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7月05日 星期五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十二五”,農民有了哪些獲得感

  • 發佈時間:2016-02-27 07:49:00  來源:光明日報  作者:李慧  責任編輯:羅伯特

  説到今年的收成,內蒙古扎蘭屯市中和鎮光榮村七組農民候志文開心地笑了:“2013年,我們家開始土地流轉,現在承包了400畝地,今年水稻連本帶利一共賣了40多萬元,純利潤也有20萬元。”

  和候志文一樣,“十二五”時期,億萬農民有了更多獲得感——我國農民收入持續較快增長,高於城鎮居民收入增速;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明顯改善,農民生活更有保障;美麗鄉村建設讓村容村貌煥然一新,農村社會呈現出和諧穩定的新氣象。

  “兩個高於”

  農民錢袋子更鼓

  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老鄉要小康,關鍵看“錢袋子”鼓起來沒有。

  “十二五”時期,黨中央始終把千方百計促進農民持續增收作為農業農村工作的中心任務,推動農民收入持續較快增長。2015年,我國農民每人平均收入突破萬元,增幅連續6年高於GDP和城鎮居民收入增幅,比2010年增加5000多元。

  “‘兩個高於’是‘十二五’農民增收的突出亮點,農民收入的增幅不僅高於GDP增長,高於城鎮居民的收入增長,而且連續十一年保持較快增長。”農業部部長韓長賦指出,“十二五”期間,我國農民每人平均收入年均增長9.5%,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由2009年的3.33:1下降到2015年的2.73:1。

  中國社會科學院城市發展與環境研究所所長潘家華分析指出,城鄉差距縮小成為“十二五”城鎮化過程中的重要特徵,城鄉居民收入差距降幅明顯,農村居民的恩格爾系數從2010年的41.1%下降到2013年的37.7%,農民生活品質不斷提升。

  隨著農民收入增長,農民的文教娛樂、交通通信、醫療保健等消費支出不斷增長,農民住房、生活條件大為改善,消費層次明顯升級,億萬農民分享到經濟社會發展的更多成果。

  美麗鄉村

  農村面貌煥然一新

  走進浙江紹興市柯橋區新未莊,道路乾淨整潔,兩旁綠樹成蔭,一排排浙派新民居整齊矗立。民居外墻上,繪著魯迅的《故鄉》《鴨的喜劇》等小説插畫,文化味兒十足。在村文化禮堂,用當地方言表演的小品、詩歌朗誦等節目輪番上演,時時博得村民陣陣掌聲。

  新未莊的新貌是我國美麗鄉村建設的縮影。“十二五”以來,各地按照“生産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總體要求,加強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村容村貌發生了可喜的變化。

  據統計,“十二五”時期,我國累計解決了2.98億農村居民飲水安全問題,累計改造農村危房近1300萬戶,定居遊牧民38.8萬戶,絕大多數農牧戶住上了結構牢靠的安全房。國家累計投入157億元、改造農墾職工危房160萬戶,投資170億元、改造林業棚戶區110萬戶,並同步改善了供熱、排水、排污、小區道路等配套設施。

  在美麗鄉村的引領下,休閒農業與鄉村旅遊蓬勃發展,2014年,全國休閒農業營業收入比2010年增長近1.5倍,各類休閒農業經營主體超過180萬家,年接待人數達10億人次,帶動3000萬農民就業增收。

  社會保障

  讓農民共用發展成果

  目前,我國仍有6億多人口常年居住在農村,有2.7億農民工。即使到2030年達到人口峰值的時候,我國城鎮化率達到70%,按屆時總人口15億人計算,仍有4.5億人生活在農村。因此,把廣大農村建設成農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園,是農業農村發展的重要任務。

  新農村建設不光要村莊環境美,還要讓基本公共服務惠及農村,讓農民共用改革發展成果。“十二五”時期,我國加快推進農村教育、醫療、養老等制度建設,農村社會事業和社會保險制度基本建立,為農民織就日益完善的社會保障制度網。

  “這可以説是從無到有、從少到多、史無前例的變化。從‘十一五’徹底免除農業稅,到對農業生産實行補貼,再到給農民建立社保,用老鄉的話説,從種地不交皇糧國稅到種地補貼、給農民搞社保,這是破天荒的,農民對此是很高興的。”韓長賦説。

  “十二五”時期,我國實施了貧困地區義務教育薄弱學校改造等工程。從2011年秋季學期起,實施農村義務教育學生營養改善計劃,每年惠及3200多萬學生,自2012年起實施國家農村貧困地區定向招生等專項計劃,2015年共招收7.5萬名學生。為改善農民醫療衛生條件,“十二五”時期,我國新農合、新農保實現全覆蓋,補助標準不斷提高,國家還建立了大病救助制度,提高了農民群眾的民生保障水準。

  (本報記者 李慧)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