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8月16日 星期五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首座海上核電站將由湖北造

  • 發佈時間:2016-03-01 16:29:25  來源:湖北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湖北日報訊 (記者劉天縱、通訊員劉軍青)未來,在我國廣闊的海疆,將擁有能浮在海上或潛入海底的核動力平臺(海上移動式小型核電站),為海上石油鑽井平臺、島礁、過往船隻提供電能保障,實現“海洋綠色開發,清潔能源先行”,而首座海上核電站將由湖北造。

  記者從2月26日召開的海洋核動力平臺示範工程建設相關工作推進會上獲悉,在國家發改委、國家能源局、國家核安全局、國防科工局等國家部委和湖北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視和大力支援下,歷經5年艱苦努力,中船重工集團公司和中船重工719研究所已于2015年12月30日獲得國家能源重大科技創新工程——“國家海洋核動力平臺示範工程”首張路條(一種簡便通行憑證,國家發改委辦公廳同意開展該工程前期工作的批文)。中船重工集團公司被確定為示範工程唯一承擔單位。

  推進會上,國家相關部委指出,中船重工集團公司和719研究所要加強與相關單位合作,在原有船舶核動力技術基礎上,結合當前工業化水準和民用核電技術要求,優化設計方案,儘快提交項目核準申請,儘早實現我國海洋核動力平臺“零”的突破。“根據示範工程總體工作計劃,預計2018年12月底前完成海洋核動力平臺碼頭調試。”中船重工719研究所副總工程師朱涵超透露,近年來,隨著中船重工719研究所持續開展核能在船舶與海洋工程領域的應用研究,湖北造“海上浮動核電站”有望在未來3年問世,推進我國船舶和海洋工業自主創新發展。

  連結

  海上浮動核電站長啥樣

  記者劉天縱 通訊員劉軍青

  早在上世紀50年代,隨著船舶核動力及系列實驗性反應堆發電成功,“海上浮動核電站”進入人類設想。

  最早將“海上浮動核電站”設想付諸實踐的是俄羅斯人。為給該國遠東和北極一些邊遠地區、油氣田開發供電,俄羅斯原子能公司2009年開工建造了“羅曼諾索夫號”浮動核電站,計劃2016年交付、2018年投入使用。

  我國也一直進行海上核電站的相關研究。

  據朱涵超介紹,目前,中船重工719研究所已完成滿足渤海環境條件的“浮動式”和南海環境條件的“可潛式”海洋核動力平臺總體方案設計。

  從外觀上看,“浮動式”平臺形似海船,約有110米長、28米寬,甲板有5層,平臺上佈置有核反應爐、發電裝置、船員生活區、直升機坪等。“可潛式”平臺則形似潛水艇,在海上風浪大時,可潛入水下,保證安全作業。

  安全性如何保證?朱涵超説,海洋平臺核反應爐的設計滿足三代核電的要求,並滿足所在海域萬年一遇的海洋環境要求;反應堆佈置在平臺水線以下,能充分利用海水散熱,可有效避免由於冷卻源損失造成類似福島事故的嚴重後果。此外,海洋核動力平臺比陸地核電站多一道防護屏障——“船體本身”,風險可控,更加安全。

  延伸

  孕育我省下一個千億産業

  記者劉天縱 通訊員劉軍青

  建設海洋核動力平臺,是湖北發展高端製造業、提高裝備産業整體水準的機遇。作為國內首創性成果,平臺的建設和運營有望擦亮湖北海洋工程品牌。

  為保障平臺建設和長遠發展,我省與中船重工合資創辦了“中船重工湖北海洋核能有限公司”,該公司為海洋核能的業主公司,719研究所為工程的技術總負責單位和工程總承包方。此外,核動力運作研究所、武船重工、東方武核、武漢大學、華中科技大學等相關科研機構及企業均可成為海洋核能配套單位。

  業內人士認為,由於我省多年來積極參與國家重大海洋工程和裝備研製,在海工裝備科技、人才、資金和製造方面優勢突出。隨著示範工程研製和建設推進,一大批與之配套的材料、儀器儀錶、裝備、系統等企業將同步成長起來,一大批相關領域的人才、資金、技術、企業等要素將加快向湖北集聚,形成“洼地效應”,形成海工裝備、海洋核能研發製造、工程成套生産全産業體系。

  海洋核動力平臺批量建設後,將形成市場規模逾千億元的海洋核能産業鏈。

  據介紹,中海油及相關海上作業單位對海洋核動力平臺項目期望較高。數據顯示,目前,渤海海上石油開採所需能源為原油或有限的伴生氣,發電成本大約2元/千瓦時,而海上核能發電成本約0.9元/千瓦時。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