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6日 星期三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國際並購+自主創新”打造“中國芯”——清華紫光如何躍升為世界第三大移動晶片設計廠商

  • 發佈時間:2016-02-27 08:14:26  來源:新華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新華社北京2月27日電(記者郭宇靖、陽娜)晶片産業是高科技領域的基礎性産業,從手機、電腦、汽車乃至鑰匙、門禁,每個人日常生活中都不知不覺圍繞著成百上千個晶片……近年來國際巨頭對該行業的壟斷有加劇之勢,作為追趕者,清華紫光集團通過多次國際級並購實現了彎道超車,引領我國晶片産業上演從小到大、由弱到強的蛻變。

  從“山寨機”到高端晶片——國際並購打開自主創新新局面

  連續收購納斯達克上市的展訊和銳迪科公司、並購惠普旗下華三通信、英特爾主動入股……紫光集團用一個又一個大手筆資本動作,掀起了積體電路乃至科技領域的一波波巨浪。2013至2015年間,紫光集團連續完成三次國際並購和一次外資入股,一舉躍升為世界第三大手機晶片設計企業。

  2月24日傍晚,在北京學院路旁的致真大廈內,展訊的工程師還在討論最新發佈的一款晶片的技術細節。就在兩日前,展訊宣佈發佈了首款16奈米八核64位LTE移動處理器晶片,意味著進軍全球高端晶片市場。

  “這款晶片以中端的價格,邁進了高端的市場,在CPU處理能力、視頻編解碼等性能指標上達到了業界一流水準。目前已經在和三星共同測試晶片的應用。”展訊通信市場部高級總監張晨光説。

  在紫光收購前,這樣的突破對身為美國納斯達克上市公司的展訊來説是難以做到的。張晨光説,以前展訊的一部分産品份額還是深圳地區為主的“山寨機”晶片,這些年通過技術創新,逐漸在中端晶片市場站穩腳跟,技術優勢讓産品獲得大量市場份額,直接向三星等品牌供貨,“中華酷聯”品牌也全部採用展訊的晶片。

  由於紫光對展訊的收購,讓後者突破了美國資本市場的限制,不必受股東對利益的嚴苛要求,在合作夥伴、客戶資源、研發投入等方面得到了有力支援,將競爭關係變為協同效應,不僅研發創新屢獲國家科技進步獎,還在全球多地設立了研發中心。

  “紫光並購後累計對展訊的研發投入達到30億元,兩家公司研發人員達到四千多人。”紫光集團董事長趙偉國説。

  “換道超車”實現産業從無到強

  歷史發展經驗看,我國要構建創新型國家,必須要在新一輪工業革命中搶佔制高點。面對這場卡位賽,搶佔先機至關重要。如果僅通過本土技術積累升級産業,意味著極大的時間成本,可能會錯失機遇。紫光經驗表明,“國際並購+自主創新”是一條可行的快速發展新産業之路。

  在趙偉國看來,積體電路在現代工業大廈中相當於鋼筋骨架。沒有本土晶片産業,獨立自主的現代工業和資訊産業無從談起。

  “2013年以前,儘管智慧手機的發展勢如破竹,但我國通用移動智慧晶片領域的設計研發力量基本是空白,”趙偉國説,晶片産業每個細分領域都被幾家國際公司壟斷,如果從頭搞基礎技術研發孵化,不僅時間漫長,而且很容易在創新初期被巨頭擠垮。因此,紫光選擇用國際並購加速自主創新的路徑,使我國實現了從零到世界前三的飛躍。

  經過近年紫光集團的並購整合,2015年,紫光集團旗下的晶片設計企業展訊和銳迪科當年在全球賣出了6.5億套晶片,年增長率達到20%,全球市場佔有率達到27%,在移動晶片設計領域穩居世界第三。

  實現科技創新的供給側改革

  紫光通過並購整合,促進上下游企業合作,不斷改善供給側資源配置,提供更優秀的産品和産業能力,率先實現了科技創新的供給側改革。

  “我們收購的對象,無一不是技術上很牛的企業。”趙偉國説,有些中國公司在國際並購中看中對方的品牌和市場渠道,但是紫光堅定走科技創新的道路。

  “例如展訊營收中一半的成本都來自研發,包括團隊薪酬、購買智慧財産權和軟體系統等等,企業並不需要過多市場和公關費用,産品好就能贏得市場。”他説。

  2009年至今,紫光集團的總資産從13億元增長到1100億元,營業收入從13億元增長到520億元。紫光正在以網際網路的速度,實現技術領域的突破和增長。這種創新加速了企業自身的增長,帶動了行業突破,也填補了國家科技領域的空白。

  目前集團旗下的員工總數達到3.2萬人,擁有專利1萬多項。通過體制創新,紫光近年來完成並購的下屬企業幾乎全部實現了團隊和員工持股。這也是紫光並購後,企業能夠實現持續創新的重要原因。

  趙偉國透露,下一步紫光會大力發展存儲産業,目前三星、海力士、英特爾等數家公司壟斷了全球存儲市場超過90%的份額,紫光將在國際壟斷領域撕開一條“口子”,填補我國積體電路産業中重要領域的空白。“如果這是一場馬拉松,我們剛剛跑了5公里,紫光要成為一家世界級的科技巨頭,實現中國科技的強國夢。”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