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1月27日 星期三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擁有非凡定力的特種機器人研發

  • 發佈時間:2016-03-02 01:30:54  來源:科技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楊朝暉楊兆敏

  從去年開始,中信重工開誠智慧裝備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開誠智慧”)研發部副經理張樹生接到的陌生來電多了起來。電話那頭,往往會有一個人自稱是獵頭公司的人,想盡辦法,用各種話頭拖住他,不讓他挂斷電話,目的只有一個,就是説服他“另謀高就”。

  “我才不會離開呢!”張樹生是個典型的理工男,説話不拐彎。“是開誠智慧讓我有機會潛心做機器人研發,這個平臺是當前國內最好的。”

  人才短缺困擾著機器人産業

  伴隨機器人産業“爆熱”,出現的就是人才短缺問題。

  按照工信部的發展規劃,到2020年,工業機器人裝機量將達到100萬台,大概需要20萬工業機器人應用相關從業人員。研究者認為,這意味著從2015年到2020年,平均每年需要培養4萬名左右的工業機器人應用人才。

  然而,市場遠遠走在前面。業內認為,當前機器人的發展瓶頸不是産能,而是市場沒有足夠的人才。目前中國機器人研究機構只有百多家,專業從事研發製造的人才才有2萬多人。因而,與機器人相關專業的學生,未曾畢業就被搶光的例子屢見不鮮。

  具體來説,機器人産業裏,研發、設計、檢測、售後等方面的人才都是稀缺品;奇缺人才是從事電子開發、機械設計、生産裝配等三方面工作的。

  張樹生同樣也已經感受到這種緊缺。“我們發出招聘資訊後,面試的人非常多,但符合要求的人同樣非常少。”

  開誠智慧人力資源部的李健感觸一樣深刻。“為了尋找合適的人才,我們拿個‘小鏟子’,天天挖呀挖的。”話説得風趣,實際卻做得非常辛苦。去年,為説服一位人才來為公司服務,她每天聯繫,堅持了100多天,才最終“抱得人才歸”。

  穩定的人才隊伍

  儘管隨著産品線全面鋪開,開誠智慧也感覺人手緊缺。“但與新近進入機器人産業的企業不一樣,歷經10年發展,借助産學研合作優勢,我們已經培養了自己的機器人研發團隊。核心人員有20人,其中6位是研究生。”張樹生説。

  開誠智慧的前身是唐山開誠電控設備集團有限公司,創始於1991年,擁有豐富的煤礦自動化裝備製造經驗,400多名員工中,有130多位是技術人員。在這種行業背景下,開展礦井下機器人研製,就具有得天獨厚的條件。

  “我們技術團隊不錯,大家都是想幹事的人。”開誠智慧副總經理裴文良説,公司技術人員流動性很低,一旦加入,幾乎沒有主動辭職離開的。

  “當然,我們在招聘人才時,也有意識地偏向穩定性大的人。”張樹生補充道。開誠智慧人才招聘的門檻並不低,應聘者必須經過筆試、實際操作、面試等關口,通關後才有機會留下。

  不過,人才隊伍穩定,還在於企業留人有方。市場前景雖然廣闊,但因技術門檻相對較高,資金投入大、回報週期長,特種機器人的研發之路並非坦途。“不少人説過我是‘出風頭、不務正業’。”開誠智慧董事長許開成説,“我在承擔風言風語的壓力下,還要想辦法穩住想打退堂鼓的研發人員。”

  在企業,只要從事的工作不直接産生效益,收入就受會大受影響。為此,在特種機器人長時間沒有産生經濟效益的時候,許開成一面提高研發團隊人員的收入,一面還把兩位表現突出者吸納為公司股東。

  “就是這種不拋棄不放棄的良好研究環境,讓我們堅守,捨不得離開。”有技術人員説。

  吸引人才的事業平臺

  發展機器人産業的定力,也成為開誠智慧吸引人才的原因。

  自動化專業的馬靜雅2010年畢業時,是班裏成績最好的學生之一。看好機器人研發未來,她一門心思地想從事這項工作。

  “為了進入機器人研發小組,我來開誠不下5次,經過了6—7輪面試,最後才達到目的。”1985年出生的馬靜雅,快人快語,如今已成長為項目負責人。

  當年吸引她的,就是開誠智慧一直沒有停止對機器人研發的投入。馬靜雅知道,機器人研發投入巨大,效益不會很快顯現,如果為了賺錢或僅憑一時熱情啟動,項目很快就會被關閉。“但開誠一直堅持研發,這是一個真正的技術平臺。”

  許開成對機器人研發一直是“綠燈放行”。“需要購買設備時,打個報告,資金很快就能到位。”張樹生如數家珍地數著自己購買的設備:頻譜分析儀、紅外熱像儀、3D列印機等等,10年來,沒少裝備自己。

  “事實證明,我的選擇是正確的。”馬靜雅笑道。除了有事業平臺,公司還為單身漢們解決後顧之憂:有食堂提供一日三餐;公寓化的集體宿舍,兩人一間。食宿全免費。

  馬靜雅的選擇方向是獨到的。業內認為,救援機器人適合作為我國機器人核心技術的突破口,因為在這個領域裏,更適合集中優勢人才和資金進行項目攻關,同時救援機器人本身技術整合度更高,涵蓋了機器人控制器、感測器、移動技術、遠端通信等部件和領域在內的多項核心技術,一旦取得進步,對我國機器人産業將起到巨大的提升作用,幫助國內機器人生産企業擺脫“技術整合商”的角色。

  對於開誠智慧,馬靜雅充滿感激之情。

  在人才爭奪戰中,除了用事業平臺吸引人才,李健還在具體工作中發現了新的“利器”:“成為中信重工的控股子公司,擁有央企背景後,我們對穩定人才隊伍、吸引更多優秀人才加盟更有信心了。”她説。

機器人(300024) 詳細

機器人 詳細

漲幅榜 更多

排名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
1 藍英裝備 10.95 10.05%
2 光啟技術 27.78 10.02%
3 紫光股份 80.14 10.01%
4 賽為智慧 18.52 9.98%
5 上海機電 22.65 6.59%

跌幅榜 更多

排名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
1 華昌達 10.89 -6.76%
2 韻達股份 47.84 -4.32%
3 雅化集團 12.83 -4.25%
4 海源機械 16.64 -3.70%
5 美的集團 52.84 -3.10%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