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書皮事件” 折射家校溝通困局
- 發佈時間:2016-02-23 06:32:14 來源:南京日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21日,小學報到日。在眾多家長一邊上演包書皮大賽,一邊抱怨吐槽時,微信裏突然騷動起來。原來,南京某小學二年級家長李女士給班主任老師發了條短信,説今年我們不包書皮了!於是各位“包書工”都不淡定了……
其實在家長們心中,包不包書皮不是大問題,也就辛苦一天半天,問題在於居然有人敢跳出來態度鮮明地對這個慣例説不,大家覺得這魄力值得讚賞。教育是個系統工程,需要家庭和學校互相配合,形成合力。但現實中,家校溝通卻陷於困局,絕大多數家長早已習慣了一切按照學校的規矩來,家長的話語權、參與權、監督權並沒有得到體現。
以日常家校溝通為例,我們有短信、微信、QQ、電話、家長會等各種形式途徑,然而無論網上線下,溝通基本是單向的。從教學計劃到課外活動、校園事務,學校與老師牢牢掌握著話語權,家長只有“言聽計從”的份。雖有家長委員會存在,也大多形同虛設,在一些相關重要事宜、重大決策上無法發揮應有作用。
校方主導“話語權”的形成,並非主觀為之,而是老師的身份、知識優勢決定的。一則,人畢竟是感情動物,家長擔心如果自己三番五次和老師唱反調,哪怕老師道德高尚、有極高的職業操守,也難免下意識地疏遠、冷落孩子。所以就算接到包書皮、做手抄報等麻煩任務,也只能私下抱怨,不敢公開發聲;二來,家長們普遍不具備相關的專業知識,和老師交流時多停留在淺表層面,只關注吃沒吃飽、上課是否認真等生理性問題。久而久之,也就奠定了自己的“弱勢”地位,習慣了按老師吩咐做事。
給家長説不的權利,實質就是保障家長的話語權、參與權。家長與老師從根本上説是協作關係,靠家長的勇氣反抗“話語權”並非治本之道,反而可能造成裂痕。只有建立暢通的渠道、合理的機制、平等對話的氛圍,才能讓家長打消顧慮,暢所欲言,而老師聽後也不會産生抵觸情緒,不會心有芥蒂。《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與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中提到:“完善教育資訊公開制度,保障公眾對教育的知情權、參與權和監督權。”但規劃的落地,還需要具體的法律法規配套,以剛性的制度保證家長參與學校的教育、教學活動。另外,家長説不之後怎麼辦?哪些是合理訴求,哪些是無理取鬧,需要一套科學的議事和表決規則;還有決策做出後,如何執行,誰來監督等等,也都需要可操作性強的方式方法。
“包書皮事件”以市教育局日前發佈通知,要求“各區務必提醒各校不必硬性要求”而告一段落。期待有一天,類似的分歧能無需主管部門發聲,而是通過家校溝通自然解決。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