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01日 星期六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引灤水源地成“養魚池”水質嚴重惡化

  • 發佈時間:2015-10-26 00:31:06  來源:經濟參考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1983年建成通水的引灤工程,是緩解華北地區水資源供需矛盾的“生命線”,通水30多年以來,保證了津唐兩地的經濟社會發展需要。但記者近日沿著“引灤之路”走訪調查發現,潘家口、大黑汀兩庫區(下簡稱“潘大水庫”)的網箱養魚呈失控狀態,庫區水質已嚴重惡化,下游千萬人飲水安全受到威脅,城市水源地保護工作已迫在眉睫,亟須突破治理瓶頸,進行協同治污。

  水源地竟成“養魚池”

  下游已“不堪重負”

  記者近日在位於河北省境內的引灤水源地——潘家口水庫看到,水面上密布著大小不一的養魚網箱,在庫區內綿延十幾公里甚為“壯觀”,一千多米的航道被擠佔得只剩下幾十米。記者乘坐的船在航道經過時,突然被固定網箱的繩索絆住,十分驚險。

  沿著“引灤之路”記者來到潘家口水庫下游的大黑汀水庫,水邊漂著生活垃圾和一些死魚,不時飄來的陣陣惡臭令人作嘔。庫區水面同樣密密麻麻漂著養魚網箱,有的地方甚至將庫區的水面完全佔滿。

  據水利部海委引灤工程局統計,2014年,潘大水庫各類網箱約有5.2萬個,其中的大黑汀水庫面積只有30平方公里,卻有1.6萬個網箱,網箱圍格的凈面積已經佔到了水面總面積的11%。

  水利部海河水利委員會引灤工程管理局水文水質監測中心副主任王少明介紹,潘大水庫庫區內養的幾乎都是草魚和鯉魚等投餌性魚類,年投放餌料達100多萬噸。“1平方米網箱就有120公斤魚,1公斤魚要消耗2.5公斤飼料,而投餌後魚只能吃30%,剩下的都沉入庫底。由於長期投餌和飼養,水庫底已經積累了一米多深的殘余餌料和魚糞便。”

  河北省遷西縣興城鎮大黑汀村趙成彪告訴記者,他幹水庫聯防員有十七八年的時間了,以前水面能見度能達到7米,現在能見度也就六七十公分,主要是這幾年網箱養魚的太多了。“水底下的魚糞和餌料有一米多深,去年三四月份,上游往天津輸水,臭味全都散了出來,周圍村子的住戶窗戶都不敢開。”

  在位於下游的天津薊縣于橋水庫記者了解到,引灤水上游的污染導致下游投入巨大財力物力治污,但卻是治標不治本,隨著來水水質日益惡化,于橋水庫供水安全瀕臨崩潰。

  天津市水務局引灤工管處處長宋志謙説,從2000年啟動的24億元亞行引灤水源保護工程,到現在的水污染環境保護工程、庫區封閉工程、薊縣新城建設,天津市投入的財力物力約300億元。“投入這麼大,就是為了保護好這盆水,但所有的這些都是治標,上游水質我們沒法控制。”

  天津市水務局副局長劉廣洲説,今年以來,天津水源地已經“亮了紅燈”:1月份硅藻爆發,3月份綠藻爆發,4月底明渠出現絲狀藻導致的土溴素超標,到了6月份,藍藻又開始爆發。受訪的于橋水庫領導幹部紛紛表示,“如果上游明年還得不到有效治理,可能會出現更大的問題,現在真的已經到了生死存亡的臨界點了。”

  亂象叢生監管失控

  庫區水質不斷惡化

  記者調查發現,潘大水庫主要污染來自庫內網箱養魚、庫區周邊污染以及上游排放污染等三個方面,而監管的失控使水源污染“雪上加霜”,愈演愈烈。

  王少明認為,庫區內大規模網箱養魚,餌料糞便成污染“元兇”。殘余餌料和糞便在微生物的作用下,産生大量的甲烷、硫化氫、氨氣等氣體,這是造成潘大水庫總磷、總氮超標的主要原因。其次,庫區周邊有旅遊設施70多處、旅遊船隻150多艘、選礦企業20多家、6個入河排污口和大量生活垃圾。再次,上游污水處理廠處理能力不足,導致承德市每天約有20%的生活污水通過管道直接進入灤河,而且污水處理廠對污水中的總磷並不做處理。此外,化肥隨著暴雨徑流年入庫量達9萬噸,農藥0.5萬噸。

  據海河流域水環境監測中心監測,2000年以來潘家口水庫總氮、總磷、高錳酸鹽指數等指標呈上升趨勢。目前潘家口水庫水體品質已超過地表水Ⅳ類標準,大黑汀水庫水體品質已超Ⅴ類標準,水體常年呈黑褐色,並伴有腥臭味。“不用説飲用水,甚至連景觀用水標準都談不上。”王少明説。

  在潘家口水庫內經營農家院的郝大姐對記者説:“引灤工程建完我們移民回遷,就是直接喝水庫的水,特別甘甜,現在污染成這樣,守著水庫大家都不敢喝了,真希望能把潘家口水庫污染治理好,解決我們的吃水難。”

  多年來,國家和地方有關部門儘管不斷加強引灤水資源保護工作,但引灤沿線的水污染問題並沒有從根本上得到解決,水質反而不斷惡化,治理工作也陷入僵局。

  據了解,引灤工程是跨水系、跨行政區域的大型調水工程。按照相關規定,引灤分水閘以下引灤入津輸水工程由天津市管理、引灤入唐工程由河北省管理,分水閘以上(含分水閘)潘大水庫由水利部海委負責統一調度和管理。

  “海委只管理潘大水庫工程調度運作和大壩安全,對水面開發利用和水體污染沒有監督管理權,庫區內網箱養魚歸當地畜牧水産部門管,水庫周邊採選礦企業歸地方其他部門管理,天津市成立的隧洞管理處和黎河管理處,僅負責河北境內引灤入津輸水工程的運作管理,無法管理輸水沿線兩岸入河污染物。引灤工程管理體制不順、職責不到位,致使潘大水庫周邊建有眾多選礦廠、尾礦庫,庫區網箱養魚無序發展,很難有效保護引灤水資源。”水利部海委引灤工程局副局長郭永説。

  亟須打破“一畝三分地”

  進行綜合治理

  郭永表示,引灤工程當年投資巨大,政治意義和社會意義都非常明顯,目前京津冀地區仍然是嚴重缺水,地下水超採嚴重,灤河水源仍然是華北地區不可或缺的,“不能眼看著水庫水質一天天變壞下去”。

  在採訪中,多位相關部門負責人和業內人士對保護和管理引灤水源地提出三點建議:

  第一,劃定潘大水庫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全面取締庫區內網箱養魚。津冀兩省市人民政府加強溝通,協商劃定潘大水庫飲用水水源保護區,若溝通協商不成,按照《水污染防治法》規定,由國家環境保護主管部門會同同級水行政、國土資源、衛生、建設等部門提出潘大水庫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劃分方案,徵求國務院有關部門的意見後,報國務院批准。

  業內人士認為,全面取締網箱養魚是貫徹國務院《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確保引灤水質合格的根本途徑。“崗南水庫在取締網箱養魚前,水體最差到5類水,現在已經恢復到了2類水的水準。如果再不治理,潘大水庫很可能會成為第二個官廳水庫,官廳水庫經過20年的治理還只是四類水,由於潘家口水庫更深,恢復的時間可能會更長”。

  王少明建議,希望按照千島湖的模式,徹底取締網箱養魚,然後向水庫中散養魚苗,發放捕撈證,允許漁民捕撈,既保證生態環境又能滿足漁民生活。

  第二,理順引灤沿線保護管理體制,建立國家層面機構組織協同治污。多位受訪者指出,宜將引灤水源保護納入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規劃,加大對飲用水源保護的投入力度,儘快成立國家層面的引灤水資源保護領導機構,比如恢復引灤水資源保護領導小組或新成立相應的引灤水資源保護機構等,協調引灤水資源保護各項工作。

  同時,加大引灤水資源保護機制和制度建設,編制引灤水資源保護辦法、編制引灤水資源保護生態補償實施方案及考核辦法、制定“引灤水資源保護生態補償資金管理辦法”等,為引灤水資源的保護提供制度保障。

  第三,實施水源地保護綜合整治工程,護好水源,致富百姓。記者採訪了解到,《天津市引灤水源保護工作方案》已由天津市人民政府審查通過。目前于橋綜合治理項目正在實施。主要內容包括:一是實施庫區移民搬遷,二是調整于橋水庫保護區種植結構,發展綠色農業、休閒農業和生態農業;三是實行保護區內生態養殖,完成57萬平方米養殖面積生態床技術改造,實現“無污染、零排放”;四是全封閉引灤入津境內輸水工程,建設于橋水庫前置庫;五是加大監督執法力度,完善水政、公安、工程管理人員“三位一體”巡查巡控機制。

  “如何管好水庫流域,最根本的是要調整産業結構、致富當地百姓,實現水質和庫區百姓生活水準的明顯提升。”天津市薊縣庫區辦主任李福奎説,農業種植結構調整方面,薊縣提出發展核桃4.5萬畝、金銀花、藍莓、蔬菜等,目前已經完成94%,很快將全部調整完畢。

  據相關部門統計,採取綜合整治措施後,預計可以削減總氮813噸、總磷85噸;發展高附加值産品,預計3年以後到了豐産期,當地農民年收入可以提高7600多元。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