米是當地群眾種植的主要作物。原安鄉歷年的産業規劃報表顯示,這裡玉米種植面積一直保持了相當規模,2014年全鄉玉米種植面積仍高達2萬多畝,佔該鄉總播種面積的40%以上。但2015年以來,當地以玉米為主的種植結構開始得到迅速調整。

  得益於甘肅省開展的“聯村聯戶、為民富民”行動和國家及省上的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系列政策,去年以來,原安鄉在甘肅省審計廳的幫助下,加大了培訓力度,積極引導農民積極主動改變種植結構,加快進行産業結構優化調整,去年全鄉玉米種植面積壓減1萬畝。“騰出來的這1萬畝土地,其中6600畝我們栽植上了早酥梨,300多畝種植了中藥材和小雜糧,剩餘的則全部種上了馬鈴薯。”原安鄉黨委書記趙小靈説,全鄉産業結構調整其實緊緊圍繞著兩個方面來開展:一個是“壓糧擴經”,在留足口糧田的基礎上,壓縮玉米、小麥等糧食作物,擴大經濟作物種植面積;二是在“低價低産向高價高産上”上做文章,“品種改良前,一畝玉米最多不超過3200株,産量1200斤左右,引進‘五穀704’等玉米籽種後,通過密植,畝株量達到3800株,畝産達到1700斤,增幅40%。”

  2014年,吉林村村主任李剛家的20畝地有一半種植玉米,去年,在鄉上的培訓和引導下,他將玉米種植面積壓縮到了5畝,栽上了6.6畝早酥梨。對此,李剛給記者算了一筆賬:2014年他家的玉米畝産在1200斤左右,當時市場收購價每斤1.1元上下,一畝種下來毛收入1320元,扣除肥料和地膜投資成本,還能收入1100元;2015年畝産達到1500多斤,但市場收購價每斤卻不到0.8元,扣除成本,畝收入卻不足1000元了。“有了政府的培訓和引導,農民種地就有了方向。”李剛告訴記者,今年,他會將功夫重點下在“務果”上,“玉米種上3畝自己養牛用就夠了”。

  趙小靈向記者介紹説,“十三五”期間,原安鄉早酥梨種植面積將達到3萬畝,蘋果、中藥材、小雜糧8000畝,玉米種植面積將最終被控制在1萬畝左右,屆時,全鄉以經濟作物為主導的産業結構將初步形成。

  原安鄉借助培訓引導玉米種植面積調整優化的探索和實踐只是靜寧縣的一個縮影。作為甘肅的農業大縣,隨著近30年産業結構優化調整,玉米——這個昔日當地種植面積超過80%的糧食作物已經被經濟作物——蘋果所替代。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15年,靜寧縣的蘋果種植面積已超過100萬畝,玉米麵積被壓縮到了50萬畝以下。

  靜寧縣農技中心主任劉文乾介紹説,目前,玉米在靜寧的種植區域現在完全可以用“涇渭分明”來概括:全縣24個鄉鎮,玉米種植全部集中在海拔較高的西北部10多個鄉鎮,南部5個鄉鎮全部種上了果園,農民已變成果農了。

  “靜寧縣堅持把培訓、技術送到田間地頭、送到千家萬戶,逐步促進全縣旱作農業的發展發生了質的變化,”劉文乾説,“種植玉米主要是為了青貯發展養牛,而養牛則又能為全縣蘋果産業的轉型升級提供大量優質的農家肥,玉米種植、養殖、果品産業開始形成一個可迴圈的産業鏈。”

  2016年,靜寧縣全膜玉米的種植面積為44萬畝。“44萬畝是一個比較合理的種植面積,面積太大會出現生産過剩,造成滯銷;太小則不足為發展養牛提供飼料來源。”劉文乾説,“在技術培訓上,今年縣上將進一步加大力度,重點以全膜雙壟溝播秋季覆膜為主推技術,配套推廣優良新品種和土壤深松耕、測土配方施肥、病蟲害防治等實用技術,形成靜寧玉米種植的綜合抗旱技術體系。”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