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7月01日 星期一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非“鐮刀彎”地區玉米怎麼種

  • 發佈時間:2016-03-02 08:30:45  來源:農民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編者按:我國玉米種植面積有5億余畝,春耕備耕時節,在積極引導農民做好“鐮刀彎”地區玉米調減工作的同時,玉米主産區的生産仍然不能放鬆。為確保高産高效整合技術的推廣應用,幫助農民精耕細作提高産量,本期特介紹位於我國黃金玉米帶的吉林省梨樹縣的玉米種植模式,供農民朋友參考。

  吉林省梨樹縣地處世界三大黑土帶之一的松遼平原腹地,素有“東北糧倉”和“松遼明珠”之美稱,是四平市“中國優質玉米之都”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國家重點商品糧基地縣、全國糧食生産先進縣。糧食生産、牧業發展和棚膜經濟是梨樹縣農業三大主導産業。全縣耕地面積358.5萬畝,農業人口62.7萬人,糧食生産已達到50億斤以上,每人平均佔有糧食、每人平均貢獻糧食、糧食單産和糧食商品率四項指標曾在全國名列前茅。

  自2007年以來,許多科研單位紛紛來梨樹建立各類科研基地,來自各大高校、科研機構以及國外相關機構的專家學者匯聚梨樹開展科研工作。2007年梨樹縣與中國科學院合作建立了高家保護性耕作研發基地,2011年與中國農業大學建立了中農大吉林梨樹實驗站,2014年與國土資源部農用土地品質與監控及土地整治重點實驗室建立首個縣級科研工作站,2015年建立了由中國著名土壤學家石元春院士擔綱的梨樹黑土地保護與利用院士工作站。當前,由國內14家科研單位、大專院校、技術推廣部門、農機製造企業等單位聯合組建的黑土區免耕農作技術創新與應用聯盟在該縣成立。

  該縣堅持“在利用中保護、在保護中利用”的宗旨,一直致力於恢復改良黑土地、實現農業現代化、建設優質高産可持續農田。2007年以來,通過聯合中國科學院、中國農業大學等單位組成科研團隊,用“十年磨一劍”的執著和堅持,開始了黑土區免耕農作技術體系攻關的探索,為實現黑土地資源永續利用趟出一條道路。

  保護性耕作

  梨樹縣從2007年起,開始“玉米秸稈覆蓋生産體系創新與應用”研究、示範和推廣工作。玉米秸稈覆蓋生産體系創新與應用,主要針對東北黑土區秸稈資源還田不足,對土壤長期進行掠奪性經營,導致土壤肥力降低、風蝕水蝕嚴重、農業生産環境惡化、持續高産高效困難逐年增加等突出問題,探索總結以推廣應用玉米秸稈覆蓋全程機械化生産技術為核心,配套農機農藝結合的高産高效技術措施,形成以秸稈覆蓋、條帶休耕為主體的技術模式,建立土壤培育與高效利用於一體的玉米秸稈覆蓋全程機械化生産體系,從而促進相同類型區土壤環境保護與玉米生産的可持續發展。

  經過近十年的探索與實踐,該縣實現了播種機械中國化、種植方式中國化、栽培技術系統化。同時該項技術可較常規生産田生産成本降低10%以上,單産提高5%以上,防止土壤風蝕和水蝕,對水土流失和提高作物抗旱能力發揮作用明顯,也展示出玉米秸稈由負擔變寶貝,既解決了東北地區十年九春旱的困局,又非常有效地實現黑土地的保護與利用的顯著效應,目前已在東北三省一區推廣面積達150萬畝。

  示範基地建設

  梨樹縣圍繞“未來誰來種地、怎麼種”的思路,大力推進示範基地建設,構建了兩個網路體系。

  試驗示範網路體系。梨樹縣自2007年起建立起三種類型基地,並開展相應的研究工作。截至目前,該縣已形成以梨樹縣基地為核心,以輻射吉林、內蒙等示範基地為分支的基地網路,開展相關試驗研發,研究、總結、促進在其他類似區域的推廣應用經驗。

  推廣工程網路體系。為促進黑土區免耕農作技術的推廣,梨樹縣實施了推廣工程網路體系建設。一是百千萬畝方工程。全縣每個鄉鎮建設1個萬畝高産方、3個千畝高産方、30個百畝高産方。二是“21231工程”。在全縣打造以2個國家級試驗基地、10個專業性試驗示範基地、20個鄉級綜合試驗示範基地、300個覆蓋全縣的村級示範推廣基地和10個萬畝高産創建示範片為核心的科技研究體系,形成引領全縣、各有側重、層次鮮明的農業科技示範基地網路。三是“331工程”。在百千萬畝方工程的基礎上,在全縣每個鄉鎮建設30個百畝方、3個千畝方,實現增産10%。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