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7日 星期四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紅包變遷:電子紅包成中國春節“新年俗”

  • 發佈時間:2016-02-22 09:58:30  來源:新華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新華社合肥2月22日電(記者周暢)“千門開鎖萬燈明,正月中旬動地京”。元宵節的到來,就代表中國傳統節日春節進入尾聲。猴年春節期間的“紅包大戰”令人記憶猶新,電子紅包逐漸動搖了傳統紅包的地位,成為中國春節的一種“新年俗”。

  春節紅包年俗有著長時間的歷史變遷。中國春節的傳統紅包俗稱“壓歲錢”,安徽省民俗學會副會長王賢友介紹,關於壓歲錢的起源有一個流傳很廣的故事:古時有種小妖叫“祟”,在大年三十晚上出來用手去摸熟睡著的孩子的頭,孩子往往受到驚嚇而頭疼發熱變成傻子。後來有一對夫妻發現,當把八枚銅錢用紅紙包著放在孩子的枕下時,枕頭便能迸發道道閃光,把“祟”嚇跑。

  從此,用紅紙包八枚銅錢嚇退“祟”的事逐漸流傳開來。人們便把這錢叫“壓祟錢”,又因“祟”與“歲”諧音,“壓祟錢”逐漸被稱為“壓歲錢”了。“當然,還有不少其他關於壓歲錢的傳説,大多大同小異。”王賢友説。

  據介紹,壓歲錢的形式在古時主要有兩種,一種可見於《燕京歲時記》中:“以彩繩穿錢,編作龍形,置於床腳,謂之壓歲錢”。另一種直到現在也很常見,即長輩用紅紙包好壓歲錢,在晚輩拜年後派發,或在除夕夜由長輩悄悄放在孩子的枕頭下。

  王賢友表示,壓歲錢可能最早起源於漢代。它並非是流通的貨幣,而是鑄成錢幣形狀的避邪品。正面往往鑄有各種吉祥語,如“韆鞦萬歲”“去殃除兇”等,背面則鑄有各種圖案,如龍鳳、龜蛇、雙魚等。

  宋元明清時,壓歲錢大多數是用紅繩串著賜給孩子。民國以後,紅包的寓意演變得更為豐富。用紅紙包一百文銅圓寓意“長命百歲”,紅紙裏包一枚大洋象徵著“財源茂盛”“一本萬利”。貨幣改鈔票後,家長們喜歡用號碼相連的新鈔票包紅包給孩子們,寓意“連連發財”“連連高升”等。

  新中國成立後,壓歲錢曾多為五分、一角的硬幣。上世紀90年代至今,孩子們的紅包開始上百、上千元,不過大部分最後都交還到長輩手中。

  家住安徽合肥的沈先生説,雖然每年都要發出很多紅包,不過最後還是可以通過自己的孩子給收回來。基本上就是將錢“轉了一圈”。

  隨著經濟水準的不斷提升,紅包早已不是孩子們的專屬。一些“80後”“90後”在春節期間還會給父母派發紅包,紅包也成為晚輩對長輩的美好祝福和表達孝道的一種方式。

  猴年電子紅包的火爆,讓發紅包這一傳統年俗有了新的形式。猴年春節,微信,支付寶、QQ和百度錢包等各大平臺紛紛推出紅包新玩法,“集五福”“咻一咻”“紅包雨”“搖一搖”等紅包玩法讓人們在除夕夜格外繁忙。

  親朋好友之間通過電子紅包互相問候、拜年也逐漸成為了新年俗。

  安徽大學社會係副教授王雲飛認為,電子紅包的興起是傳統紅包文化的延伸,是一種既傳統又現代的形式。不僅體現了對中國傳統紅包文化的重視,還凸顯了新時代賀新年方式的變遷。

  在北京大學社會學系教授夏學鑾看來,科技的進步為電子紅包的興起提供了技術基礎,如微信、支付寶等應用軟體的客戶端正是以智慧手機為基礎發展起來。新型的電子紅包借助資訊技術影響支援著個體間的溝通交往,但不可否認,電子紅包的興起也使得紅包由個人之間的行為,變成了多為企業參與的行銷活動。

  夏學鑾認為,新型電子紅包層出不窮的各種玩法不斷刺激人們的娛樂需求,同時也充當了人際交往中的一種媒介,讓人們的交往變得更加多元和方便。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