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2月26日 星期四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宏觀政策要穩”關鍵或在貨幣供應

  • 發佈時間:2016-02-26 11:29:31  來源:中華工商時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中共中央政治局2月22日召開會議,會議強調,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實行宏觀政策要穩、産業政策要準、微觀政策要活、改革政策要實、社會政策要托底的總體思路。

  會議再次把“宏觀政策要穩”作為經濟發展總體思路的首要目標,可見,“穩”在當前宏觀經濟政策中的地位有多重要,做好“穩”的文章,對經濟增長、經濟穩定、經濟可持續發展的作用有多麼巨大。

  事實也是,縱觀改革開放30多年來、特別是近年來經濟政策的制定和實施情況,一條十分重要的經驗就是哪個時期的政策穩定性好,經濟發展的狀態就好,經濟運作的波動就少,經濟的穩定性就強。反之,則極容易出現大起大落的現象。所謂一放就亂、一抓就死,講的也是這個道理。其中,貨幣政策穩不穩,則是決定宏觀經濟政策是否穩定最重要的方面,也是影響最大的方面。

  而從金融危機爆發以來的情況看,在貨幣政策的制定和控制方面,穩定性是不夠強的,由此引發的矛盾和問題也是比較多的。尤其在貨幣發行、資金供應方面,不僅出現了失控現象,而且出現了調控失靈問題。這一點,在實體經濟身上表現得尤為突出。一方面,發行的貨幣越來越多,廣義貨幣(M2)增長速度越來越快,短短的幾年時間,就翻了接近兩番;另一方面,實體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卻越來越突出。過去的融資難單一矛盾,也演化成融資難和融資貴的雙重矛盾,且融資貴已經演進成比融資難還要複雜的問題。

  在去年股災沒有發生前,外界還一直以為央行釋放的貨幣,尤其是信貸資金,都進入到了政府融資平臺、開發企業以及少數國有企業口袋,從而造成貨幣投放得越多,實體企業的資金矛盾越突出。但是,股災後農行和中信銀行票據違規貼現案曝光,才知道相當一部分銀行資金流向了股市。而最新的數據則顯示,通過票據貼現轉出去的資金,總額可能超過了8萬億元。這麼多資金體外迴圈,實體經濟怎麼可能不陷入融資難、融資貴的困境,而股市、地下金融市場又怎麼可能不出現失控現象。

  人民銀行發佈的金融數據顯示,今年1月份,新增人民幣貸款達到了2.51萬億元。而分析則認為,2月份新增信貸仍可能維持高位。雖然不能因此而認為貨幣供應進入“放水期”,但是,如此迅猛的貨幣供應,仍然可以認為,貨幣政策陷入了寬鬆狀態。如果後面逐漸收緊,也很難改變貨幣供應不穩的局面。而這麼多資金投放出去,又流向了哪,顯然又是一個值得追問的問題。

  雖然説“宏觀政策要穩”的要求,並不單指貨幣政策、貨幣供應,財政、物價、土地等方面的政策,在宏觀層面也都需要突出“穩”字。但是,就眼前經濟社會發展的現狀來看,最需要“穩”的,還是貨幣政策和貨幣供應。因為,過度的貨幣投放,已經給經濟社會發展留下了風險隱患。別看現在表現出通貨緊縮,一旦經濟步入正常軌道,通貨膨脹將成為最難應對的問題之一。畢竟,大規模的貨幣投放,需要有消化的地方。更重要的,相當一部分貨幣是在體外迴圈的,其危害性更大。

  這也進一步告訴我們,儘管經濟面臨著下行壓力,需要在政策上給予更多的支援和支撐,特別是貨幣政策,不能過緊。但是,要想減少政策寬鬆對未來發展的影響,還是應當更加注重貨幣的流向,注重對貨幣的去向予以有效監管。不然,政策就很難“穩”下來,貨幣也會繼續“放水”。

  股災之後引發的金融監管改革的討論,或許是貨幣政策和供應能否企“穩”的最核心問題。因為,從這兩年來貨幣資金的供應和走向來看,資金沒有按照政策所確定的方向運作,相當一部分資金成了體外迴圈資金或者違規運作,應該是貨幣政策作用和效率打折的主要原因。也正是因為如此,中央要反覆強調“宏觀政策要穩”“微觀政策要活”。所以,在接下來的時間裏,除了強調推行穩健的貨幣政策之外,是否也要強調確保貨幣政策不走調、不走形,並進一步強化監管部門的責任。不然,貨幣政策和供應是很難保持“穩定”狀態的。貨幣政策不“穩”,經濟就難以“穩”。貨幣,是與金融危機最密切的東西。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