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2月25日 星期三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泉城農業供給側改革 關乎你家餐桌你的胃

  • 發佈時間:2016-03-01 11:32:07  來源:濟南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剛過完年,市民張莉家的年夜飯菜譜還壓在桌子的玻璃板下面:炸藕合、剁椒魚頭、麻辣螃蟹、紅燜羊肉、韭菜水餃……這份看似每年大同小異的年夜飯,其實正悄然發生著轉變。“韭菜一定要買綠色無公害的,雞蛋是土雞蛋才香,油要非轉基因的才安全。”張莉説。與年夜飯菜譜一樣,張莉家每年走親戚帶的年貨也在變:有機水餃粉、蔬菜禮盒、精裝橄欖油……不僅重視食品安全,年貨也更加精緻上檔次。

  針對市民的這些需求,市場供應也在隨之而變。

  在超市或農貿市場裏,海鮮攤位上鯉魚、鯰魚少了,取而代之的是草魚、鱸魚、鰈魚等;蔬菜攤位上無公害、綠色産品佔據半壁江山;食用油貨櫃上,轉基因的油不見了蹤影。而在産品供應鏈條上,分類銷售、注重包裝的意識已經深入田間地頭。“把不同大小的蘋果分箱分類銷售會賣得快點兒,胡蘿蔔洗乾淨再賣顧客就會更喜歡。”濟陽縣一位農戶表示。

  根據需求一方要求,主動調整供給一方的供應結構,並引導需求一方消費,這就是時下最熱點的詞彙——供給側改革。

  對於每天要面對“柴米油鹽”的普通市民來説,農業的供給側改革把他們與這個熱點詞彙的距離拉得更近了;而對於市場向來都很敏感的農業來説,供給側改革是一次調整産業結構的良機。

  “就目前我市農業發展狀況,改革,改的大方向主要就是兩方面:其一是擴大農業結構調整範圍,其二是細化農業發展扶持和引導。”農業專家王奉光説。

  農産品從拼數量到拼“有效供給”

  説起農業,大家最先想到的就是“糧食”。

  目前,我市糧食種植工作基本還停留在“就糧食抓糧食”層面,種植面積、糧食産量是工作的核心,農民積極性被調動了,糧食産量也的確是上去了,今年糧食産量迎來了“十三連豐”,但要説“有效供給”,卻並沒有産量這麼“光鮮”。

  據悉,2015年我市全年糧食種植面積663.8萬畝,其中小麥種植面積314.8萬畝,總産達25.95億斤;玉米播種面積310萬畝,總産達26.97億斤。從數據來看,小麥、玉米兩大糧食作物獨大的格局依然沒有改變,但市場真的需要這麼多小麥和玉米嗎?市民李女士説,她家每天吃菜的量遠遠大於吃主食的量,晚飯幾乎見不到米飯和饅頭,玉米更是一年吃不上幾回了。

  不僅需求少,糧食在價格上也不佔優勢。據了解,近年來隨著國內和國際糧食價格的差距拉大,國內糧食價格普遍高於國外,糧食價格開始出現倒挂。高成本的糧食生産不僅在國際上失去優勢,也讓國內農産品的漲價空間受到擠壓,造成國內糧食産量充足,國際糧食的進口量卻始終居高不下的情況,致使我國目前農業出現了生産量、庫存量、進口量“三量齊增”、“邊進口邊積壓”等怪現象。

  糧食生産和銷售現狀只是農産品過剩的“冰山一角”,而庫存積壓的根源在於産業結構不合理。

  “今後我們改革的方向,就是在保證口糧基本自給的情況下,讓這個地方適合種植什麼就種什麼,而不是一味地抓種植面積,比如山區種糧食成本高,還不夠水、電、人工費用的,就要在這種地方推廣退耕還林。另一方面提出‘大農業’觀念,産銷一體,把農業産業鏈延長,增加效益;同時不單就農業發展農業,一二三産融合發展,把農業和林

  業、旅遊、養老等方面結合。”

  王奉光説。

  通過技術創新壓低“地板價格”

  國人到日本搶購電飯鍋,還有人用1500元人民幣買了5公斤的日本大米……這些當時火爆的新聞現在已是舊聞,但“寧可多花錢也要買國外貨”的現象目前熱度依舊未消。

  大米、醬油、橄欖油……作為農業大國,這些東西我們沒有嗎?為何不遠萬里從國外往回背?“國外物美價廉,自己吃、送人都放心”市民小劉説。

  品質、價格、信譽是國外産品的“三大法寶”,而無論是拼價格還是拼品質都不佔優勢的農産品,改革迫在眉睫。

  價格高最大的原因是居高不下的生産成本。人力、物力、生産材料的價格在漲,“地板價格”一直在提升,但市場銷售價格一直在降,“天花板”在壓低,懸在中間的空間越來越小,這就意味著了農戶增收空間萎縮。如何降成本,把農業的增值空間留在農村呢?“在推廣規模化管理的條件下,合作社、龍頭企業、種糧大戶等,作為供與銷的中間環節,可以充分利用集約化生産、創新研發新技術來降低生産成本。”王奉光説。

  濟陽縣現代農業科技示範園內的安信種苗公司,擁有8萬多平方米的現代化溫室,其中有一排2萬多平方米的玻璃大棚,這是他們公司的智慧化連棟溫室,配備有物聯網智慧操控系統,溫室內的溫度、濕度、土壤水分等各參數都可以實時監控調節。

  王奉光表示,蔬菜集約化育苗離不開溫室大棚,為了突破傳統控溫的局限性,該公司創新地將物聯網技術引入到溫室大棚中來,從種苗培育階段到結果收穫階段,都用物聯網技術來提高工作效率。“而這,就是農業企業運用創新科技來降低企業生産成本的典型。”

  當然,在降成本的情況下,品質不能打折,反而要提升,這也是我市農業供給側改革的一個重點。

  “細”,是我市農産品品質改革的關鍵詞,要抓品質差的産品,更要抓品質好的農産品中的的“瑕疵”。“比如大家之前一直對韭菜用藥過度的問題比較關注,其實毒韭菜在濟南很少,但一旦有負面消息就會引起很大波瀾,進而影響整個濟南韭菜銷售。也就是説,雖然只有百分之二不合格,依舊會影響消費者對産品的印象。所以今後抓産品品質,就重點抓這‘百分之二’不合格的地方,因為‘壞了一鍋粥’的往往就是那一顆‘老鼠屎’,只有品質一直穩定,才能在人們心中形成正面的印象。”王奉光説。

  農業供給側改革六大任務

  調結構 優化農業生産的品種結構,樹立大農業、大食物觀念,大力發展肉蛋奶魚、果菜菌茶等,提供品種多樣的産品供給。

  提品質 著力提升農産品品質安全水準,大力推進標準化生産、品牌化行銷,培育品牌,提高消費者對農産品供給的信任度。

  促融合 推進農村一二三産業融合發展,把農業生産與農産品加工、流通和農業休閒旅遊融合起來發展,培育壯大農村新産業新業態。

  去庫存 加快消化個別農産品的積壓庫存,千方百計把過大的庫存量減下來,積極支援糧食加工企業發展生産。

  降成本 著力降低農業生産成本,通過發展適度規模經營、減少化肥農藥等的不合理使用等,實現節本增效,提高農業效益和農産品競爭力。

  補短板大力彌補制約農業發展的薄弱環節,既要補農業基本建設之短,又要補農業生態環境之短。

  補齊安全“短板”打造知名品牌

  農産品品質差、好品牌正在沒落,生産硬體差的短板也不可忽視。

  為什麼鮑芹就比普通芹菜脆?為什麼黃河大米就比普通大米香?因為水土好。但許多種植戶現在卻忽視了這一點。

  多年來農藥、化肥的浸潤已經使很多土地難以産出綠色、安全的糧食,被喂了抗生素的奶牛難以産出品質合格的牛奶,只顧産量的“蠻種”必將被時代遠遠拋在後面。“今年我們提出‘零污染’,減少水、肥、農藥用量,把農藥廢棄物可持續利用,增加配方施肥,控制農藥用量,確保糧食安全。而隨著改革逐步向縱深發展,就會切實加強農業資源的保護和高效利用,幫助農業生態得到保護和修復,還將帶動食品安全得到進一步提升。”王奉光説。

  此外,農業基礎設施差也導致了很多品質好的農産品漸漸消失了,有競爭力的品牌沒落了。

  “一家做飯,十里聞香”——黃河大米,20世紀80年代就已遠負盛名,但如今它卻淡出了全國市場,甚至在濟南普通市場都難以見到。在外來品牌不斷開疆拓土的今天,黃河大米離我們餐桌卻漸行漸遠,並不是因為喜歡吃它的人越來越少了,而是微薄的産量已無力支撐起這塊“金字招牌”。

  在黃河大米的主産地濟陽縣,當地種植水稻的農戶稱,因為産量已經很少,難以向外流通,他們的大米大多“自産自銷”,所以想吃到真正的黃河大米,只有等到收穫時直接與農戶對接,或到産地附近的糧店裏買。濟陽縣王集村的王繼功“子承父業”,種了30多年水稻,他地裏産出的米就是著名的“黃河大米”,但他説絕不會讓自己的兩個孩子再種水稻了,因為實在太苦了。高溫下人工插秧,每天16個小時的高強度勞動,讓年過五旬的王繼功筋疲力盡。

  農業基礎設施的落後、機械化水準低是目前我市農業的短板,在習慣於以米飯為主食的許多長江以南的城市,水稻種植全程機械化在十幾年前就已十分普遍,播種、育秧、趟田、插秧、收割,全部由機器完成,這不但把人們從重勞力中解放出來,還降低了種植成本,提高了農民的收入。

  在農業供給側改革當中,政府的參與和引導必不可少,除了推動農産品加工業轉型升級、加強農産品流通設施和市場建設外,政府引導將更加實惠。“我們將發揮好農村各協管員的橋梁作用,向農戶傳達市場資訊和生産技術,這樣就能更好地幫助農民,讓他們知道該生産什麼、該怎樣生産。同時,政府資金投入將更直接投到最需要的地方,讓農業基礎設施更加完善,農機水準逐步提高。”王奉光介紹。(本報記

  者 李小夢 錢堃)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