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9日 星期六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小行星為何失蹤?

  • 發佈時間:2016-02-26 01:30:57  來源:科技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第二看臺

  經過長時間的觀測,天文學家發現,大多數小行星都會按照固定軌道運作,但也有一些特別“調皮”的小行星會出現失蹤現象,然而關於小行星失蹤的原因一直是個謎。據報道,在破解這個謎團方面,近日天文學家取得了一些新的進展。

  天文學家格蘭維克和他領銜的一個天文學家小組使用了美國亞利桑那州“卡特裏娜”巡天項目在8年時間裏所拍攝的超過10萬張圖像,其中包含了將近9000顆近地小行星的數據資訊。在分析過程中,研究人員很快便注意到了理論預期下近地小行星的數量和巡天項目中實際被觀測到的近地小行星數量之間的差異。

  經過進一步研究,格蘭維克提出了一個設想,那就是近地小行星並非如往常被認為的那樣是一頭扎進太陽而被摧毀的,而是在遠未抵達太陽之前便已經分崩離析。而當他們將根據這一新理論計算得到的預測數據與實際觀測數據相對比時,發現兩者出現了很好的吻合。

  在格蘭維克提出這個設想之前,天文學家曾一直試圖破解小行星的失蹤之謎,並對此提出了很多理論。

  一種理論認為,消失的小行星是被太陽引潮力撕碎了。紫金山天文臺研究員季江徽解釋説:“太陽是太陽系的中心天體,體積和品質是眾多天體中最大的,所乙太陽就類似一個巨大的漩渦中心,當小行星偏離軌道時,太陽的引力就會抓住這些離家出走的小行星,巨大的引力會使小行星撞到太陽上,這時小行星就會被太陽引潮力撕得體無完膚。”

  另一種理論認為,由於太陽附近空間的超高溫度,使得一些小行星被直接氣化消失。對此季江徽説,小行星是結構比較複雜的天體,雖然它們沒有太陽系其他大行星複雜的內外核結構,但是組成結構也多種多樣,比如有些小行星內部非常鬆散,具有由引力組合形成的巨大的碎石堆結構,像是地上層層堆積的輪胎,有很多空隙和空洞,鬆散易解,這樣的小行星容易被太陽的高溫粉粹,成為碎片或塵埃,氣化消失在宇宙中。“這是掠日小行星最常出現的狀況,而近地小行星的情況還要更複雜。”

  還有一種理論認為,在這些小行星的內部存在容易在較低溫度下發生昇華的物質,當小行星接近太陽時,其內部的這些物質發生昇華,産生的強大內部壓強使小行星被整個炸碎。

  此外,原中國國家天文臺研究員李競還提出了 “丟失小行星”的觀點,“丟失小行星”是在天文觀測中已經被發現且命名的,但經過一段時間後卻在原定軌道消失的小行星。李競解釋説,這種小行星受到了其他大型天體的干擾出現軌道改變現象,或者改變軌道後又與其他小行星發生碰撞,例如一分為三,那麼這時被分解的小行星就與之前有著截然不同的形態,自然就“消失”了。例如20世紀紫金山天文臺的天文學家就曾經用望遠鏡發現了一顆小行星,然而第二年按照計算正確的軌道尋找卻沒有發現它,這顆小行星就是一顆“丟失小行星”,雖然它還存在於宇宙空間中,但卻已經改模換樣了。

  天文學家指出,小行星消失後的形態會發生巨大的改變,或者由固態變為氣態,或者粉身碎骨成了宇宙空間中的眾多塵埃,或者成為了其他天體的一部分……

  格蘭維克表示,研究還發現,那些看上去顏色較暗的小行星更容易解體,因此那些在距離太陽很近的位置上還能倖存下來的小行星看上去都是由較為明亮的物質組成的。

  目前,科學家們還在利用先進空間探測技術和分析基礎堅持不懈地尋找小行星失蹤的線索,相信這個謎題終有一天會被解開。

  ■名詞解釋

  小行星和近地小行星

  小行星是太陽系內類似行星環繞太陽運動,但體積和品質比行星小得多的天體。而當一顆小行星的軌道近日點距離小于1.3倍日地距離時就可以被歸入近地小行星。絕大多數的近地小行星都來源於位於火星與木星之間的小行星帶。由於小行星表面吸收太陽熱量並向外輻射,這種輕微輻射産生的微弱推動力長期下來會影響到小行星的軌道。加上周邊木星乃至土星的強大引力施加的攝動影響,有一部分小行星離開了原先的軌道並進入接近地球的運作軌道,從而成為一顆近地小行星。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