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激勵:鑄牢邁向研發強國堅實基礎
- 發佈時間:2016-02-25 01:30:45 來源:科技日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本報記者 華 淩
“近期,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發佈的《美國科學與工程指標》報告認為‘中國穩居世界第二研發大國地位’,對此我並不感到很震驚。因為早在10年前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就發佈研究報告稱,中國超過日本,成為世界第二研發支出大國。”2月19日,中國科學技術發展戰略研究院副院長武夷山在接受科技日報記者專訪時率先説道。
“然而,仔細剖析報告中有些數據背後的東西,也許才能完全反映出中國與科技發達國家實際存在的差距,如果説在硬條件上差1公里的話,那麼軟環境方面的距離恐怕有5公里。”武夷山話鋒一轉。
如何縮短差距,提升我國的研發能力,為創新驅動發展服務呢?武夷山説:“要成為一個不折不扣的研發大國,我認為首先體現在重視人才,包括培養人、吸引人和留住人三方面,其次是不斷優化研發經費的分配,還有就是培育有利於人類生態文明發展的價值觀,這樣才能使我國從研發大國邁向研發強國。”
吸引和留住科技人才
報告顯示,中國理工科人才培養數量第一。2000年以後美國近一半科學與工程博士學位授予了臨時簽證持有者,中國是這些博士學位獲得者的主要來源國之一。這是否説明,美國吸引科技人才的能力較強,而這些人才具有發展潛力呢?
對此,武夷山認為,理工科學位數量上的第一不等於理工科畢業生品質上的第一。據了解,各國去美國留學獲得博士學位後選擇留下的工作者佔總人數的比例不一樣,比例最高的是印度和中國,最低是南韓和日本。另外,中國海外學子留美工作後,做技術的相對較多,而印度學子做老闆或成為企業高管的相對較多。
他説,因此我國十分需要增強民族凝聚力,以便有更多優秀人才以在國內工作為榮。其次,在培養理工科學生時,也要更加注重提高其人文和社會科學基本素養。從某種角度而言,科技是一種強有力的工具,不僅要知道怎麼使用它,還要知道運用科技的方向是否正確,而方向感的確立是要靠人文社科素養的。再有,工科教育須強化行之有效的實習經歷,提高學生學以致用的能力。不然,培養出再多大學生也適應不了産業界的崗位需求。此外,需要改善軟環境,使更多海外學子願意帶著家眷回國安心創業,免除其後顧之憂。
研發投入須穩定增長
報告數據顯示,中國研發支出增長迅速,研發強度十年翻一番。對此,武夷山指出,我國研發經費的投入未來仍必須穩定增長,但更要重視使用效率。科研人員在收入上依賴於課題經費的局面不應長期維持下去,其“體面”的收入應主要靠基本工資來保障。
他説,不能光靠中央政府資助基礎研究,還要促使地方政府加大投入,並鼓勵有實力的企業也加入其中。
此外,武夷山特別談到,價值觀的培養尤為重要,要真正落實黨的十八大報告中提出的24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如富強、民主、平等、愛國等。在大學教育中建立起跨學科教育體系,逐漸讓科學技術類和人文社科類學科交叉融合。創新型城市的建設與文化事業建設一定要結合起來,因為創新型城市想吸引的創新型人才總是最注重精神上的自由空間,注重文化生活和精神陶冶。
找準方向提升創新力
“我非常支援已故的科學學專家趙紅州先生提出的‘大科學小搞、小科學大搞’的主張。”武夷山強調。
他説,我國國力逐漸增強,有可能布署比過去更多的大科學項目,另一方面,支援更多的小科學項目,可讓更多的研究人員有探索、嘗試的機會,你説不準哪些了不起的創意會從哪項研究中冒出來。要讓更多有創新想法的人,尤其是剛獲得博士學位的人有較多機會申請到經費搞科研,這有利於從整體上提升我國的科研創新能力。
最後,他語重心長地説:“無論中國怎樣與其他國家比較或競爭,我們都需要時常跳出來,審視、把握一下未來的方向。對於我國,今後與其説越追美國越有難度,不如説我們可能不再應該把追趕美國放在第一位,因為一味效倣其發展軌跡將是不可持續的。中國需運用東方的智慧,汲取傳統文化的精華,思索今後如何探尋符合生態文明的獨特發展之路,可以説,那將迎來研發強國的新的機遇和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