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30日 星期天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旅遊遭遇“時間”尷尬:長假太堵 彈性假遇阻

  • 發佈時間:2016-02-29 15:40:00  來源:新華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假期究竟“宅”在家裏還是外出旅遊?又到了春暖花開,休假出門旅遊一趟容易嗎?這些問題都讓人糾結。

  新華社記者日前赴京、滬、皖、瓊等地調研發現,當百姓有錢有出遊衝動後,時間卻成為攔阻百姓出遊腳步的重要因素。現實條件下,帶薪休假該如何保障?彈性休假的路線圖又該從哪開始?

  休假之難:我的時間我做不了主

  每個黃金周,出門旅遊的人一堆牢騷,宅在家裏的人等著“看熱鬧”。

  據某地圖大數據顯示,今年春節期間,遊客人數最多的景區為杭州西湖,309萬人次涌進西湖景區。“斷橋真快被擠斷了!可年假難休,明知道會暴堵,也只能硬著頭皮舉家出遊。”湖北遊客郝軒邊説邊抱怨,自己工作10年從未休過年假。

  郝軒的經歷是當前國人出遊普遍缺少時間的縮影。國家旅遊局發佈的《國民旅遊休閒狀況調查報告(2014)》顯示,目前帶薪年休假普及率低,全國只惠及大約50%的職工。這意味著有一半在崗職工難以休假。年假難休的另一面是,國人年休假時間明顯少於制度安排時間。按照在職職工工齡分析,我國每人平均帶薪年休假約為10天。而相關調查顯示,我國每人平均享受帶薪年休假天數僅為6.29天,民營企業職工甚至不足4天,超72%未完整享受過休假。

  “較之國有企業,中小民營企業、個體戶和經濟效益差的企業,帶薪休假落實情況更差。”湖北省勞動保障監察局局長趙芝斌告訴記者。

  記者走訪發現,別説帶薪休假,對於一些民營企業的職工而言,法定的雙休日、節假日都難以保證。安徽省合肥市一房地産公司職工倪明歐吐苦水稱:“公司規定,工作前3年禁止休假,並且週末只給休一天,也沒加班工資。只有春節,是我全年唯一能休的完整假期。”

  帶薪休假遭遇“不能休”之痛,公共假日的集中休假則加劇了供給矛盾。湖北省旅遊局政法處調研員陳同月説:“據測算,清明節等小長假,遊客量比雙休日高3至4倍,春節、國慶長假,遊客量是小長假的5倍以上。”

  假日裏,景區人滿為患、旅遊價格飛漲……令人“不敢休”。“中國式集中出遊,不僅使遊客體驗大打折扣,也迫使旅遊資源在短期內承擔巨大壓力,造成不可逆轉的破壞。”北京市民周憶已連續兩年在長假期間選擇“家裏蹲”。

  備受期待的彈性休假,在一些基層工作人員看來“真難休”。中部一省份旅遊局去年向該省政府報送了《關於優化休假安排激發旅遊消費需求的指導意見》,倡導落實帶薪休假,鼓勵錯峰休假、彈性作息等,然而遲遲未獲通過,據説“上面”可能擔心影響經濟發展。

  時間之痛:為何不能“説走就走”?

  “年假難休,長假太堵,彈性休假遲遲沒有實質進展。看起來假日不少,卻不能‘説走就走’。”工作3年從未休過年假的安徽合肥一國企職工顧靜無奈地説。

  專家認為,“時間之痛”反映出,社會還沒有把旅遊休閒看成公民的基本權利。

  國家旅遊局相關負責人説,當前關於帶薪休假的約束和激勵機制不明確,違規成本低且處罰執行難。因此,不少企業缺乏落實帶薪休假制度的自覺性,規模越小的企業越是如此。

  即使被督查發現了,真正按要求限期改正、支付賠償金的很少。相關調查報告顯示,受訪者中77%的未享受帶薪年休假人員未得到應有補償,其中66%的未休假者沒有享受到任何補償。

  同時,職工自身更看重加班工資兌現、社保參保等權益,不敢或不想主動提出帶薪休假。“專項檢查之外,勞動監察局就較少收到專門的帶薪休假投訴。”趙芝斌説。

  為緩解“時間難題”,2015年8月國辦關於進一步促進旅遊投資和消費的若干意見鼓勵彈性作息。隨之江西、湖南等地出臺週五下午加週末的“2.5天小長假”措施。

  然而,新浪網此前一項調查顯示,高達60.7%的網友對這一彈性休假的落實並不樂觀,認為實現“兩天半小長假”的難度很大。

  在走訪中,遊客、導遊普遍反映,實施彈性休假缺少環境基礎。一方面週五下午的4個小時從哪挪。如果從工作日中挪取,週一至週四要每天工作9個小時,可操作性差。如果從帶薪年假中挪取,相當於將長假打散,也不妥當。

  能不能恢復“五一”黃金周來解公眾的“長假饑渴症”?中國未來研究會旅遊分會副會長劉思敏認為,在帶薪休假難以短期內實現的背景下,當務之急便是恢復“五一”黃金周,還可以在8月上旬增加3個法定假日,通過前挪後借,增設一個避暑黃金周。但也有專家對此提出異議,世界旅遊城市聯合會專家委員會主任魏小安認為,黃金周設立帶來集中排浪式消費,存在安全隱患等諸多弊端。他建議,甚至應該取消“十一”黃金周,增加小長假,以促進旅遊波峰波谷間大致平衡。

  多省旅遊局負責人坦言,取消“十一”或者重設“五一”假日,不僅僅是旅遊行業的事情,更牽動全國經濟發展的大局。業界的存廢之爭恰恰折射出假期安排的現實困境。

  供給之變:落實帶薪休假 探索“彈性工作制”

  中國社科院研究員戴學鋒指出,當前國內三分之一的旅遊需求沒有被釋放,加大並優化時間供給,將進一步促進旅遊業發展。

  中青旅控股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康國明表示,是否增加假期,需要根據我國社會、經濟發展水準以及民眾需求綜合考慮,既要縱向考慮我國法定節假日逐步增多的情況,也要橫向比較與我國處於相同發展水準國家的情況,更需要平衡好經濟發展同公民休閒娛樂需求的關係。

  專家認為,我國法定節假日為11天,與世界平均水準接近。“時間之痛”的根源在於,時間管理的制度性安排太強,不利於個性化發展,需要加快實行時間供給側改革:一是重視並保護公民的“時間權利”,不打折扣保障帶薪休假、雙休等法定假日權利;二是更加靈活,給予地方放假權力;三是還給個人假日安排權利。

  多地旅遊、勞動監察部門相關負責人普遍認為,需要制定更嚴格的約束制度。安徽省旅遊局監管處處長楊龍建議,可建立帶薪休假落實情況的定期公示與披露制度,要求單位對落實不力情況進行説明,倒逼一些單位落實帶薪休假制度。

  僅僅保障帶薪休假制度還不夠,中國社科院財經戰略研究院魏翔副教授認為,可借鑒美國和歐洲經驗,增加地方政府安排假日的自主權和靈活性。

  業內人士認為,由國家負責規定全體公民假日,除春節、國慶長假使用的天數外,全國法定假期的余量可由地方自主安排,緩解集中出遊之痛。同時,給予地方增設1至2天地方假期的自由裁量權,用於設立地方新節日,或者與原有節日結合形成組合效應。目前,已有10個省份提出了增設地方節假日意見,主要基於民族民俗、紀念日和適宜旅遊出行等三方面考慮。

  那麼,2.5天假等彈性休假的時間從哪來?

  魏翔認為,必須先試點“彈性工作制”。“美國等早已實行,如時間銀行、在家辦公、工作分享制等彈性工作方式。這樣在確保工作效率的同時,給予個人安排時間的權利,才能真正形成差異化的彈性休假。”

  專家認為,在確保工作時長不變的情況下,發揮地方與個人的自主決定與安排假期的差異性,既能將更多旅遊消費的需求轉化成現實,又有助於推動中國步入休閒經濟時代。(新華社記者張紫赟、羅鑫、王敏、趙丹丹 參與采寫記者:周慧敏、王蔚、潘強、魯暢、龐明廣)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