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7日 星期四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玉米稍稍往後退 雜糧雜豆往前走——看農墾“鐮刀彎”地區如何壓減玉米調結構

  • 發佈時間:2016-02-23 15:30:00  來源:中國農業資訊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編者按:2016年,國家要在“鐮刀彎”地區(東北、華北、西北玉米種植區成一條弧線)調減1000萬畝玉米。如東北地區,將因地制宜地發展雜糧雜豆等經濟作物、草食畜牧業、草業等,恢復糧豆輪作,鼓勵發展糧改飼等。適度壓減玉米種植面積,是為了優化種植結構,釋放庫存壓力,緩解國內外價格倒挂給上游種植戶帶去的增收難度,減輕給下游加工企業造成的成本高企難題。讓我們看看墾區是怎麼做的。

  土地“用”“養”結合,玉米不再越區種植——

  大興安嶺跑在了前面

  皚皚白雪覆蓋之下的內蒙古大興安嶺墾區,透著迷人的氣息,萬物在深冬裏孕育。紅瓦藍墻的職工院落裏,墻上挂著一串串紅辣椒,曬場上堆放著收穫的糧食,掀開苫布一看,裏面不是玉米,而是大豆、白瓜籽、南瓜、蕓豆等雜糧雜豆……

  壓減玉米種植面積,調整種植結構,大力發展特色經濟作物,大興安嶺墾區的種植戶通過市場引導和政策扶持,逐漸轉變越區種植玉米觀念,優化種植品種,建立用地養地相結合的土地利用模式。今年玉米種植面積將由原來的50萬畝壓減到30多萬畝,逐步向結構更合理、效益更優化的現代農業方向過渡。

  農閒不嘮別的,就嘮咋掙錢

  諾敏河農場四隊有耕地9241畝。他們加強種植結構調整力度,加快産業轉型升級,2015年種植白瓜3000畝、南瓜660畝,又引進示範戶種植蘇子550畝、馬鈴薯20畝、珍珠紅蕓豆300畝、小粒芽豆400畝,其他類蕓豆500畝。經濟作物種植面積已達5000多畝,平均畝收入在800元左右。

  場長梁偉説:“2009年以前,四隊不賒不借能種上地的只有1戶,那時大家沒信心往前走,歲數大的盼退休吃養老金,歲數小的外出打工。如今大家農閒不嘮別的,就研究咋掙錢,信心足了。”

  費繼松講起當年調整種植白瓜的經歷:“我到黑龍江訥河買白瓜種子,需要1.1萬元,當時手裏就有5000元,餘下的都靠借。買回來後,家人反對,不讓種。我就想這麼一堆白瓜籽也不能全嗑吃了啊,狠下心種在了地裏,秋後算賬一畝掙了300多元。”

  諾敏河農場種植戶們不僅善於總結種植經驗,而且在農閒時走出去,尋求新的發展路子。今年,他們計劃種植胡蘿蔔、大蔥、毛豆、甜玉米、黃瓜籽、中草藥等經濟作物。

  玉米效益下滑,咱向“有機”要賣點

  歐肯河農場全面推進多元産業,探索發展現代有機綠色農業,加大科技投入,創新管理模式,實現土地經濟效益最大化。在2015,農業生産遭受自然災害影響嚴重的年份,將農業生産的損失降到了最低。

  但是,農場面對有限的土地,和大部分由職工分散經營的現狀,如何解決好員工群眾致富的出口問題,如何實現土地經營效益最大化,成為擺在農場面前急需破解的難題。

  針對傳統作物種植方式使土地板結、效益降低的現狀,玉米單産和品質提升空間局限,而且面對農産品價格市場低迷,以及未來農業的發展趨勢,歐肯河農場積極嘗試綠色、有機農作物種植。副場長韓立宏説:“農場在2015年首次嘗試種植有機作物,尋求從事有機作物開發、研究銷售的公司進行合作,尋找農業發展的突破口,這是農業發展的重要機遇。”

  2015年,該場種植有機玉米200畝、有機大豆1400畝、有機馬鈴薯100畝和有機黑小麥240畝。在經營管理上,與北京嘉博文公司、武漢生物科學院合作經營,由他們提供有機肥料及生産技術,與加格達奇興佳薯業公司簽定了種薯訂單。有機玉米單産達1300余斤,有機大豆單産達140斤,有機馬鈴薯單産3200余斤。這是一次大膽的嘗試,農場決定在2016年繼續擴大有機作物種植面積,且成為今後農場發展特色種植和有機作物種植的主要生産基地。

  既低頭種地,也要抬頭學技術

  冬閒時節,在大興安嶺墾區文化議事中心內,擠滿了聽課的種植戶。發展高效特色經濟作物種植,學科技、用科技已經成為大家熱衷的必修課。

  歐肯河農場五隊舉辦科技培訓班,請專家對經濟作物、矮高粱的種植技術進行培訓。農業生産部門則對未來農産品市場行情、結構調整等進行講解。

  通過農業種植技術培訓,特別是矮高粱種植技術的培訓,許多種植戶對種植矮高粱産生興趣,連隊隨即幫忙聯繫訂單。目前,已經有7戶種植戶簽訂了面積近千畝的矮高粱種植訂單。

  每年冬季,大興安嶺墾區農業科技部門都會按照“缺什麼、補什麼”的原則,安排授課。農場還以科技示範戶培訓為抓手,發揮他們在農業新技術、新品種推廣應用中的示範帶動作用,加快農業科技成果轉化。 (張玉樞 董艷波)

  不種玉米種什麼?河北農墾——

  推多個“套餐”供種植戶選擇

  2015年玉米價格的大幅下跌,讓玉米種植業走到了一個十字路口。河北墾區地處鐮刀彎地區的北方農牧交錯區,是連接農業種植區和草原生態區的過渡地帶,站在十字路口,河北墾區的32個農牧場將如何應對?對此,河北農墾推出了玉米改飼草、玉米改雜糧、玉米改大豆等不同的種植模式,供種植戶選擇。

  2015年河北墾區玉米生産形勢十分嚴峻,價格呈斷崖式下跌,而生産成本則大幅上升,造成玉米籽粒生産盈利空間減少200元/畝,極大挫傷了種植戶的生産積極性。

  為此,河北墾區在調結構、轉方式上,一是確定了壩上平原春玉米種植區以發展耐旱型雜糧雜豆、馬鈴薯、飼草、青貯玉米為主,主攻方向是大力發展耐旱的雜糧雜豆和生育期短的青貯玉米。發展觀光休閒農業,促進種養業、農産品加工業和休閒服務業融合發展,提高農業生産效益。二是確定了冀中南平原和冀東沿海夏玉米種植區以發展飼草、積極發展耐鹽耐旱的飼草、青貯玉米等,支援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開展“糧改飼”、發展現代草食畜牧業,促進農牧結合。2016年預計調減籽粒玉米4萬畝,力爭到2020年,調減籽粒玉米10萬畝以上。

  玉米結構調整是一項涉及土地、人力、財力和物力的系統工程,需要統籌協調、強化指導,調動各方面積極性,構建農業生産發展長效機制。他們完善補貼政策,研究建立合理輪作體系的補助政策,實現種地養地結合。通過建立信貸擔保體系,支援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開展“糧改飼”、發展現代草食畜牧業,促進農牧結合。加快選育青貯玉米專用品種、高蛋白大豆品種,培育替代種植的高産優質的雜糧飼草等品種。大力推進農牧結合,加大“糧改飼”補助力度,擴大試點範圍,以養定種、農牧結合,帶動種植結構優化,種養結合型調整。重點是糧飼兼顧,調減籽粒玉米、發展青貯玉米和苜蓿,以養定種,把“糧倉”變為“糧倉+肉庫+奶罐”。 (杜亞周 張興衛 韓興民)

  “玉米減一半,效益提四倍”

  黑龍江紅色邊疆農場2015年大田種植獲得了畝均近400元的較高收入。在去年自然災害不斷、玉米價格走低的不利因素下,他們緣何會有如此好的收入?原來,地處”鐮刀彎”地區的紅色邊疆農場根據市場需求,提前調整種植結構,壓玉米種白瓜籽,玉米種植從60%壓減到36%。

  “我家的48畝生活田和經營田去年全種的白瓜籽,還競價租種了150畝白瓜籽市場田,共投入了15.2萬元,雖然前期偏旱,但經過細心管理,畝産仍達到了100公斤,市場價格18元/公斤,純效益20萬元。”談起白瓜籽種植,農場種植戶袁偉忠滿臉的喜悅。

  種植戶閆萬權説:“在農場定單銷售政策的引導下,四區一組家家都種有白瓜籽,從種到收全程機械化,去年全組種白瓜籽5560畝,畝産最低85公斤,最高105公斤,平均效益是玉米的4倍。”

  農場堅持市場導向調整種植結構,確定了“降玉米、穩大豆、上白瓜、增經雜”的發展思路,玉米種植比例由原來的60%調整到36%,經濟作物種植比例調整到25.7%以上。

  什麼賺錢就種什麼。農場積極引導扶持職工發展大棚果菜、林下、水産和畜禽養殖等多元經濟,使職工群眾收入頗豐。2015年僅果菜種植和林下、水産、特色養殖全場就實現産值5000多萬元。

  為推進職工持續增收,農場有計劃地扶持培育以諾林豆製品公司為龍頭、合作社種植為原料基地的“龍頭+基地”經營模式。農場合作社按照公司需求,統一品種和農藝流程,最大限度提高大豆品質,公司則以高出市場0.4元/公斤的價格收購合作社的優質大豆。去年一年,諾林公司實現豆製品銷售收入6000萬元、利潤730萬元。與諾林公司訂單合作的由185個聯戶家庭農場組建的大豆種植合作社,相比其他大豆種植戶畝均增效60元。 (宋景蘭 田沅鑫 程至亮)

  記者觀察

  算好加減法,換取好收益

  王軍是河北保定的玉米種植戶,去年他種的17畝玉米獲得豐收,但玉米收購價卻比往年跌了20%,這讓他心裏很不是滋味。“往年,玉米的價格能在一塊零六左右,可現在八毛錢都沒人要。刨了雜、挑走好的,到手的錢總體要少收入五六千塊錢。”

  王軍的遭遇代表了不少地方和墾區玉米種植戶的生存現狀。

  自去年以來,隨著收儲政策調整、巨量庫存積壓、新季玉米上市以及需求萎靡、進口衝擊等多重因素影響下,我國玉米價格呈現下跌態勢。而縱觀近些年的玉米表現,玉米出現階段性過剩,加上高粱、大麥等玉米替代品進口數量的大幅增加,使得玉米價格下行壓力持續加大。

  這種現象並不是2015年才開始的。近年來,我國糧食生産連年豐收,而消費增速明顯放緩,儘管供需總量基本平衡,但品種結構矛盾突出,特別是玉米階段性過剩的狀況愈加凸顯,種玉米的農民增收難度越來越大。過去七年,我國的玉米臨儲收購價一路走高,而國際市場價格卻一路向下,我們在保證農民收入的同時,風險也在逐年積累,特別是愈演愈烈的價格倒挂導致國際市場玉米大舉進入,下游加工企業、糧食存儲和國家財政壓力都急劇增大。

  農業種植結構調整在所難免,一場針對玉米的“變革”就此展開:國家已安排3億元資金在“三北”地區選擇30個縣開展“糧改飼”試點,著力推進農牧結合的産業發展方式。2016年,將大力推進玉米結構調整,在“鐮刀彎”地區調減玉米種植面積1000萬畝以上。

  只有算好加減法,才能換取好收益。調減玉米既是為了解決高庫存問題,也是對受制于價格話語權變化而做出的積極應對。從長遠來看,這有利於保護農民的利益和種植積極性,儘早謀篇佈局,避免矛盾和問題越積越深。

  對於”鐮刀彎”地區而言,調減玉米種植面積一定是個循序漸進的過程,要按照國家部署和節奏實行謹慎操作,切不可操之過急搞一刀切。適度地調減玉米種植面積,是為了更好地優化農業種植結構,並不是説種玉米就毫無價值可言,更不能粗暴地將玉米一棍子打入“冷宮”;而”鐮刀彎”地區以外的地方,則不能用錯了政策,該種玉米還得種,我們必須保證國家的糧食安全。

  對於調減玉米的地區來説,也不能一減就完,要儘快拿出替代種植的方案來。如東北地區,就要從農戶的實際情況出發,通過增加大豆等雜糧雜豆的種植來彌補收益,這樣才能保護農戶的種植積極性。否則,如果沒有優於玉米的收益,農戶轉種其他農作物的可能性將會打折扣。從東北墾區的執行情況來看,目前當地已就玉米調減後增加經雜作物出臺了實施細則,得到了墾區種植戶的支援。(買天)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